湘西州:守护北纬28度的生态奇迹

2025-04-01 08:5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湘西州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孕育了全省三分之一的野生动植物种类——

守护北纬28度的生态奇迹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余飞 郑小君

3月30日,初春的沅江泸溪段波光潋滟,11只中华秋沙鸭振翅掠过水面。这群“鸟中大熊猫”的回归,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治理成效的有力印证。

武陵山区频现多种珍稀动物

泸溪观鸟团队当日在沅水流域监测到两处共11只中华秋沙鸭种群。

同期监测中还发现斑嘴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苍鹭等多种水鸟,凸显流域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湘西州各地捷报频传。最近,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两栖动物新物种——永顺掌突蟾,这一微型两栖动物,体长不足3厘米。吉首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一发现填补了武陵山区掌突蟾属的演化空白,为研究物种适应机制提供了活体样本。

3月上旬,保靖酉水国家湿地公园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鸺鹠的珍贵影像。斑头鸺鹠作为我国体型最小的鸮形目猛禽,虽娇小却处于食物链高端,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为夜行性猛禽提供了完整的食物链支撑。

近10个月来,湘西州相继发现白鹇、野生猕猴、毛冠鹿、高望界疣螈等多种珍稀动物,凸显湘西作为“生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

科技赋能三维生态保护体系

湘西州地处北纬28度附近,依托武陵山脉与沅酉水系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全省三分之一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湘西构建起“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廊道”三维保护网络,运用DNA条形码、红外监测等科技手段开展生物普查,累计发现新物种17个,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

“每个新物种都是自然馈赠的生态密码。”吉首大学生态专家指出,湘西的生态保护成果既为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了量化指标,也警示着生物栖息地保护的紧迫性。当前,湘西正着手建立跨区域物种监测数据库。

湘西州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共管和公众参与的鸟类保护机制,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湘西智慧”与“湘西力量”。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