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赵瞳铱 通讯员 李乐天)“横向裂缝一处,宽约10毫米……”近日,在海拔4800多米的国道G109格尔木-昆仑山口路段工程现场,由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吕松涛指导的极端环境耐久性路面团队,携带专业仪器与设备,开展实地踏勘与测量。
(现场实地踏勘与测量。 通讯员供图)
3月20日,这支团队从长沙出发,历经10余小时行程,到达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公路一线和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研究观测基地,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交通荷载和典型病害进行深入调研。
工程路段气温零下7摄氏度左右,且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空气稀薄,工作条件艰苦。团队成员克服高寒高原反应等重重挑战,收集了大量大温差、强紫外线和高频冻融等恶劣环境下路面结构失稳的路面病害数据。“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完善冻土区公路建设的设计依据,为后续高寒高海拔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研究打下扎实基础。”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葛冬冬表示。
在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研究观测基地,团队成员与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了高寒高海拔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频发病害机理以及建设技术,并深入基地沥青路面长期监测试验场、标准气象监测场、沥青自然老化试验场、桩基承载力试验场、桩土相互作用试验场等,开展详细的数据观测和实地调研。
“到工程现场一线调研,才更加深切感受到‘世界屋脊’道路建设者与守护者的艰辛。”团队中博士研究生琚子豪表示,他一直跟随团队开展高寒高海拔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研究,此次现场调研,让他更加坚定了为高原交通建设奉献青春的决心。
(团队开展实地调研。 通讯员供图)
此前,长沙理工大学极端环境耐久性路面团队已开展大量的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和现场检测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G109国道升级改造。“我们将继续深入工程一线调研,掌握青藏高原冻土公路沥青路面服役状态,更好地保障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公路质量和交通安全,服务国家交通重大工程。”吕松涛表示。
责编:赵瞳铱
一审:赵瞳铱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