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剧照。
吴润卿
生活的精髓,不在于所爱之人本身,而在于爱的历程与情感的倾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便是一部深刻诠释爱的力量的佳片,它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沉醉于爱的无尽遐想。
美国小姐珍妮与俄国军士生托尔斯泰的邂逅,宛如命运巧妙地安排。为了躲避教官的检查,珍妮让年轻的军士生躲藏在包厢里,这一举动救了军士生,也悄然种下了爱情的种子。他们喝酒、吃饭、聊天,相谈甚欢,仿佛彼此的灵魂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临别之际,冒失的托尔斯泰不慎损坏了珍妮的扇子,为表歉意,他决定等待扇子修好再还给她。而珍妮也无意间拿走了托尔斯泰与母亲的合影,为这段情缘埋下了伏笔。
钱锺书在《围城》里提及,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因为借了书是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爱情的开始。等暧昧情愫慢慢发酵,最后就演变成了一场爱情。如钱老所言,虽信物不是书,本质却有几分相似,也无外乎是种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怎想珍妮来俄国的目的是帮助疯狂的机械师骗取将军的信任,让伐木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驶进西伯利亚的森林,真情与假意交织,军士生与将军对立,喜剧般的开场似乎预示了悲剧落幕。
我尤为偏爱那位以笨拙方式深爱珍妮的军士生托尔斯泰,尽管他嫉妒,愚笨,鲁莽,但他对珍妮的爱纯粹而炽热。他会因为好友对心上人的玩笑话击剑决斗,乃至以死相逼;会因为误解而独闯雨中,寻一静谧角落暗自垂泪;会因爱人对将军的亲昵,在剧院里夺过琴弓抽向将军,意外背负刺杀大公未遂的罪名,被流放遥远的西伯利亚,作为囚徒了却此生。
这场发生在俄国的悲剧中,最为动人的便是主人公托尔斯泰。他对土地、亲人、朋友的赤诚,因一段错位的爱情而消失殆尽,失去了军士生的身份,放弃了光明的前途。在爱情面前,评判值与不值显得尤为艰难,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盲目,正如影片里托尔斯泰读出的那段长诗“爱就是一场战争,事无对错”。
托尔斯泰对珍妮的爱,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所有,却最终未能赢得胜利。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爱得纯粹与真挚。当珍妮坦白自己风尘女子的身份,并在他面前宽衣解带时,长达一分钟的托尔斯泰面部特写,透过噪点满布的影像,让人感受到一种崩塌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将人击垮、揉碎、碾压,毫不掩饰地直戳心窝,将先前的粉饰全部撕裂。但他并未走向心上人的床榻,而是沉默片刻,用灵魂之力发问:“你一点也不爱我吗?”
影片的结尾,十年过去,在极北的森林里,博士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轰隆运转,不断切割,劈砍。它的车轮碾过丛生树木,耸立着的转眼便被踩在脚底。历史洪流便如此般滚滚向前,微小的浪花撞到堤岸被击碎,无法再远行,但那片刻的绚烂已经胜过太多沉寂。珍妮还在草地上驾着马车寻找着托尔斯泰的住处,偶尔看到几缕直上的青烟,也问过几处人家,终是寻到了,却是一间摆着托尔斯泰结婚纪念照的房子。珍妮转身驾车离去,而托尔斯泰则在远方群山之巅奔跑,看着她的马车渐行渐远。他入神许久,才抽离开来,点起了一根泛皱的香烟,向无边的针叶林诉说爱情的消逝。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爱的真谛。爱,并非占有与永恒,而是付出与经历。托尔斯泰与珍妮之间的爱情,虽然未能走到最后,但他们在爱的过程中付出的情感与经历,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份爱,如同西伯利亚的尘埃般微小而坚韧,却在不经意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一次访谈中,陈凯歌导演被问及最美诗句,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诗意无须赘述。最为动人的美永远是遗憾,错过是遗憾,无法传达亦是遗憾。人生不是电影,你只能把属于自己的记忆藏着掖着,独自消化,尝试与以前和解,幻想无数个平行宇宙中是否有不一样的结果。而在爱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宇宙的囚徒,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但正是这份无法触及的神秘与深邃,让爱变得更加珍贵与美好。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爱人,用心去感受爱的力量与美好。
责编:周培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