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龙岗古墓群出土的随葬兵器。作者供图
【简介】
骑龙岗古墓群,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十板村零溪河东侧山岗上,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战国至汉朝时期的古遗址。古墓群资料完整,历史线索清晰,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慈澧
骑龙岗,在慈利县城东面、零溪河东侧的山岗,是慈利县唯一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两千多年来保存完好的古墓群。
冬日暖阳高悬,我怀揣对先人的敬仰慕名前往凭吊。走在山岗的路上,不见墓碑更不见坟丘,几经辗转,在叶家凸见到竖立的《骑龙岗古墓群简介》和《示意图》。方知“国保”就在这片表面平淡无奇而宁静的黄土地里。
《骑龙岗古墓群简介》引经据典从慈利县沿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5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始设白县,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
骑龙岗古墓群在白公城的东面,两地相距千余米,墓葬沿岗地山脊分布,越向北分布越密集,分布面积26万平方米,战国墓葬居多,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如拱璧连城,错综蟠结,墓下有墓的现象比比皆是。
1986年至2008年,先后开展过3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估计有墓葬千余座,历年来出土文物千余件,种类有: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竹简等。是湖南省内一处重要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墓地,出土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是兵器和竹简等一批重要遗物的出土,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文物除部分竹简提供给湖南省博物馆从事研究外,均收藏在慈利县博物馆中。
细品简介,思绪穿越时空。时代变迁,千余座古墓承载了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建设飞速,无意间惊扰先人,但这也使历史的灿烂文明得以再现。从已发掘的墓葬看,有楚墓105座,西汉墓258座,每座墓葬都有文物出土,最多的随葬品多达近百件,堆积如城墙。以一斑窥全豹,当时零阳城人口众多,经济昌盛,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骑龙岗古墓群的竹简是湖南省楚墓中发现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无论从史料内容还是文字学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慈利楚简由毛笔墨书而成,约千枚,21000余字。竹简中出现“王曰”“是谓”“可谓”等字具有夹叙夹议性质,记载有楚和吴、越的史料,其中所载“吴齐黄池之盟”“吴越争霸”等内容与《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大体吻合,这批竹简无论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还是书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楚简文字特征与楚国范围内其他区域如新蔡葛陵简、包山简等相同,字体构形奇谲,笔画弧转,或扁宽圆润或枯瘦苍劲,明确有别于当时的三晋、齐、燕、秦等国文字,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站在竹简前,我见文如见人。见到不被时光摧折的长者正襟危坐辛勤笔作,叙说几千年前慈利人丰富生动的故事,证明慈利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骑龙岗古墓群9号墓一件铜鼎内发现自然凝冻状态的“鲜鱼”,出土时轮廓鲜明极具质感,这是继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机质牲品以来,更难保存的同类型牲品的再度面世,这尾战国中期“鲜鱼”的保存时间比马王堆一号墓“创造”的保鲜纪录向前推进了200余年,并且易加凸92号战国墓发掘时棺底有残存水银,这些现象均显示出中国古代在防腐技术上取得的不朽成就,更显示出古代慈利人的智慧与文化。在惊叹保鲜防腐技术的同时,结合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具来看,当时的人们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观念,给逝者有意安排防身武器和吃穿用度以期永存,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20多种陶灶以及滑石璧和玉璧来看更能印证这一观念。
慈利战国墓中几乎每座墓都有兵器随葬,或多或少,骑龙岗出土的铜兵器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种类齐全,曾被考古学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称为“湖南战国时期的兵器库”。扁茎宽格铜铍,铜剑(空首铜剑、双箍铜剑、扁茎铜剑),铜矛(单钮铜矛、双钮铜矛、八钮铜矛),铜戈(三穿斑纹铜戈、四穿铜戈),椭圆銎铜钺,鸟纹铜戈镫,三菱形铜镞……这些兵器足以说明慈利是当时一个地域的政治管理中心、刀光剑影的军事重地和武器推陈出新的研造基地。
已出土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楚简等历史文物在慈利博物馆中展示独有的身姿、向人们叙说着自己动人的故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慈利是张家界市东线旅游资源大县,城市乡村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景观不断丰富,文气沛然。白公古城经几千年风雨剥蚀已不见真迹,为纪念白胜公的丰功伟绩,慈利设置了零阳街道白公城居委会,建成了白公城路。
古岗骑龙,千年古墓,千年尘封,默默守护着古人的文明与智慧。慈利这块古老土地,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到新石器、商周及各个历史时期如悠悠澧水从未间断,古迹遍布溇澧两岸。而我们将赓续文化,孕育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之花。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