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经贯(1174-不祥),字汝唯,汝城县马桥镇塔背村人。庆元六年庚申岁(1200年),朱经贯由宁宗帝亲封为状元,是汝城县古代唯一的状元。由礼部授予特进荣禄大夫。
家庭浸染墨香浓,勤奋好学映心中
家风淳厚,勤勉向学之风在朱经贯家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朱经贯的父亲朱少纪,秉性宽弘,乐善嗜学,他不仅自身热爱学问,还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朱少纪曾在太通桥西精心建造了一座书室,这里成为了他们家族集贤课子的地方,也是朱经贯成长成才的摇篮。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与那座弥漫着墨香的书室滋养下,朱经贯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学习天赋和勤奋好学的求知热情。朱经贯6岁时,便能朗朗上口地诵读四书五经。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字,在他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室内,他常常端坐于桌前,细细研读。读到澎湃处时,还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拍手叫好。每晚睡觉前,也需枕着厚厚的书本入睡。然而,朱经贯的求知之路并未止步于文学的殿堂,他还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医学。每当夜深人静,书室内总是灯火通明,书室内除了文学经典的墨香,还弥漫着医学典籍的芬芳。
游学四方遇病踪,岐黄之术显神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经贯的学识日益渊博,他的求知欲也愈发强烈。在宋宁宗庆元年间,他毅然决定游学江苏,去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求学问的真谛。当时正值皇帝选妃入京,突然风雨大作,妃子淋雨染病。宁宗帝当即下令,广聘天下名医。深谙岐黄之术的朱经贯,应聘为妃子治病,不久妃子就痊愈了。妃子十分感激朱经贯的救治之恩,回到京城之后,便向宁宗帝上奏为其邀功。宁宗帝听后,深感朱经贯的忠诚与医术之高超,便亲自召见了他。在面谈中,宁宗帝惊喜地发现,朱经贯不仅医术精湛,更兼具文学才华,策对时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对他赞不绝口。这一契机,无疑为朱经贯的仕途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
帝封状元显四方,功勋彪炳映朝堂
在宁宗帝的赏识下,庆元六年庚申岁(1200年),宁宗帝亲封朱经贯为状元,由礼部授予特进荣禄大夫,朱经贯的才华得到了更广阔的展现舞台,事业功勋彪炳一时。宁宗嘉定四年夏天(1211年),国子司业刘跃心怀对儒家学说传承之重任,毅然奏请皇帝重开理学之门。此番倡议,深得同样坚持“弘扬孔孟之道,振兴学术之风”的朱经贯之心,得到了朱经贯的大力支持。朱经贯深知理学对于国家兴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故而积极倡导并亲自参与筹备工作。朱经贯以其深厚的学识与对理学精髓的独到见解,在筹备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刘跃频繁交流,共同探讨理学的真谛与传承之道,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志同道合的至交。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理学终于在太学重新开设,成为当时学界的一大盛事,也为后世培养了大量才华横溢、德高望重的学者。
荣归故里耀乡邦,碑刻功名万古芳
朱经贯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使得他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赞誉。当朱经贯仕途有成、荣耀归乡,行至太通桥畔之际,恰逢县内于桂枝岭新建的塔楼竣工庆典。此时,迎接与庆祝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场面极为喜庆热闹。见此盛况,县民们纷纷赞叹道:“桂枝岭巅龙角现,太通桥畔状元归。”表达出县民们对朱经贯的无限敬仰与深切自豪。宝庆二年(1226年),工部左侍郎湖广湖南按察使洪天锡中进士,初授广州司法参军,赴任途中经过汝城,为纪念朱经贯状元,题“大魁天下”匾额悬挂于朱氏祠堂,以此勉励后人。为了表彰朱经贯的卓越功名,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当时的知县杨忠爱在县城平政桥头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宋状元朱经贯故里”,以此作为对他的高度赞扬。而后,到了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知县叶可行在重建后的平政桥头附近的码头处刻下了一块“宋状元”的石碑,以此铭记朱经贯的荣誉与成就。这些纪念不仅是对朱经贯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与引导。后世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的朱海、朱英、朱守孚等人,也深受朱经贯的影响。他们不仅将朱经贯的事迹作为榜样,更将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朱经贯的激励下,他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的名字也被载入了汝城县的史册,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从太通桥畔的书室启蒙,到江苏游学的治病奇缘;从帝封状元的无限荣光,到朝堂之上的运筹帷幄,朱经贯以他的智慧与勇气,诠释了“学海无涯,行者无疆”的真谛,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作者:陈贯周、夏楠
来源:汝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刘畅畅
来源:汝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