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5月17日晚,我们迎来了《歌手2024》的第二期现场直播。1个多小时的直播中,微博热搜直接引爆,前10条内容被相关话题“包圆”。
因为“直播+全开麦+零修音”的赛制模式,以及全网掀起的“乐坛保卫战”等话题,将节目热度一次次推上高潮。
在湘伴君看来,无论是新颖的赛制还是成功的营销,综合网友们的反应,《歌手2024》是赢麻了。
从第一季至今,《歌手》已经开播十多年。俗话说,七年之痒,十年之痛。历经十年长跑不衰,此次还能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给观众带来爆改华语乐坛的爽感,不得不说它是有点子东西在身上的。
那么,《歌手2024》真正吸引人的内核是什么?
01
重新审视我们与“真实”的距离
如此热度空前,对节目组来说,可能都是始料未及的。
此前导演洪啸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很多歌手婉拒了我们”。而在首发歌手名单出炉后,网友就表现出对部分歌手的审美疲劳,甚至调侃说“看阵容就知道那英赢定了”。
如今这番舆论反转,还是因为独特的赛制击中了大众的胜负欲,换句话说是真实与新奇的玩法,唤醒了大家对优质文艺作品的兴趣。
《歌手2024》第一轮第一场排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类“科技与狠活”开始充斥演艺市场。长期的粗制滥造、敷衍塞责,带来了乐坛的虚假繁荣,拉低了国人的审美水平。以至于第一期《歌手2024》舞台上两名外国歌手甫一亮相,就让不少网友紧张得“在线摇人”。
外国歌手带来的降维打击,于华语乐坛而言是敲打亦是鞭策。
湘伴君记得,我们以前是吃过“细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时代,一群“草根”的狂欢,至今都是“一夜造星”的神话。如今活跃在演艺舞台上的歌手,不少就是脱胎于此。
最近在“全国巡回练兵”的凤凰传奇组合,刚出道时被“土”和“俗”的评价包围。如今,却出现“二十岁的时候粉丝都是五十岁的,五十岁的时候粉丝都是二十岁的”极限反转。观众们的审美趋向“复古”,归根究底还是因为这个组合有实力、“很能打”。
真实之声胜过完美假象。观众渴望“真”,即便这个“真”并不完美,但也足够打动人心。毕竟,艺术从来都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歌手2024》的赛制创新,是一次市场的投石问路——以最本真的姿态回应公众对假唱等行为的不满情绪;它的成功也是一次艺术表达的革新之旅——提供了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缩短了我们与真实的距离,让华语乐坛有了深入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契机。
《歌手2024》舞台。
02
音乐是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歌手2024》第一期播出后,“五旬老太守国门”的热梗出圈,不少耍宝和自嘲段子笑料不断。
第二期揭榜赛中,由于杭盖乐队和黄宣的选曲问题,网上评价褒贬不一。但令湘伴君意外的是,上周打响的“华语群英大战洋人军团”,似乎不那么“硝烟弥漫”了。
有网友说,“这种‘平静的疯感’,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感”。
其实,中外歌手的舞台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互鉴。歌手们用音乐架起沟通桥梁,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碰撞与融合。这种跨文化交流,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音乐的多元魅力。
如果因一时情绪上头,就试图“砸钱请人”,甚至将文化交流异化为极端排外,无异于跑偏了方向。正如@湖南卫视歌手官方微博所言:“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
坦白来说,承认中国歌手在舞台上的整体表现不及两位外国歌手,并非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华语乐坛乃至中国演艺行业该何去何从,却是一个绕不开也躲不掉的命题。
细数历届《歌手》舞台,从韩国的郑淳元、马来西亚的茜拉,到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英国的Jessie J等,节目组在演出嘉宾的国籍构成上,早早就表现出了“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的意图。
让外国艺人在中国综艺上走红,从而吸引更多海外优秀艺人参与中国市场竞争,展现了一档综艺节目该有的国际视野与长线思维。
更进一步说,让国外的“大神”搅动内娱的一池春水,也有助于激浊扬清,推动内娱“弯道超车”,加速中国优质文娱内容“出海”的进程。
跨越国界,直抵心灵;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歌手2024》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跨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可能。善于从他人的音乐中汲取养分,我们也必能在不断自我充实与提高中,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培养出更多好声音。
文 | 曹茜茜
责编:潘华
来源:湘伴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