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13日讯(见习记者 孙庆云)今天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译林出版社推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编、资深记者陈旻撰写的新书《寻找马吉影片》,这部纪实力作首度以成书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中外各界人士寻找并追回“马吉影片”这一南京大屠杀铁证的完整过程。
1937年冬天,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及附近残忍屠杀30万余无辜中国民众,此举震惊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爱国人士为搜寻、证实、追回南京大屠杀证据而四处奔走,为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研究贡献力量。

(新书《寻找马吉影片》,译林出版社供图)
《寻找马吉影片》一书,记录了众多爱国人士维护抗战史实重要活动的生动细节。书中第一次全面介绍了“联合会”在海外揭露日本侵华史罪行的各项活动,详细描述了许多华人全身心投入和踊跃捐款的感人故事。作者采访了20余位重要当事人,获得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素材。
据了解,新书还附有一本别册,清晰勾勒了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片”从发现、公开到追回的时间线:

(马吉影片,译林出版社供图)
——1990年12月,德国公布了一份前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的报告。罗森写道:“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美国主教派教会布道团成员、使馆顾问约翰·马吉拍摄了影片。这部影片是对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
而在此之前,日本众议院议员石原慎太郎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
由于那时未发现影片复制品,马吉影片一度被日本右翼叫嚣为“鬼片”。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爱国人士邵子平等人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并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广告刊出后,艾迪斯·费奇夫人看到报纸,主动联系邵子平,将父亲乔治·费奇的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以及保存的“11分钟”版马吉影片资料交给邵子平。
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成立,邵子平任总干事。乔治·费奇的资料引导“联合会”将寻找铁证的重点锁定于马吉影片的原片。邵子平几经周折找到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当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堆放的杂物中,邵子平翻找到装有影像胶片的铜盒。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胶片原片,除包含“11分钟”版马吉影片外,还包括了马吉镜头延伸至郊外继续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场景。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认为:《寻找马吉影片》的出版,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作者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国人士寻找求证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历史,对推动全球华人维护抗战史实活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回忆充满恐怖与罪行的往事,决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与伸张正义,同时也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教育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评价此书,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说,《寻找马吉影片》的出版,不仅通过有力的证据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暴行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更是用鲜活而深刻的描写,凝结了几代爱国人士的奋斗与奉献,突出了对和平的不倦追求。
责编:兰宇琪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