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悠长的戏腔,能否跟上时代节奏,赢得更多关注?
这个问题可以从今年爆火的越剧女小生陈丽君身上找到答案。
今年,改编自1992年经典电影《新龙门客栈》的沉浸式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红,创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票房神话。
其中主演陈丽君单手抱起搭档李云霄转圈的视频,更是火爆全网。看腻了演艺圈男演员连“公主抱”女演员都费劲的观众,被这女小生霸气侧漏,单手抱、转圈圈弄得五迷三道。于是观众送给陈丽君一个雅号:老公姐。
近日,陈丽君在人民日报撰文《把青春的越剧演给更多人看》,表示要“努力把火热的‘流量’变成经得起时间考验和观众检验的‘留量’”。
“老公姐”的出圈,证明优秀的文化产品也要理直气壮地讲票房。只有不断创作既占领阵地、又占领市场的精品力作,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为什么《新龙门客栈》这么绝?
早在今年3月,越剧《新龙门客栈》就以首次发出“越剧为什么不能说江湖”的创新之问,打破观众对越剧“才子佳人”的刻板印象,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为什么这部剧能这么绝、这么火?
相较于一般剧目,越剧《新龙门客栈》有两个大胆创新。
首先是剧情选择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戏曲剧目和剧情。
该剧对江湖题材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大胆选择,对电影台词的颠覆性改编,结合接近电影人物的服饰妆造,使得整个剧目介于越剧与电影之间。看完一出好戏,就好像看完了一场电影,这从形式上就更贴近大众。
再次是环境式舞台的创新。打破原来“填鸭式”的演出方式,观众不再只是观众,而是参与整场演出,成为了龙门客栈里的食客和过客。
在此基础上,该剧修改了贾廷的角色,让脸谱化的反派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对台词的不断打磨、与编剧的时时探讨,推翻又重来的坚持……最终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越剧《新龙门客栈》。
但要说真正令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的,还要数贾廷和周淮安的这对“cp”。
《新龙门客栈》的编剧团队大多是90后,年轻人懂年轻人,一开始,制作团队就瞄准青年人市场,引入了“cp”这一概念。
出彩的动作、“超A”的造型、“君君霄霄转圈圈”……青年群体大呼过瘾,小姑娘们现场化身“民政局”,感叹“老公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性别”。
不仅如此,不论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营销策略,还是配套推出的精美文创,都牢牢抓住了青年群体的流量密码。
文化产品要理直气壮讲回报
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前三季度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元。在这个大“蛋糕”中,除了越剧《新龙门客栈》,还有舞剧《红楼梦》等多款传统文化产品的身影。
作为文化强省湖南,如何充分吸收可借鉴的创新经验,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守正创新,贴近人民群众。
文艺作品如果太“清高”,不贴近人民群众,就会被人民群众抛弃,失去“票房价值”,失去市场。而贴近群众,离不开内容与形式上的守正创新。
《新龙门客栈》的爆火,得益于剧情选择、演出场景等大胆创新。陈丽君说,“戏曲可以听、可以看,有表演,还有歌舞,加上声光电与时俱进的配合,性价比很高,‘入坑’是不亏的。”
看完演出,观众爽了,钱包买单了。
做好文化+,让“老树”发“新芽”。
文化+青年,是市场之道。
文化产品要与时俱进,需要走近年轻人,更要依赖年轻人。
可以让传统戏曲等文化演出和产品多走到学校去,培养年轻观众,做大做实文教结合。同时大胆支持新人“挑担子”,把年轻人推到舞台中央去,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发展。
文化+科技,是生存需要。
如果说过去的文化创作,弄一点科技是为了赶时髦,是为了脸上贴金的话,那么今天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则是为了未来生存的需要。如果说过去让文化加上科技的翅膀,是为了让文化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么今天为文化插上翅膀,可能是为了不让文化掉下来。
湖南应发挥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平台资源优势,吸引更多致力于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大企业、重要的科技力量落户,推动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项目扎根湖南。
文化+旅游,留住人“财”。
支持在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发展杂技歌舞类文化驻场演出,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益探索。
试想,如果在热门景区,晚上有一台精彩的文化演出,游客就可能多待一个晚上,就会产生新的消费增长点,剧团、景区、游客三方同获益。
《新龙门客栈》的爆火向市场释放重要信号: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消费需求,需要以合适的内容、正确的方式与他们建立连接。这是一个精细化、个体化的漫长过程,如今在传承者们和观众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圈层已被打破,正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文 | 黄 煌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