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岳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打着“开发中国”的幌子,胁迫清朝政府借款修筑粤汉铁路。在铺设长沙至武昌的铁轨期间,于1912年在小吴门盖起了长沙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说是车站,其实只有一个月台,二条股道,一个雨棚式的候车室,凝拟一个孤独老人坐在月台上仰天长叹。
灾难深重的民国初期,小小火车站一身披着枪林弹雨,在1917年曾一度毁于南北军阀混战中。1938年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千年古城烧了三天三夜,车站随之化为一片瓦砾,长沙人民再一次失去了离乡的起点和返乡的终点。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了,火车站经过多次提质扩建,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客站。由于旧社会带来的创伤太重,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也只是二个月台四个股道。每逢佳节,一个只能容纳三百多人的木椅候车室总是座无虚席,成百上千的旅客只好在候车室外等待上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沙火车站历尽了人间的沧桑坎坷。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终于拔地而起!车站变了,变得那么婀娜多姿,变得那么青春蓬勃。那是一九七七年六月的一天,省会数万军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挥动着波浪般的彩旗,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把一束束鲜花投向它的怀抱,从此,长沙火车站以雄伟和秀丽一举遐迩闻名。
车站面朝巍峨的岳麓山,背靠着清澈的浏阳河。主楼顶上高高耸立的钟楼,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风趣妙曼地俯瞰着新兴城市,阅尽了人间的春色。拂晓时分,浑厚的钟声伴着《东方红》乐曲,把城市从梦中敲醒,于是新的一天开始了,人们依此有条不紊地行进,列车照此从容不迫地奔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钟楼顶上的火炬特别耀眼,温暖了心房,点燃了希望,日夜喷薄着爱的万丈光芒,也激励着星城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路飞扬。
车站建筑艺术非常漂亮,将实用性、艺术性和湖湘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美得直抵人心。从正面看,庄严而朴实,疏淡筒约的风格于人一种山清水秀的甜美,高大挺拔的态势给人一种雄伟秀丽的喜悦。站在高处看反面,四个又宽又长呈V型的月台屋顶,从这头望到那头,整体看去犹如大海里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滚滚向前。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扑朔迷离的车站又恰似一艘静静待命远航的巨轮。如此奇妙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歌德的世界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漫步站内,气象万千。富丽堂皇的迎宾大楼,新颖别致的售票大厅,宽敞明亮的行包房,以及雍容华丽的大小十多个贵宾、团体和母婴候车室,错落有致布局在四面八方,处处青松环绕,鲜花点缀,在适当部位都闪耀着自动售票、屏幕显示和刷卡进站等五彩缤纷的科技光芒。人们来到这里,无不感受到现代化的浓郁气息,也仿佛走进了一个宏伟的迷人宫殿。站内四座庭院,更是美不胜收。绿茵茵的草地上,鲜花盛开,翠竹摇曳,怪石嶙峋的假山矗立在微波荡漾的池塘里。在满园幽香里,旅客们说笑声飘来飞去,不时飞舞着小鸟、蝴蝶和蜻蜓……小小庭院,一片春意盎然。
从黎明到深夜,这里日夜奔腾不休。到处回荡的悦耳歌声,鼎沸着和谐喧闹,滚动着人的河流。那熙熙攘攘买票的、问讯的、托运的、上下车和接客送友的人们,那川流不息南来北往列车的车轮声汽笛声,彼此交织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傍晚时分,花团锦簇的广场华灯闪烁,钟搂和主体建筑霓虹灯一齐绽放,染红了天幕,照亮了千家万户,把辉煌的长沙衬托得多姿多彩 。尤其新站通车四十多年来,这里总是张开热情的双臂迎送天下的旅客,把友谊的鲜花传遍了五湖四海,也把一腔热忱撤满了美丽的星城。
时值今曰,车站依然楚楚动人,依然站在城市的中轴线上风韵犹存的俯瞰着火红的长沙。每当市民从这里路过,都会放慢脚步把它深深望上一眼。在列车开动的时候,总有旅客爬在窗口向它频频挥手。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拍照留影,让瞬间变成了永恒的纪念。这些都是因为车站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承南载北,悲愤着昔日的衰落,感慨着新时代的澎湃,也由此让数代人肃然起敬。
啊!古老的长沙火车站,你似一颗珍珠镶嵌在铁道线上。你见证了祖国的变迁,浓缩了星城苦乐,你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丰碑!
责编:刘畅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