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寄思念 “云端”忆亲人
网友建纪念馆表达追思 这些温情回忆是否打动了你
在湖南民政“云上清明”小程序上,网友为亲人建的网上纪念馆。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三年疫情,网络祭扫已逐渐成为一种新习惯,很多人把对故人的相思,汇成一篇篇家书。3月31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湖南民政“云上清明”微信小程序上看到,不少网友为逝者建起了纪念馆,还配上了文字、图片和视频。在这一封封家书里,有告慰先人的,有追忆过往的,还有领悟人生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逝者的不舍和追思。■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昱
【故事一】
“回想母亲的笑容,总是让我如沐春风”
“母亲的一生平凡、正直、善良、朴素,她从来没有与别人争过一句嘴,红过一次脸。”陈先生的母亲于2022年3月10日去世,享年90岁。在他看来,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历尽千辛养育六个儿女成人立业。
“小时候过新年,母亲为了让儿女们大年初一穿上新鞋,在煤油灯微弱的光下纳鞋底。”陈先生回忆,当时,母亲忙活了一晚上才把新鞋做好,“但她左手掌都被扎破了好多处,眼里也带着血丝。”
在陈先生的记忆里,母亲晚年很少吃晚餐,“以前家里不宽裕,她只能缩衣节食,结果把不吃晚饭熬成了一种习惯。”
陈先生说,自己的母亲是个爱笑,也特别容易满足的人。母亲到了晚年,逢年过节子孙们欢聚一堂。在母亲89岁那年的春天,一家人还陪母亲到永兴黄坦黑坦登高看风景,坐船采竹笋。“那时候,母亲满面春风,像小孩一样兴高采烈。”
“母亲的最后两年,为不给后辈添麻烦,未曾叫过一句苦,坚强自理。”陈先生回忆,“在母亲弥留之际,给她喂汤汁时,还是面带笑颜说‘好’。”
“每次想起母亲的笑容,总是让我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母亲坚强、善良的品质,也成为了我们的良好家风,我们也将继续传承下去。”陈先生说。
【故事二】
“馋爹爹娭毑的桂花包子和辣椒萝卜了”
“自我有记忆以来,爹爹娭毑家的青花小瓷坛、腌制剁椒萝卜的黑坛,还有专门用于做剁辣椒的木桶,有着满满的回忆。”在“云上清明”心灵家书里,长沙李女士对爹爹娭毑的拿手菜,仍是念念不忘。
李女士说,她的爹爹娭毑出生于民国年代,曾去北大荒参与建设军垦农场,而做的桂花包子和辣椒萝卜是一绝,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去蹭吃。
“爹爹院子前有一排桂花树,还有个大操场,每年丹桂飘香,他们都会拿个簸箕放在树下,收集桂花。”李女士表示,待桂花收集好后,爹爹娭毑会将桂花洗净、晾晒,再按照“一层桂花一层白糖”的顺序,将其倒入一个青花小瓷坛。“时机一到,坛子里就是腌渍成的桂花糖。”
“在我5岁前,每当爸妈上班去了,我就会跑到爹爹娭毑家里玩耍。每天午睡过后,厨房里会飘出淡淡的桂花香,是爹爹娭毑在做桂花包子。”李女士说,每次她冲到厨房,娭毑总会递上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尽管很烫,我也是迫不及待地小咬一口,结果又烫又粘的糖水流到手上,搞得我一时不知道是先舔手上的桂花糖,还是先吃包子。”
除了桂花包子,辣椒萝卜也是爹爹娭毑的绝活。
“每次去串门,我都忍不住趁他俩不注意,悄悄掀开黑色坛子盖子,偷偷捏一块萝卜条丢嘴里。”李女士说,爹爹娭毑做出来的食物,属于南北兼容爱心款,也是她童年温馨的回忆。
【故事三】
“善待父母,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姥爷,家里添了辆新车,我猜你会说一些又乱花钱的话。姥姥身体不能说好,你不在,她比之前更爱网购了,有些商品重复买了很多次。”“姥爷,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已经一年了。”……小宝的姥爷于2022年2月17日病逝,为了纪念,他在“云上清明”为姥爷建了一个纪念馆,隔三差五,其家人就会写家书来告慰。
小宝的妈妈黄女士也会经常在这里向老父亲说一说家长里短。“爸,我姐的房子装好了,里面的卫生间弄得很干净利索。要是你在,还能兴致勃勃地参观参观。”“爸,回家跟二姐睡一张床上的时候,我梦见了你。在梦里,我凑足了钱,可以给您做卡特免疫细胞新疗法,终于可以不用再惧怕疾病。”
“爸,这两天天气很冷,我把电动车挡风被找了出来,里面的夹袋还有一双新的手套,我突然想起2021年冬天这个时候,我一时找不到手套很急,您拿出自己的新手套给我戴的场景。”黄女士说父亲是一位非常感恩念亲情的人。“父亲离开后,全家人很难再找回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看小辈们表演的快乐场景。”
“善待父母,是我们一生的功课。”黄女士说,几乎每个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面对父母的时候毫无顾忌,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但是面对陌生人和朋友却谦逊有礼,言辞得体。“作为子女,我们理应耐着性子,帮着父母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不要总是用‘没时间’敷衍他们。对父母和颜悦色,多一份耐心。”
释疑
“闰二清明不上坟”?
专家:没有依据,没必要纠结
清明节快到了,可最近网上却疯传一条禁忌:闰二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条禁忌是真还是假?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玉燕博士,她曾对民俗领域有专门研究。
闰月,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农历一年中多一个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之为闰某月,2023年刚好是加在二月之后,所以称之为闰二月,而今年的清明节就在闰二月当中。
“其实,‘双春闰二不上坟’完全没有依据。从古至今,清明节就是祭祀的日子,闰月的出现和历法有关,和其他的没有关系。”赵玉燕说,清明祭祖的意义就是寄托哀思、感恩先人,只要心里有祖先,心存一颗感恩的心,何时上坟祭祖,也没有必要去纠结太多。
赵玉燕认为,闰二月清明上不上坟,完全取决于当地的一个习俗,早一天,晚一天,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种传统值得我们一直传承。“清明节前后之所以上坟,目的是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个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