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云
《元帅的女儿》一书,在2021年春天入选2020年度湘版十大好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元帅的女儿,是军队的女儿,是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红色故事最佳讲述者”贺捷生,她以特殊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高度,温情又伤感地揭秘了自己童年少年的身世,深情回望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这本书缘起于贺捷生84岁那年。那一年她大病初愈,刚刚在解放军总医院长达数月的治疗,让她经历了两度病危,两次上呼吸机的惊魂时刻,差一点把她最该留下的东西带走了。关键是,她两次上呼吸机,医护人员在给她插管时,不慎把她的声带插伤了,从此说不出话来,每次只能像呕吐那样呕出三两个字。就是在这时,贺捷生老家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两位年轻女编辑敲开了她在西山脚下的那间工作室的门。两位女编辑像所有从故乡来人那样亲切地叫她姑姑,诚恳地约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她坐在轮椅上感动不已,嘴里乖乖地反复念叨:“写……我写……”目睹这个画面,我们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因为我们看见的是一条以苍老的生命顽强蠕动的蚕,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情景。我们知道,她艰难地答应两个从故乡来的女编辑书写自己的经历,是决定在她的生命进入风雨飘摇之时,竭尽全力吐出缠绕在她心里的丝。
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在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故事片中,在近年来许多被誉为红色意境的散文标题下,对她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大概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她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叫贺捷生,生于捷报频传之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两年前她大病初愈时答应出版社书写自己的经历,最后终于以风烛残年之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便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贺捷生以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主要叙述线索的非虚构,也是她首次以自己为主角集中讲述自己童年和青少年经历的传记文学——《元帅的女儿》。
故事从1935年11月1日,她在故乡湘西桑植冯家湾出生,她父亲贺龙元帅在十八天后率领红二、六军团,还在襁褓中的她,从桑植刘家坪出发长征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湘西被她父亲的队伍解放,她被父亲郑重交待的四十七军前后两任军长李人林和曹里怀将军,还有她历经沧桑的母亲蹇先任,从饱受战争忧患和惊扰的茫茫人群中找到她结束。在漫长的十四年中,她先是由父亲和母亲背着、抱着,抑或放在一路回响着嘀嘀哒哒马蹄声的马背摇篮里颠荡着,跟随父亲亲自率领的这支在湘西创建的队伍去长征。在未来艰苦卓绝的历程中,这支队伍经历的困顿、饥饿和每个人的九死一生,她同样也经历了。只不过那时候她太小了,尚懵懂无知。由于一路听到的都是马蹄声,她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或者情不自禁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妈妈”还是“马马”,连她的母亲都说不清楚。走在惊天动地的那条路上,最为精彩、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的父亲也即这支队伍的总指挥贺龙,扎紧腰带,敞开领口,把她像小袋鼠那样装在里面,然后以这种全世界的军事史中绝无仅有的方式带着她行军。但在云贵高原的一道峡谷里突然遇到敌情,父亲一拍马背,指挥部队夺路而行。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当她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他那支硕大无比的烟斗来抽烟时,才发现衣兜空了,他心爱的女儿在激烈的战斗中被他丢掉了。这可是真正的丢人啊!父亲当即大汗淋漓,打马回头去寻找襁褓中的女儿。幸好襁褓的最外层包着的是一件红军的军衣,被走在后面的伤员认出并捡回来了。否则,当父亲纵马冲回被敌人抢占的那道峡谷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至少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的这段历史是要改写了。回望这一段遭遇,它虽然在中国这部浩大的革命历史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峰回路转。可见她哪怕是一个孩子,但在历史中,却也是那样的不可忽缺,那样的光彩照人。
长征到达陕北后,伟大的改变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也改变着一个孩子的命运。因为父亲就要带领他那支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的队伍东渡黄河,去与日本人决一死战,只好托两个即将回故乡开展兵运工作的老部下把她带回湘西。一个不足两岁的苦孩子在战争的铁蹄下颠沛流离的漂泊岁月就这样开始了。一个刚挣脱襁褓的孩子,怎样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怎样在无数歧视、怀疑、睥睨的目光中存活,是可想而知的。不可预知的是,父亲托孤的两个老部下在之后八年抗战中先后离世,迫使先后两次隐姓埋名的她,最后跟着吸大烟的养母流离失所,就像一只断线风筝,从在抗日战场上气吞如虎的父亲,和在苏联经历过卫国战争然后经新疆回国、差点被当地军阀盛世才杀害的母亲手里飘走了。偏偏这个抽大烟的养母,还是四川军阀杨森的侄女,与她的父亲和母亲完全不是一个政治阵营,因而对她是那样的冷漠,那样的苛刻。几十年后,她在书中形容自己这段寄人篱下的生命历程时说,当时她就像人们吃瓜时不经意间掉在砖缝里的一粒瓜籽,千人踩而万人踏,没有雨露也没有阳光,只能在战战战兢兢中探出两片孱弱的芽来。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个从五六岁就要踮起脚给养母做饭、半夜三更必须起来给养母做夜宵的孩子,在那么狭窄的生活夹缝中成长,竟然嗜书如命,最后她漂到从湖南长沙迁来的保靖八中,奇迹般地与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朱镕基和他的夫人劳安成了校友。东北解放后,当母亲蹇先任从沈阳十万火急地赶回湘西寻找十二年前在陕西觅子镇送走的女儿,在四十七军的临时军营里出现在她面前时,已经是一个穿着解放军军装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更让人惊奇的是,几年后,她就是穿着这身军装,不声不响地考取了众人仰目的北京大学!
当年这个在苦难中诞生,在漂泊中生长的孩子,如今已成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一个著名的军旅作家。人们应该知道,她是在做完三个孩子的母亲,在十年动乱中勇敢地奔走和呼号为蒙受冤屈的父亲平反昭雪,在当完将军推出上千万字的十卷本《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在用她自己所钟情的文字诉说完《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并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才决定腾出手来回顾自己的往昔,完成对童年和少年也即对苦难的缅怀和追忆。虽然当她熬到80多岁高龄,疾病以失声的方式向她敲响了警钟。但她想,只要我还一息尚存,还能苟延残喘,那就要像春蚕到死丝方尽那般把记忆中的往昔写出来,倾吐出来。这种带着几分悲壮的倾诉,倒是与她的童年和少年经受的苦难和谐共振,相得益彰。她希望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写作的这些文字,是衷心的、缠绵的、文学的、智慧的,无愧于一个80岁的老人用自己真实的生命哭过、笑过,恨过、爱过。
一个女人,既是元帅的女儿,又跟随父亲长征,后来自己也成了一位将军,一位知名作家,能够把这三者集于一身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她贺捷生,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因此她成了我们这段历史、这个时代的传奇。而你如果想解开其中的秘密,读完这本《元帅的女儿》,肯定能找到那把神奇的钥匙。
责编:夏博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