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信中,解开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疑问

3月13日,长沙,新民学会旧址中的蔡和森故居。图/记者张云峰
潇湘晨报长沙讯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李大钊、陈独秀影响下,青年毛泽东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信件中,最早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由此在中国大地解开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疑问。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拜访李大钊。李大钊向他推荐了一批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中文书籍。在此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等三本书,对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促使他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次年,毛泽东就主持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他后来在自述中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在新民学会旧址陈列室内,三本长约22厘米、宽约14厘米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可见毛泽东与蔡和森远隔重洋的书信往来。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写到,“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也是毛泽东首次把唯物史观和将要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直接联系起来。
1919年底,蔡和森率领部分新民学会会友及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渴望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侧重在国外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毛泽东等另一部分会员则选择在国内,响应五四运动,开展“驱张”运动和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出版《湘江评论》等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赴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和部分工学励进会会员共20余人,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史称“蒙达尼会议”。
“蒙达尼会议”是一次不寻常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蔡和森主张组织俄式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此改造中国。会后不久,蔡和森写信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在1920年8月13日给毛泽东寄出的第一封信中,蔡和森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9月16日,他又迫不及待给毛泽东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并在信中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等的信中,明确指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
蔡和森给毛泽东回信,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观点,这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从此,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这一封封文字激扬的书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挥斥方遒的豪情。而在那一时期,瞿秋白、李达、邓中夏——有多少觉醒的青年如毛泽东、蔡和森一样,心怀救国之志,茫茫黑夜中,信仰就这样日渐清晰、坚定,革命旅途从此无畏。
记者 陈张书
责编:潘华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