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大桥建设者之一苏巧江(右)在建桥工地。 图/受访者提供
彭莉琴(右)与游客在矮寨大桥旁打卡。图/受访者提供
潇湘晨报记者 满延坤 长沙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创造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精彩故事。”
3月16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时,省委书记许达哲这样表述。
这些精彩故事,展现的是摆脱贫困与乡村振兴,连接的是千年苗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其中最根本的,是映照出心心相印的党心民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投射到昔日贫瘠的湘西矮寨,演绎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查出心梗的工程师
陈国平,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副总工程师、原矮寨大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
3月15日,站在矮寨大桥桥面,俯瞰大桥两面的村庄与桥上的车流,陈国平说,自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矮寨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团队的每一天都在依靠信念和意志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信念和意志的力量来源,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桥梁工程师“建桥修路为人民”的朴素愿望。
在陈国平的记忆中,过去的矮寨镇德夯村破破烂烂。
除了德夯村,镇上的家庭村、幸福村等村落,居民出行也极不方便。村民说,当年,去一趟吉首市区,比做两天农活还辛苦。
村民出行不便,往来此处的司机也叫苦。
《湖南省志·交通志》记载:“湘西地区,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呈弧形复背状绵亘于境,千山万壑,群峰壁立,险峻崎岖,羊肠土路,绕溪越岭,时上时下,回绝人寰,登涉艰难……”
1936年9月,湘西第一条公路——湘川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湘川公路中段横贯湘西全境,路面在崇山峻岭中盘旋俯仰,惊险超出想象。
湘川公路有一段离吉首不远,被称为“矮寨公路奇观”。公路盘山而上,长6.25公里,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达440米、坡度大小在70度至90度的大山斜面上——公路左右回旋,转折13道锐角急弯,形成26截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像一道天梯。
“天梯”经常堵车,有时一堵就是大半天。“如果能在这上面架座桥就好了。”德夯村货运司机李立国无数次感慨。
架桥?多难啊。桥下面是高达数百米的峡谷,传统的桥梁施工方法不可行。
“没有方法就创造方法,不管自然地理条件多么苛刻,我们一定会有办法。”陈国平回忆,刚到矮寨时,那些彻夜不眠的夜晚,他和团队会互相加油打气。
最终,“轨索滑移法”出现了,“塔梁分离”也被运用到矮寨大桥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4月,矮寨大桥主梁建设关键期,由于技术风险大,陈国平连续多日在一线指导施工。一天,他突感胸痛,赶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查,结果查出心梗,被送进ICU住了两晚,后转到普通病房住了5天。一个星期后,症状缓解,他立马回到矮寨大桥施工现场。
看守炸药的老党员
苏巧江,湖南路桥集团长江分公司副总经理,矮寨大桥建设者之一。湖南路桥集团,是一支知名的“路桥湘军”,曾被交通运输部授予“中国桥梁十大英雄团队”。
大桥建设过程中,苏巧江与施工人员一起驻扎工地。
“老党员贺建德最让我感动。”苏巧江回忆。
老贺现已退休。2007年底,矮寨大桥开建之初,施工队要对山上一个点进行爆破。为保障安全距离,需要在离工地3公里外建炸药库。
贺建德主动承担起了看守炸药库的任务,为期半年。
看守点位于半山腰,没有水电、没有人烟,连条狗都没有。饮用水和食物,由同事定期给老贺送来。每晚陪伴老贺的,是收音机里传来的信号嘈杂的声音。
2008年初,湖南遭遇冰灾。“冰雪让工地交通彻底中断,山上断水断电,没有水,我们就把雪融成水做饭。”苏巧江回忆,当时房间冷得像冰窖,但没一个人当逃兵。
显然,老贺面临的情况比其他人更糟,他不仅要对抗极度严寒,还要对抗孤独寂寞。半年后,他从半山腰下来,对同事们说,很希望平时有人过路时能和自己聊聊天,不然自己都要快变成哑巴了,但他没有抱怨。苏巧江回忆,老贺常跟同事们说:吃这点苦算什么?想想我们的前辈,就不觉得苦了。
2007年10月28日,大桥动工兴建,2012年3月31日,大桥正式通车,前后跨了6个年头。通车那天,陈国平发了一条朋友圈:终于通车了,欢迎大家来吉首玩。
“党员的初心、百姓的心愿、前辈的激励,大家咬紧牙关,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终于应了那句话,攀登到了顶峰。”陈国平笑着说。
见证变迁的收费员
彭莉琴,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一名收费员,因甜美笑容爆红抖音,被称为“微笑收费员”。
作为吉首西收费站的收费员,彭莉琴这些年见证了矮寨大桥通车带来的变化:2012年,矮寨大桥日均车流量约3989台次;到2020年,日均车流量达14040台次。所有通行车型中,旅游车辆及农产品等物流运输车辆占比约40%。
抖音视频里,彭莉琴娴静文雅,说起家乡变化,她很激动:要感谢修建矮寨大桥的所有人员,让湘西与州外、省外甚至世界连通,湘西的东西能出去,外面的人都进来了。
在彭莉琴的讲述中,矮寨大桥是“湘西人民通往小康的一座幸福桥、民生桥”,也是一座党心民心连心桥。
交通便利带来文旅创收,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民心所向,也是矮寨大桥交给人民的答卷。
责编:潘华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