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柏威 通讯员 李红斌 许亚东 何云松
南县华阁镇天然港村地处该县边陲,与大通湖区、华容县接壤。交界之地,矛盾纠纷相对较多,但这里却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12月8日,记者探访天然港村。该村党总支书记张唐云认为:“村民法制观念强,决策村里事务准确,从而大家越来越有幸福感、获得感。”
“乡村要治理好,村民的法制意识是基础,也是关键。”张唐云说,这是历届村委班子的共识,要尽量营造学法氛围,让村民爱学法、擅学法、会用法。
天然港村法治文化广场是村民普法的一个重要基地。去年,该村抓住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修建法治文化广场。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内容涵盖七五普法规划、普法三字经、普法五字歌、村规民约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广场的普法作用还蛮大!”村治安委员刘立明说,村民李学知一字不识,曾是捕蛇抓雀高手,看过宣传栏中的图片后,金盆洗手,改行特种养殖业,还主动加入野生动物保护行列。
出门见法、抬头学法,天然港村将普法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辖区重要路口张贴各类法制宣传,将《村民行为守则》发放到户;在村图书室建立法治角,配备数百本法治图书,供村民借阅;在村活动中心,定期开设法律大讲堂,邀请派出所、基层法庭等单位的专家,讲授防盗防骗、征地拆迁等关系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依托村远教站点,不定期组织村民学法,观看法制教育片。
村民刘汉青告诉记者,这些年受法治熏陶,明显感受到村民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以前村民议定的《村规民约》不足10条,空洞无物,最新的版本48条,更细、更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村民法治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更浓。村民议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网格化管理等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年4月疫情肆虐期间,天然港村网格管理员和南县法院联动,通过微信快速“云”执结一起网络借贷纠纷案件。
村里大小事项决策过程更加透明、科学,决策后产生的效果也更好。今年10月,村民议事会商议了一件大事,投资10万元,在村里建一个600平方米的5人制塑胶足球场。议题一上会就获通过,接着筹划选地、监工等。“村民们都知道,足球场将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能带来更多人气,提升我们的采摘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张唐云颇为自豪地说。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