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买语音服务,录制趣味的音频作为赠礼;录制一段自己的朗读、唱歌音频,与网友们共享……在互联网与空中电波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后,不仅大型机构、企业和资本看中了其中的发展潜力,也有不少带着玩趣之心的市民也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12月11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蓬勃发展的付费音频行业,成为众多就业者的热门选择,不仅惠及了广大内容创业者,也惠及了残疾人群体。“声音”正在成为既有趣好玩,又能支撑生活的一大产业。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丁鹏志 实习生 廖静旋
【社交】不占用双手和眼睛,音频社交场景不断拓展
听相声、听课程、听音乐……在“听”已深入人心、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音频也在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从单纯输出走向音频交互,“不看颜值”的声音社交成了一种新浪潮。
“XXX,你一定要听男朋友的话啊,你要是不听话,叔叔就要来把你抓走了……”长沙的顾先生最近在某APP上购买了一项语音服务,请平台主播帮忙录制了一条颇为有趣的音频文件赠送给女朋友。“她最近跟在我闹脾气,有点不听话,所以就想了这个有点独特的办法来哄哄她。”
顾先生表示,这种语音购买的方式是他在看平台直播的时候发现的,而且购买这种语音定制服务的人还挺多的。“这位主播的声音有点独特,听起来有点凶神恶煞的感觉。”
“由于嗓音独特,短短半个月,这位主播的关注量就涨到了一百多万。”顾先生说,“每天晚上直播的时候,在线观看人数都是好几万人,直播四个小时,有几千人在排队等着跟主播对话,就是为了让他跟孩子讲一讲要按时起床、不可以无理取闹之类的话。”
今年以来,音频社交异常火热,不少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连深耕短视频领域的抖音APP都试水音频社交。抖音情感聊天室活动,以语音直播连麦聊天为形式,以情感沟通、同城交友为内容,为用户的情感倾诉找到了新的落点。荔枝、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等音频公司此前也都在开展音频社交业务。
“音频社交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音频直播。现在音频主播是当前非常热门的岗位之一,不少网络音频APP都在招人。”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视频而言,在音频社交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模式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同时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归属感。同时,声音社交不占用双手和眼睛,使用的场景更随意,这也是让诸多网友十分看重的一点。”
【就业】内容消费让音频主播成就业新选择
“学了播音主持后,来找我面谈的公司多了很多,我想我会坚持学下去。”正在学习播音主持的长沙市民小琪告诉记者,怀孕后她已经离开职场7年了,现在孩子马上要上小学,她准备出来找一份工作。
小琪说,起初找工作时并不顺利,曾经有一个她向往的公司面试机会,可是由于自己的普通话带有一些方言,会影响到和客户的交流,最终公司没有选择她,“感觉很多情况都与之前工作的时候不一样了,连普通话都要求这么严格。”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些APP上发现可以在线学习播音,于是决定试一试。“我每天都会利用孩子睡觉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家庭、学习两者都兼顾上了。”小琪说,在线学习三个月后,她的普通话有了明显的提升,就连语音语调也有了变化,“现在轮到我选公司而不是公司选我了。”
35岁的阿林是一名资深配音演员,从事配音行业近5年,之所以入行只是因为室友的一句“你的声音真好听,干脆去干配音吧”。就这样,阿林将自己工作几年挣的积蓄交给了配音培训机构,开始了意想不到的声音之旅。 配音演员的工作并非大家想的那么轻松,能否挣到高薪,还与天赋、努力以及运气分不开,“我们每天都需要进行开嗓练声,练唇舌的力度和灵活度,声音的弹发和气息的控制等。只有你更专业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你合作。”
此外,随着在线新经济的崛起,在耳朵经济和内容消费蓬勃发展趋势下,也让残疾人就业有了新的选择。有数据显示,在喜马拉雅1000万主播里,残疾人主播已超过8000名。主播“熊子辰”因股骨头坏死行走困难,转型做有声书主播,目前作品播放量超过8亿次;主播“摩心”双手先天粘连性缺失,双手只有四指,现在是一名喜马拉雅签约主播,目前已经有24.2万粉丝……“耳朵经济”照亮了他们的生活,音频主播让他们扬长避短,更公平地获得收入。
【趣玩】玩配音、秀朗读,想唱就唱
如今,利用手机音频软件在线听一段相声、品一部小说,已成为不少网友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不少市民还在一些音频类APP上注册账号,发布自己的朗诵、唱歌音频。
“我非常喜欢听歌,也喜欢听别人念书。当听到温柔的声音时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也变得温柔起来。”12月11日,正在长沙读大三的廖同学告诉记者,她发现很多人会给声音主播留言,都提到过“因为主播的声音能治愈自己”。
“后来老师布置一项运营平台的作业,我就觉得声音是最能打动人和陪伴最长久的方式,于是在一些平台注册自己的账号,用图片加一段温暖话语,或是念一些自己写的文稿,分享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涨粉还挺快的。”廖同学说,之后她又开始玩起配音、朗读。“完全出于自己的喜欢。看到粉丝的赞美,还是非常窃喜的,也很高兴他们能喜欢我的声音。”
65岁的凤凰县苗歌师龙炳兴,每天都会在手机软件上收到徒弟们传来的“作业”。“苗族没有文字,只能以歌传唱历史、歌颂生活,苗歌的传承也只能手把手地去教。”龙炳兴说,以前带徒弟都需要面对面教学,“现在方便了,录一个音频就可以解决。徒弟们会把自己编唱好的歌,通过音频发给我,让我来点评。”
此外,三湘都市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英文培训机构、音频社交软件推出的英语视频配音训练、录音类的互联网社交分享形式,也受到特定人群的欢迎。
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苏先生近期都会在其朋友圈分享一些短视频,内容为一段30多秒的英文动画片,配音由其上小学的儿子完成。“每次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很喜欢跟着台词一起读,然后我就想了这么个方法,给他拍摄配音视频,提高他的兴趣。”
观点
未来3至5年,“耳朵经济”将进入黄金期
此前有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同比增长55.1%;用户规模达4.9亿。庞大的音频消费需求,让国内在线音频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耳朵经济”带来巨大的想象力和市场潜力。
从传统的电台节目,到相声、广播剧、有声书、脱口秀以及各种知识付费内容,在线音频平台将各种领域的内容聚合在一起,吸引了跨年龄、跨行业的诸多受众。
荔枝创始人赖奕龙曾表示:“与‘眼球经济’的饱和状态相比,‘耳朵经济’的潜能还未被激发。国内新基建的完善和制造产业的智能发展,将带动音频市场在未来3至5年进入黄金期。”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