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为著名作家张承志颁奖。 刘蓉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李璞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2月10日,在丁玲的家乡常德市,她的读者、敬仰者从全国各地追随而来,以文学之名聚集,以信仰之名坚守,在掌声与鲜花汇成的旋律中,共同见证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和以往不同,这个地方性奖项,从本届起正式成为全国性文学大奖。
当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宣读获奖者名单,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出席活动。本届丁玲文学奖小说类、散文类、诗歌类、文学评论类“成就奖”分别由著名作家王蒙、张承志、汤养宗、张炯获得;叶兆言、彭程、江非、南帆等12名作家分别获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类“作品奖”;付秀莹、朝颜、江汀、张定浩等12名作家分别获得4个门类“新锐奖”。
1 从地方走向全国,致敬文学巨匠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是我国唯一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坎坷的女革命者。她用自己的作品为女性摇旗呐喊、与时代抗争,著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毛主席曾经称赞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后,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设立的跨地区文学奖项——丁玲文学奖诞生。该奖旨在继承和发扬丁玲矢志不渝为人民写作的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奖励和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此奖每3年评选一次,至2018年已举办十届,共奖励两地文学专著480部。
毋庸置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作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她从沅澧流域出发,奔向大江大河,其文学成就和人格力量,让她成为一个超越了性别的大写的“人”,至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丁玲不仅是常德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成为长期以来文学创作者们共同的心声。
为将丁玲文学奖办成全国性奖项,常德市高度重视,2019年对原《丁玲文学奖评奖条例》中的评奖周期、奖项设置、评奖机构等进行修订,并从本届起,正式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在丁玲诞辰115周年之际,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评选活动在北京启动,由《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四家学术支持单位组织开展各门类评选工作,经过初评、复评、终评,最终评出成就奖4名、作品奖12名、新锐奖12名。
让丁玲文学奖突破小域局限,开放走向全国,这是对文学巨匠丁玲最好的致敬。《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李云雷认为,在这强有力的举措下,大家一定能把20世纪文学的精神、丁玲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2 从地方走向全国,打造文学高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丁玲文学奖首次作为全国性奖项,让各地名家纷至沓来,如众星捧月般,推动中国文学树立起又一个典范。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优秀作家作品,至此有了新的高地。
“在20世纪中国人民大革命中,人们不会忘记著名的女革命家丁玲、著名的大作家丁玲。我本人对丁玲和她所出生的湖南常德也充满了崇敬之情。”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小说类“成就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王蒙,特意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他说:把丁玲文学奖授予我,我深感荣幸,也愿意继承丁玲的遗志,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业做得更好。
散文类“成就奖”得主张承志说道:“丁玲先生一生经历那么多苦难、误解,直到百年之时,她不是一件件回数自己的苦,而是坚持志向与初衷,以作品高声喊出内心的誓言。这个誓言是什么?我把这个问题留给自己,作为她的读者和追随者,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本届诗歌类“成就奖”获得者汤养宗,其作品在反复冲击语言表达边界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对话性,通过个体生命在诗歌语言中的敞开,不断开掘精神世界,探寻真正的诗性。他感言,丁玲就是一部打开的大书,值得后来人细细品读。今后将以自己更加勤奋的创作回报时代、回报社会,并以此向文学大师丁玲致敬。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阿来,此次凭借《水杉,一种树的故事》一文,获散文类“作品奖”。评委点评道:“作品针脚绵密,描写细腻,叙述舒缓,梳理了水杉的前世与今生,勾联了历史与现实,表现了对于自然与人生的关注与思考,透露出诗意而透彻的文学内质,显示出高远而宽广的历史眼光。阿来寻找水杉,也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
青年作家渡澜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她坦言,从小喜欢并敬重丁玲,但一直不知道有丁玲文学奖的存在。作为本届小说类新锐奖获得者之一,渡澜谦虚地说:“对一个新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励。感谢曾经在写作路上帮过我的人,希望自己今后也能成为一个能帮到别人的人。”
丁玲文学奖的升格,也让常德本土作家感触良多。曾获第九届丁玲文学奖的常德作家伍中正告诉记者,虽说今后获奖难度增大,但我们努力的空间也更大,只有写出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的作品,让常德文学走得更高更远,才无愧于脚下这片热土。
常德青年作家秦羽墨表示,丁玲文学奖的改革,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名家来到常德,增加共同交流的机会,不仅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还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带来更多的激励与鞭策。同时,不少常德作家也希望,今后丁玲文学奖在作品征集、评选等机制上得到进一步完善。
3 从地方走向全国,彰显“开放”胸襟
从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兰”,到宋玉的“燕翩翩其辞归兮”;从陶渊明的“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两千多年来,常德就是优秀文艺作品的讴歌之地、创作之地、盛产之地,其地方文化也是湖湘文化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常德大力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成为这一发展战略的先行使者。
常德市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放资金,引导本土文学人才搞创作,充分运用常德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地方文化品牌,并利用经贸及招商引资活动、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旅游文化节庆等活动平台,组织输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同时,加强与美国、日本、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对外文化交流取得实质性进展。常德鼓书、常德丝弦、常德汉剧及米粉、茶叶等常德地域文化,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大大提高了“桃花源里的城市”知名度。
其中,在丁玲文学研究方面,由常德市文学界发起成立的“中国丁玲研究会”,现已举办了14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围绕“丁玲与新时期”、“丁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主题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先后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海内外的近百名学者参与,并催生出一大批学术论文在全国学术刊物发表,目前已结集出版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2本。这些丁玲研究成果在全国乃至海外产生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
常德还积极组织丁玲研究学术讲座,设立“丁玲讲堂”,邀请著名作家来常进行诗词、散文、小说创作讲座,以及开展各类读书分享会;为纪念丁玲、宣传丁玲文学作品,在传统节日举办“走进丁玲故乡”文学采风暨新年音乐会、“情系丁玲·书香常德”新春诗会、“丁玲故里·情满中秋”音乐朗诵会、“缅怀丁玲”清明扫墓等文化活动。
正值青春年华,丁玲从沅澧大地出发,一路笔撒豪情,结出奇美的花。若干年后的今天,她的追随者向心而行,为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明天,再出发。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