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理性消费,花呗调低部分用户额度
业内人士:主要针对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乱象:金融科技公司往往过度授信
你的花呗额度被调低了吗?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图称,自己的花呗额度被降低了。据了解,这些被下调额度的网友大多是年轻用户。对此,蚂蚁集团12月23日回应称,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主要针对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花呗是蚂蚁集团推出的依托于场景的信用消费工具,用户在消费时,可以使用花呗的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花呗最初的应用场景主要在淘宝和天猫,随后扩展到停车缴费、出行、医院、餐饮、超市等。
12月23日,“花呗降低额度”的话题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12月24日,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一些90后,但他们大多表示自己的花呗额度并没有降低,个别近期网购较多的90后,花呗的额度还增加了。有业内人士指出,花呗此次下调额度的群体,应该主要是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的经济实力并不十分稳定。
业内人士分析,花呗调整额度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应对监管压力,响应监管对于“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的要求;其二应该是基于存量用户画像分析,为缓解未来的风险压力而采取的措施,比如这些人可能有多头借贷风险,也可能还款能力偏弱或还款能力降低。
据2019年尼尔森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90后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86.6%,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也就是说,我国正有近半数的年轻人过着负债生活。
金融科技公司往往过度授信并诱导超前消费
近年来各类信贷消费平台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认为此类信贷产品在广告中有引导超前消费的嫌疑,争议也伴随而来。随着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日趋严格,对于花呗额度的调整,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是一次可以预期的调整”。
今年11月初,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撰文指出,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潘显璇 实习生 陈瑜玲
连线
金融管理部门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
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据新华社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