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4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谢扬烁 摄影 摄像 龙力 陈建 熊胜纯 徐袡 画外音 杨宇昊 剪辑 柳心怡)驱车从长沙出发,一路向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两个小时,到达韶山市。这里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诞生地,毛泽东故居也被无数人称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近日,记者跟随由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协办,交银康联人寿湖南省分公司、长沙国储电脑城提供特别支持的“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一同走进毛泽东故居,从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故事中,真实地触摸历史的脉动。
古朴农舍见证伟人成长
在韶山冲,一栋坐南朝北的“凹”字形农舍,就是毛泽东的诞生地。
故居前是一个一亩地左右的池塘,此即南岸塘。绿水荡过桥洞另一侧,那里便是毛泽东小时候游泳的地方。
放眼望去,这里依山傍水,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前塘夏季荷花飘香,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
故居斑驳的泥墙上,似是诉说往日经历的风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此生活了17年后,离开家乡继而投身革命。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故居按原貌恢复后,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共有房屋18间,华声在线红色教育学院讲解员曹莉莎告诉记者,毛泽东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
故居中一处小阁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询问后得知,这是毛泽东1925年回到韶山在组织农民协会的运动的场所之一。
时间线拉回到1925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韶山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的入党仪式,当时的入党誓词是:“努力革命,牺牲个人;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韶山燎原。到1927年6月,党员迅速发展到230多人。党组织也迅速遍布以韶山为中心的湘潭、湘乡、宁乡三县边界地区。
馆藏展品讲述感人故事
毛泽东纪念馆位于韶山乡韶山村引凤山下,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8849平方米,1964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原名“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纪念馆上方,引人注目的金色牌匾是由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4月20日题写的。
这个有着5000余件展品的纪念馆令游客们深感震撼,其中,一件有着73个补丁的睡衣,是游人驻足时间最久的展品。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雷蒙服饰店王子清师傅为毛主席缝制了这件睡衣,春秋两季都可以穿,主席很喜欢,居家时常穿,一穿就是20多年。
不仅仅是73个补丁的睡衣,主席的节俭在其他展品上都能找到佐证——作为中国的“第一家庭”,毛泽东一家也像中国无数的普通家庭一样,使用购货证和各种定额票证购物;修补焊接过的热水瓶;过生日只需简单的生日食谱……
穿行在纪念馆,扑面而来的是反奢倡俭、清廉如水的优良党风。
毛泽东外出视察,每到一地都坚持交款交粮,住宿也自己付费。生活账上对这些有详细的记载。他自己不搞特殊化,也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1959年底,他得知部分同志跟随他外出途中无偿收受或低价购买地方财物情况后极为愤怒,派汪东兴着手调查同时整顿这一不良风气,并拿出自己的稿费,一一退赔,总共退赔了两万多元。
宗祠中的革命情怀
在毛泽东故居附近,还分布着韶山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
徐步走进毛氏宗祠,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象征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记者了解到少年毛泽东的一段有趣往事。
毛泽东少年时,有个叫毛承文的农民,敢于与地主豪绅对抗。地主与族长勾结,诬毛承文“破坏族规”,将他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毛泽东闻知,非常愤慨,与穷苦农民一道冲进祠堂和族长说理,迫使族长释放了毛承文。
听完故事,不少游客笑了起来,纷纷赞叹毛主席身上那与生俱来的革命斗争精神。从斑驳的石碑,依稀能感受到热血激昂的时代余温,这其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到访的游人。
用朗读传递红色基因
参观过程中,在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氏宗祠门口,都能看到身着制服的年轻人,拿起《湖南日报》,或朗读,或背诵,用声音传递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这些人正是“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参赛者。来自毛泽东纪念馆的参赛选手李瑛告诉记者,此次参加“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是想借助朗诵的力量寄托对毛主席的深深情意。
“9年前,我不会想到毛泽东主席会改变我的一生。”参赛选手毛婉瑶告诉记者,自从9年前自己进入毛泽东纪念馆工作,便被毛主席的事迹吸引了。“9年过去了,我变成了主席的小粉丝,这次参加朗读者活动,也是希望借助党报平台,让主席的事迹传递得更远。”她希望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引导群众传承伟人品性,从中汲取前进动力。
责编:伍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