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蒋茜 罗毅
11月19日,记者从永州市区出发,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零陵区大庆坪乡芬香村。这里古木参天,溪流潺潺,有着诗画般的田园风情。
“这是我们村上个世纪60年代修水库留下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所有捐款人的姓名。”村支书唐冠荣指着猫儿岩水库边一块石碑说。1965年,为了解决饮水困难问题,该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自筹50万元,耗时18年建成了这座阴河水库。“因为修这个水库,我们村还上了《人民日报》和央视。”
团结奋斗精神一直是芬香村的宝贵财富。虽然地处偏僻山区,但村民都积极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罗汉果、光伏发电等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村修两个水塘,连五保户都争着出钱、出力。”唐冠荣自豪地说。
正是依靠着党的好政策和全体村民的努力,2017年底,芬香村整体脱贫。
“虽然贫困帽摘了,但这小山村的‘造血’能力还差点。”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世剑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稳稳踏上致富路,依然是工作队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短期靠种养、中期靠林业、长期靠旅游”的发展新思路。
让“芬香山货”走出深山
正值中午,村民唐淑娥家的瓦房冒出缕缕炊烟,不时飘出一股腊肉的香味。循味入院,记者发现,院子里挂满了香肠、猪腿、猪耳等。“我家养了30头土猪,全部是草料喂养,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立冬之后,陆续接到好几个订年猪和腊肉的电话,这段时间有得忙咯!”唐淑娥介绍,除了养猪,她还依托村里的电商平台销售禾花鱼、糁子酒等“山货”,预计今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在我们村,像唐淑娥这样靠发展种养殖业致富的人有很多。”陈世剑介绍,地处深山的芬香村有着发展种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成本低、效益高,最重要的是周期短。2018年以来,扶贫队瞄准生态种养前景,积极争取后盾单位支持,按照每户200元至2000元的奖补标准,鼓励村民发展种养殖业。目前,该村的土猪、黄牛、山羊、禾花鱼养殖规模分别达到400头、300头、1000头、1000亩,黄金百香果、烟薯等特色种植项目更是遍地开花。
农产品产量规模上去了,怎样卖个好价钱?陈世剑和村支两委干部一合计,决定为全村农产品注册商标,打造地标品牌,抱团开拓市场。同时,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动员唐辉龙等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打造电商“新引擎”。目前,该村已有“大庆坪土猪肉”“老芬香”两个注册商标,推出由刀豆、禾花鱼、辣椒酱、生姜组成的“芬香四珍”系列产品。据悉,“芬香四珍”连续两年亮相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大受欢迎。
打造两座“绿色银行”
“除了短期就能见成效的种养殖业,我们还希望给芬香村留下两座‘绿色银行’,确保村集体和村民有稳定收入。”陈世剑说。
在芬香村西南面的拉马岭油茶种植基地里,一棵棵油茶树长势正好,村民们正在对基地进行管护锄草。今年3月,该村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100余万元,流转山林350亩,种下了油茶树。“3年可挂果、5年迎来盛产,油茶树生长期80年至100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陈世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我们村还有一座潜在的‘绿色银行’。”陈世剑指着对面一片茂密的杉树林说,近年来,全村积极做好荒山补种、森林抚育工作,境内杉树面积达到4万亩,这片经济林将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古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静谧的古巷,齐整的石板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在芬香村,近百幢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坐落在村庄中央。漫步其中,仿佛时光一下子穿梭回300年前。
芬香村地处湘桂边境,是零陵通往广西全州茶马古道的驿站,也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做了长期规划。”陈世剑介绍,两年来,扶贫队和村支两委干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50万元,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还新建了马鞍亭、土货铺、唱戏台等景观,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猫儿岩水库、潮水江地下银河、排家洞岩洞天坑等旅游资源正有序开发。
73岁的唐顺元老人,家就住在古建筑群旁边。看到来芬香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他拿出多年的积蓄,修建了2栋古色古香的民宿,有4、5间房,160元一间。
“在大山里种了一辈子地,真没想到能吃上‘旅游饭’。”唐顺元说,节假日和周末订房订餐的客人比较多。他和老伴自己有田,种了白菜、黄瓜、油麦菜等蔬菜,要吃什么都是现摘的。除了提供客房和餐饮,他还售卖土鸡、腊肉等农副产品,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是常事。
此外,为吸引游客,该村相继举办了乡村音乐节、瑶汉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2019年,全村来访游客突破3万人。
陈世剑说,下一步,将积极对接旅游企业,完善产业规划,丰富观光旅游业态,拓展芬香古村的知名度和辐射度,打造“文明、富饶、美丽、幸福”新芬香。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