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能致幻?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古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毒蘑菇的某些独特之处。中国最古老的食用菌专著,南宋陈仁玉撰写的《菌谱》,就记载了一种毒蘑菇,吃了之后让人大笑不止,以至癫狂。湖南森林覆盖率高,蘑菇丰富,湖南人叫“菌子”。在吃蘑菇这个问题上,湖南人虽然不及云南人勇敢,但每年总有些倔强的湖南人,因为吃蘑菇中毒。在此敬告湖南吃货群众,千万不要以身试“毒”。
长株潭中毒频率高与饮食习惯有关
坐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陈作红教授位于二里半的办公室内,一股子烘干蘑菇的味道。一双溯溪鞋摆放在窗口下,打包好的烘干机将被送往桑植县八大公山进行蘑菇标本的烘干制作。
刚从云南回来的陈作红,即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张家界,去那里做真菌类的本地资源调查。陈作红说自己研究真菌26年了,硕士时主要研究方向是食用菌,自从多年前接触长沙县一宗毒蘑菇食用死亡案例之后,就把眼光放在了毒蘑菇身上。
窗台下放着一个泡沫箱子,就是刚从云南采集回来的毒蘑菇标本。谈及湖南省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这些年来陈作红收集了很多案例。他的手机里有1428个联系人,有1000多位是在找毒蘑菇或者咨询毒蘑菇中毒事件时认识的。他被拉入各种医疗急救群里,有湖南的、湖北的、山东的、重庆的,聊天时手机响个不停。
陈作红说6月到9月是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处理十多宗毒蘑菇中毒事件。
湖南省深处亚热带腹地,全省森林覆盖率高,林下长着各种各样的蘑菇。但整体来说,每年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以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亚稀褶红菇这三种为多。其中剧毒鹅膏菌类中毒事件占到八成,可见鹅膏菌给爱吃蘑菇的人群带来了多么大的麻烦。
在湖南,之所以有这么多剧毒鹅膏菌中毒事件,是因为这类蘑菇生长分布广泛。他们喜欢长在针阔混交林下,与树木共生,并不一定长在深山老林,甚至一些学校、政府门前的雪松景观林下都能找到这些蘑菇。陈作红说,他曾经接到一个位于上海市的毒蘑菇致死案例,某大学的绿化坪内长有蘑菇,被人采摘误食竟致人死亡,可见这些鹅膏菌离我们并不远。
让人不解的是,2013年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起食源性疾病调查以来,从2013年到2015年提供的中毒事件发生区域来看,竟然是长株潭地区与邵阳、永州等相对发达地区蘑菇中毒事件最多。
我曾提出疑问,是不是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较大?为何深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地区不是重点地区呢?
“你可能不相信,长株潭跟邵阳、永州地区的老百姓什么菌子都敢吃”,陈作红苦笑,中毒事件频发的地区跟这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有关。
湘西地区虽然森林覆盖率高,蘑菇的种类多,但是当地老百姓只吃枞菌(也称寒菌),别的蘑菇不吃。但是到了长株潭,尤其是宁乡地区的老年人,他们喜欢吃蘑菇,而且十分信任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判断。往往中毒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太盲目自信了,陈作红吐槽道。
一些蘑菇能致幻,让人觉得起死回生
一些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的相似度,有时候研究真菌的专家都可能混淆。
例如隐花青鹅膏可以食用,灰花纹鹅膏剧毒,但两者长得非常相像。黑木耳是最常见的食用菌,可是有毒的叶状耳盘菌跟黑木耳长得十分相像,普通人是分辨不出来的。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叫条盖盔孢伞的毒蘑菇,喜欢长在锯末里,一些木材加工厂堆放的锯末中常常长出这种蘑菇,如果碰到喜欢吃蘑菇的工人,很可能就随手采了吃,一吃就中毒。
有关毒蘑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它们的身影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中毒事件,都是当事人麻痹大意,或者存侥幸心理造成的。
2018年11月,陈作红跟踪研究了一起致幻蘑菇的中毒事件。当事人躺在病房里刚苏醒过来,给陈作红介绍自己的中毒经历,说自己好像经历了起死回生的感觉。小时候的事件一个个在大脑里打转,想见谁,立刻来到面前。他吃的是一种裸盖菇,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可对人的大脑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吃过这种蘑菇的人就像走入了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世界,空间颠倒错乱,时间停止了,生命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人一直在梦中流转,醒来后分不清真实世界与梦境的区别。
做了20多年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跟踪研究之后,陈作红几乎成为一位治疗毒蘑菇中毒的专家。就在采访期间,陈作红接了一个青岛来的电话,通过湖南省疾控中心联系到陈作红让他帮忙判断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的蘑菇种类。陈在了解症状后,认为可能是一种剧毒鹅膏菌,随后传递过去一份有关鹅膏菌中毒的专家治疗共识方案给对方,解了燃眉之急。
在与毒蘑菇打交道久了之后,通过病人的症状汇总,陈作红发表了有关中国境内数种毒蘑菇的毒素类别与中毒症状研究论文,向世界介绍了中国毒蘑菇的误食救治情况。也从这些中毒事件中,新近发现了7个新毒蘑菇。如裂皮鹅膏、淡红鹅膏。一些从未有人记录到的蘑菇毒素也成为陈作红的第一手资料。蘑菇的毒素致命症状也是五花八门,有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有导致急性肾损害的,有神经型的,还有一些会导致光过敏性皮炎。
“国内太缺少针对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治疗方案了”,陈作红惋惜地说,一些毒蘑菇中毒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跟踪,各类中毒事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错失了尽快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的时间。仅灰花纹鹅膏菌造成的损害,经陈作红团队调查研究数据,从1994年开始,就造成100多人死亡。这其中有一些是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但类似的事件,每年依然在全国各地上演。
拿湖南省来说,今年6月份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上报野生蘑菇相关食源性疾病事件25起,发病76人,死亡1人,涉及全省7个市州。长株潭地区有6例,永州有11例,从数据上可看出这两个地区仍然有人在采吃不认识的蘑菇导致中毒。有些甚至是明显不友好的蘑菇。如发生于6月份永州江华县的一起案例。病患误食土红鹅膏造成中毒。土红鹅膏的菌盖是醒目的土红色,表面布满粉末状鳞片,看起来就像在提示自己有毒,但这并不妨碍有人吃它。
“我们的毒蘑菇宣传还没到位”,陈作红感叹道。一些地方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有些陈旧的想法如利用大蒜一起煮看颜色变化的判断是毫无作用的。对于爱吃蘑菇的人群而言,陈作红建议他们不要吃自己不认识的蘑菇。一旦发现中毒,应尽快转到大医院接受治疗。
美食当前,要抵住诱惑,何况是一棵足以致命的毒蘑菇呢?(撰文/记者钱烨)
责编:潘华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