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成为游客的世外桃源
酉水渔民:有年轻的情侣在船排上待了半个月
从日出到日落,田寒林和父亲田家茂,出没在“家里”的各个角落,他们工作在酉水,生活在酉水。“我们这个大家庭都住在船排上,习惯了水,住在水上,感觉到踏实。”
他们都是芙蓉镇酉水河畔渔民,每天的生活围绕捕鱼开始,再赶个早,将渔网上的鱼一条条拿下,赶在早饭后前往集市,争取卖个好价钱。
4月27日,早上6点,太阳刚刚挣脱地平线的怀抱,酉水河上飘着层层雾气,隔着酉水,两岸的鸡鸣相互应和,偶尔也会惊起一滩鸥鹭。
此时酉水上,早起收网的渔民们已经操纵着渔船,开始新的一天。
船上出生的一家人
清晨时分,渔民田寒林和57岁的父亲田家茂倒上开水,哼着小曲,从船排上出发,从酉水上游缓缓往下游的方向划,准备收起昨晚撒下的渔网。
这里的渔民每天的生活围绕捕鱼开始,迎着月光,在水面上撒下一张张渔网;顶着日头,再将渔网上的成果一条条摘下;伸个懒腰,赶在早饭后前往集市,争取能卖个好价钱;蹲在渔船上看着太阳缓慢落下。
“在船排上即使不上岸去吧,我们也能过得很充实,喝上二两白酒,泡上一壶浓茶,渔船上一蹲,看得到能用河水炖河鱼的清水,看得到碧绿的天色,看得到白鹭在天空结伴飞过或者在岸边散步。”这是田寒林一家向往的生活,也是他们眼中的芙蓉镇,每天在一起吃饭聊天,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我们对水面和亲情的依赖,就和现在年轻人玩手机差不多,这种日子给了我们很多精神上的寄托。”
14岁,田寒林选择了酉水,选择了渔船,选择跟随父亲一起捕鱼。他说自己生在船上,对这里的喜爱,打小就扎根在心底了。
说起出生那天,田寒林告诉记者:“那天晚上凌晨四点的样子,我爸妈一起出门捕鱼,其实那天晚上离我妈的预产期日子很近了。”他说,那时候,镇上的医院设施都不太全面,必须去县医院才行,但是坐车时间久,根本来不及,紧急情况下,父亲赶紧联系奶奶,让她来接生。“奶奶眼睛看不见,全靠手摸,不过她一点也不生疏,因为不止我,我姐姐哥哥,还有更早的我叔叔,都是我奶奶接生的,也都是在船上捕鱼的时候出生的。”
刚捕获的鱼在路上就被游客买走
在田寒林的认知中,在电影《芙蓉镇》前,这里还没有旅游业的介入。当地居民没有什么丰富的经济来源,大多依赖打渔,以水为生。“酉水河边有十几户渔民,在这一片,可以被称为渔村吧。”
他当时看来,捕鱼资源好,是门能养家的工作,光景好的时候,一年能赚10万元左右,正常年份,一年五六万元。并且,捕鱼也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上手简单技术层面容易,还比较单纯,渔民之间不会相互防备。
田寒林说,“现在,旅游业兴起了,也从一定层面上促进了鱼的消费,像我们昨天得了10多斤小白条,都还没来得及回到集市卖,就被一个游客全买光了。现在小白条10块钱一斤,翘嘴鱼15块钱一斤,鳜鱼贵一些,根据大小,一般在二十块左右,个头偏大的,有五十到一百不等。”
来到芙蓉镇旅游的人,不仅会停留在青石板路和吊脚楼之间,也会更进一步,来到酉水,来到渔民的船排上,体验渔民的生活。
接待外地游客的日子里,田寒林见识了太多有趣的人和事。来度假的三个刚工作的职场新人谈论他们的奇葩老板,都市白领来到这里,瞬间释放天性,年轻的情侣在船排上待了半个月,每天都会讨论渔民打渔的趣事。送走他们的一瞬间,岸上和水面又成为了两个世界,田寒林在倾听和倾诉中,感受到不同角色的生活,也和他们一样,享受其中。
他们给田寒林相同的感受是,在船排上的时间,是他们难得的自由时刻。他说,在这个船排上,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跟着我们变慢了。
他有时候会想,大多数人,不仅好奇船排上和岸上生活的区别,更多的是放松。“很多人在都市里,都承载了来自不同角色给予的压力,很多时候话都憋着找不到人沟通,他们需要一个出口,在这里,他们可以放慢节奏,看夕阳落山都可以看很久,这里成为了他们释放的出口。”
潇湘晨报记者易思含湘西报道
责编:印奕帆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