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升,是过去生活中常见的量米工具。湖南长沙人杨杰却为之痴迷。他用25年时间,收藏了上万个米升,开办了一个米升博物馆,蔚为奇观。这里已成为米升文化研究基地,新建的米升博物馆计划今年3月开放,将集博物馆、研学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于一体。他说:“老百姓的历史从哪里找?我想这些米升可以。”
小小米升,承载家国情怀

△米升博物馆新馆,杨杰(左一)为记者介绍米升的前世今生。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惠芳 龙文泱
米升,家家户户都有,日常生活必需,身量轻巧易拿。你可曾想过,这种普通的量米工具关系着国运民生、家族寄托、个人期盼?
在长沙县黄花镇,49岁的杨杰用25年时间,收藏了上万个米升,建立了升印轩中华米升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米升博物馆”)和研究基地。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八,年味犹浓。记者兴致勃勃赶往黄花镇,穿行、仰视于琳琅满目的米升之间,叹为观止,更为米升所承载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
刚进米升博物馆门,记者便被屋内的场景震撼到了。大大小小的米升,满地,满桌,满墙。2011年前后,杨杰将祖屋改扩建为米升博物馆。
扫一眼,米升多为圆形,形似笔筒,极少数为方形。大小不一,高高低低。走近看,多为竹筒,少量木制,有的简单朴素,有的雕字刻画。拿起来,闻到淡淡的米香。往里一瞧,灰白的米灰已沁入内壁。
这小小的米升,在秦始皇心中重千钧。当然,秦始皇看重的不只是米升一个,而是包括它在内的度量衡“家族”。
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秦始皇名载史册、沿袭千年的丰功伟绩“统一度量衡”,就是将这三种器具的标准进行了统一。
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迈步定亩……利用手足等自己的身体部位来测量是古人最初想到的方式。但人的身体有差异,以此为标准并不可靠。于是,人们开始使用丝、毛、黍、粟等相对固定的自然物进行测量。发展到以尺、升、秤等人造物为标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但正如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度量衡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在位于国际稻都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里的米升博物馆新馆中,放大版的商鞅方升模型赫然而立。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秦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
“历史上,官吏利用度量标准的不规范与百姓争利的事端频出。度量衡不统一,导致交易不公平、不顺畅,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杨杰说,商鞅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官吏剥削,用标准来帮助农民计算土地面积,规范赋税等经济交换行为。这是使秦国强大的重要举措之一。
“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如今,大部分家庭使用塑料量米杯量米,杯身玲珑,容量不过数两。
“我出生于1970年。小时候,家里用的还是竹制圆形米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长沙用竹木米升的就很少了。”杨杰认为,小巧的塑料量米杯取代竹木制作的米升,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变为3口之家,科技发达减少了体力消耗,食物种类丰富,人们对米饭的需求量减少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粮食相当缺乏,许多家庭只能小心计划着每餐粮食的用量。“从我懂事起,长沙的粮食就是凭计划按月供应。有时候,邻里间要借粮。”长沙市民易幺佳说,一般来说,借出的米是平升(米升装满后,用手指沿着米升口刮平),还回来的米必须是尖升(米升上的米堆成尖),不然下次再借就难了。
米升包含着诚信和公平的价值观。杨杰收藏的米升中,不少刻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字样。还有些米升上有火印,它们为粮店所有。火印是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标志,一般每年检测一次。有当年火印的米升,是作为市场交易使用的标准量器。
南方竹制,雕刻期盼
“北方的米升以方形为主,多为木制;南方的米升以圆形为主,多为竹子制成。这是制作者就地取材的结果。”杨杰说,广西北海有很多铁梨木做的米升;湖南怀化、常德一带木制的居多,益阳安化和长沙竹制的居多。江西也多为竹制米升。还有一个现象是,木米升雕花少,款识少;竹米升则大多有制作年代、使用人等款识,纹饰丰富多彩。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湖南收藏协会副会长林安国分析,在中国文化中,常把竹比作君子,人们对竹米升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情感。
根据米升上的纹饰,杨杰把他的米升分为10大类:标准类、吉祥类、故事类、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农事类、民俗类、名人类、关联类。
清代早中期的米升普遍刻有堂号,如孟姓的“三迁堂”、周姓的“爱莲堂”。“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积德行善”……祖宗家训也随着米升不断传承。“节约用粮,支援红军”“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长沙会战纪念”等红色米升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胜利史和发展史。
有一个米升十分特别,可以两头使用,一头为一升,一头为半升。上面刻着一首诗:“蓑笠婆娑走,田间打稻还。与君烹饪后,努力好加餐。”情趣十足。
“以我对国内收藏界的了解,如此大规模收集米升的,仅杨杰一人。”林安国说,米升数量庞大,在文玩交易市场上价值不高,长期不被重视。他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不能仅仅看价格的高低,还要注重藏品内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杨杰收藏的米升内涵丰富,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主题都有;相当一部分纹饰十分精美,采用了高浮雕、薄意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手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米升家族,痴迷“管家”
1988年,杨杰参加工作,开始接触收藏。
“当时我喜欢集邮,长沙宝南街有一个集邮市场,也有人卖一些文物古玩。笔筒这样行情好的东西太贵了,要100多元一个。当时,我的月工资才五六十元。无意中,我发现了一些米升。”杨杰说,米升是他儿时的玩具,曾因为用米升装沙子玩挨骂。五六岁时,他的叔叔干农活时中暑了。那时乡下医疗条件不太好,爷爷让杨杰拿来米升,在米升内烧草纸当作火罐,治好了叔叔,这让杨杰印象深刻。
相比自家的米升,杨杰在宝南街见到的那些米升纹饰精美,售价仅五六元,他一口气买了5个。“开始是好玩,收藏量达到成百上千后,我渐渐觉得这些米升不仅仅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中国历史大多是记载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老百姓的历史从哪里找?我想这些米升可以。”
1993年开始,杨杰大量收藏米升。2008年,他收藏的米升约5000个,从只收藏纹饰精美的米升转变为只要是米升就收藏。工作之余的大多数时间,他不是在找米升,就是在整理米升。每到一处,必问当地人有没有米升可以收。一到周末,他就背上几十条白沙烟跑到农村去收米升。“农村人很淳朴,以前通常是用两条白沙烟换一个米升。”
有时候,收到的米升布满污垢。为此,他研究出了一套清理和养护的方法。
“第一次没经验,用水洗。几十个米升放进水里,一下就裂了十几个,把我心疼死了。后来想着油可以去污垢,我试了植物油,虽然可以去污垢,但是会沁入米升留下油印。”杨杰说,经过多番试验,用绵羊油拿猪鬃刷效果最好。
这套手艺也为他带来了惊喜。2010年,一个湘潭青年听说杨杰喜欢收藏米升,便在当地农村收集了79个米升。这些米升都脏兮兮的,杨杰觉得价值不大,但看青年老实本分,便以6000元买了回来。
在仓库放了一年后,杨杰才开始清理这些米升。有一个米升刷着刷着,出现了“韶山冲”3个字。他接着刷,出现了“毛顺生用”4个字。他十分激动:“这莫不是毛泽东的父亲制作和使用的米升?”
到目前为止,杨杰收藏了从明代到当代的上万个米升,杨杰不觉得他是它们的“主人”,而是米升家族的“管家”。他利用早年经商的积蓄,在办企业的弟弟的支持下,近10年来已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米升文化的研究、基地建设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改扩建的祖屋已成为米升文化研究基地,由省内的学者、收藏家、书法家组成的米升文化研究筹委会有30多人。新建的米升博物馆正处在省文物局的验收公示期,计划今年3月开放。这里将集博物馆、研学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于一体。新的奇观,又将呈现。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