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两岸和风劲—— 株洲市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之五(民生篇)

2018-12-17 09: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怀立 周伟任 崔家盛 阳曼生] [编辑:印奕帆]
字体:【

荷风带香,和风送暖。株洲市荷塘区千亩荷塘荷花盛开。

居者有其屋。城市发展为株洲市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居住条件。

送医送到家门口,居民看病不用愁。

株洲市神农城新华书店环境优美。

金秋助学为贫困学子带来新的希望。

周怀立 周伟任 崔家盛 阳曼生

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搭载高科技,公共文化更给力》一文,特别点赞株洲市图书馆刷脸借书的“黑科技”——当读者进入株洲市图书馆借书时,可以不带借书证、不带身份证,“刷脸”就能借书。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在图书馆指定的书店或微信公众号上“刷脸”采选书籍,图书馆再用图书专项资金为读者购买,3天内就可送达读者手上。

能够享受到如此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多样性和体验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株洲市的老百姓连呼“我们真幸福”。

黎元常在心,民生大如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办实事,惠民生,每年都集中力量实施“民生100”工程,每年为老百姓办理的大实事都超过100件,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也相应“水涨船高”。2013年至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从169亿元增加到327.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从65.7%增加到73.55%。

湘江两岸,和风劲吹。一幅幅充满和谐的民生画卷,正在株洲市城乡大地徐徐展现。

共拥一座城 同圆“幸福梦”

秋高气爽,远山如黛。

10月底的石峰山下,原清水塘老工业区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不见了来来往往的拉煤大卡车,不见了熙熙攘攘的上班工人。一大片旧厂房早已拆去,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清水塘的华丽转身,为株洲市近几年的环境治理写下了一个漂亮的“注解”——清水塘的水终于要清了。

曾几何时,株洲城区许多美丽的名字都被“污染”了:“霞湾港”里流动的是黄色的锈铁水,“白石港”边堆砌的是黑色的石头,“枫溪港”边杂草丛生,“翠塘”之中污泥淤积,“天鹅湖”中苍蝇乱飞……

一座城市如果空中烟雾弥漫,地下污水横流,市民还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为此,株洲市下定决心,以铁的手腕大力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整治,先后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关停污染企业473家,拆除烟囱452根,并强力推进枫溪港、建宁港、凿石港等城区7大黑臭水体整治工程。2017年,市区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获评“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这些年来,株洲市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动力,大力实施以小街小巷改造、砼道路改沥青路面、人行道板改造、主干道临街建筑物“穿衣戴帽”、架空电力线路入地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改”工程,以“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四化”工程。

到目前,已完成157条小街小巷、40公里城市道路、5.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板、176公里地下管线改造,对城区29条主次干道的临街面进行总体美化,共改造和整治建筑1620栋。同时,新栽灌木100多万余株,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超过50%。

与此同时,株洲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强化。201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4个,完成投资约500亿元。

运用这些投资,全市五年来新建城区道路里程达230余公里,完成了“一环十一射”的快速通道格局,拓展了市区与长沙、湘潭的对外联系通道;建成了湘江七桥、湘江六桥,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由1156万平方米增加到168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11平方米增加到13.5平方米,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城乡同步,共享发展红利。2013年至2017年,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8万户,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6.8万余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5.6%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1.9%,稳居全省领先水平。

今天的株洲城,早已褪去沾满灰尘的外套,穿上了美丽的华服:湘江两岸风光带风景如画,华强方特欢乐世界游人如织,再加上全新的职教城,精致的神农城,以及大量绿色建筑拔地而起,全城无死角的“拆墙透绿”。每至夜幕降临,湘江两岸则彩灯闪烁,变化多姿,尽情展示着都市的繁华美丽。

用心将“富民工程”做实做好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

这个扶贫日,对株洲市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株洲市宣布实现2017年底完成整体脱贫之后的第一个扶贫日。这一天,株洲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脱贫攻坚总结表扬暨巩固脱贫工作动员大会。

走进会场,但见每个与会者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此时此刻,只有他们深知,这场攻坚战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脱贫攻坚战自2015年打响以后,全市49名市级领导带队,534支帮扶队工作队进村,1658个责任单位的2.21万名帮扶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帮助13.75万贫困人口走上了富裕之路,全市贫困发生率由5.95%压缩到1.30%。

“富民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几年来,为了富民利民,株洲市将创业就业培训作为一件民生大事大事来抓。为强化培训,市里创造了“1+10”模式,即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加上10所职业技工院校。在这一模式之下,仅用5年时间,株洲市就培训高技能人才10万多人。

为鼓励创业,株洲出台了《株洲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组建了76人的市级创业培训讲师团和40人的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团,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街路(市场)、扶持网点160余个。

为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株洲市大力提供就业援助和政策托底,在全省率先设立“青年创业引导投资基金”,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运用公益性岗位定向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等办法,最大限度促进就业。仅今年前9个月,全市就举办各类招聘会216场,直接帮助3.46万人实现就业。

“就业有路径、创业有支持、培训有补贴、困难有帮扶”。目前,株洲市已经形成了的一个覆盖面广、运转高效的就业保障体系,今年1-9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3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至2.83%。

五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5.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截至2017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787元和18340元,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去年,株洲市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

“带孩子来报名时,我还担心班上学生太多。要是那样的话,孩子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可是,到学校一看,班上的孩子也就50多个,我一下子就放心了。”

今年9月1日上午,在天元区天台小学,一个拿着户口本、带着孩子到一年级报名的家长说。

其实,不仅是天台小学,今年秋季开学之后,株洲市城区就全部消除了超过56名学生的“大班额”和超过66名学生的“超大班额”。

近几年来,为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大班额问题,株洲市集中发力,综合施策,共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扩充学位12000个。同时,严格实施划片招生,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工作纪律,妥善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坚决遏制转学、借读等变相择校行为,防止人为造成大班额。截至今年9月5日,全市共消除大班额班级636个,消除超大班额班级308个,完成消除超大班额“清零”任务。

教育大事,民生之重。

近5年来,株洲市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已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40所,普惠园在园占比67.8%;2013年至2017年,资助贫困学生超过30余万人次,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全覆盖,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获得“教育强县(市、区)”称号,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率全省最低,成为全国20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株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6项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近年来,株洲市一直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文化强市”战略,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建设,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

2015年7月,株洲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文化精品带动、品牌活动培育、“一县一区一品”、文化进村入户、服务效能提升、文化服务畅通等六大惠民工程随即启动。

两年来,株洲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持续举办了欢乐潇湘·欢乐株洲、全民健身节等10余项特色文化活动,承办了2017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万人同跳广场舞、全球华人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等重大文体活动。

同时,该市大批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市文化馆建成投入使用,神农大剧院正式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加快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盲村全覆盖,农村广播村村响茶陵县试点建设全面完成。

“文化惠民”,覆盖城乡。近两年,株洲市县两级每年完成公益演出500场以上,城乡每年免费放映公益电影19400场;神农大讲堂举办各类讲座240多场次,听众超过11万人次;通过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韵动株洲”和“智能文化岛”两个数字平台,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在最近的一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检中,株洲市示范区规划完成率100%,中部创建标准32项63个指标自评全部达标,优秀率100%。

让广大百姓尽享“平安”之福

10月中旬,株洲市主要领导专门主持召开扫黑除恶调度会,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全面胜利。

株洲市领导同时强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要聚焦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行业、领域,重拳出击,坚持凡黑必扫、凡恶必除。同时,要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坚决深挖涉黑涉恶犯罪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黑恶势力的“关系网”“保护伞”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建立扫黑除恶长效机制,确保打击成效。

在此之前,株洲市扫黑除恶斗争已强势展开。截至9月底,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31个,破获案件140余起,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290余人。其中,该市公安部门通过摸排调查,打掉了一个长期从事“地下出警”的、由40余人组成的“帮会”性质团伙,将这个群众反映强烈的毒瘤彻底清除。

近年来,为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株洲市不断深化平安社区、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景区等“十大平安创建”,推动社会治理由政府单一主体治理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复合型治理结构转变,并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守护平安。

通过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雪亮工程”一体化综合平台,目前株洲市综治中心建成率、网格化覆盖率达80%以上,雪亮工程基础建设任务完成率达90%以上,预测预警预防违法犯罪和各类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至2017年,全市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1万余个,实现临街门面、学校、居民小区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技防设施安装联网率达到100%。

去年,该市通过深入推进金融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 1700 余家非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滚动排查,侦破了建国以来我省涉案金额最大、人员最多、地域最广的“3·15”维卡币特大网络传销案。

近几年来,株洲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信访总量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2017年,株洲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六连冠”、四次捧得“长安杯”的市州。

今年10月24日,株洲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2017-2018年食品药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执民生之盾,保食药安全。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株洲市相关部门针对重大食药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始终保持“最严厉的处罚”的高压态势,2015年以来,全市共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512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3余件,其中列入省食药监局督办的案件5起,列入省公安厅督办的案件14起,列入省检察院督办的案件2起,列入公安部督办的案件2起。

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这几年,株洲市新增放心粮油示范网点188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达到8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400个以上,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近3万亩。去年,该市投资3800万元,建成全省装备水平第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农产品追溯系统10个,年抽检农产品11万批次以上。

2017年,株洲市正式启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所属醴陵市、炎陵县也先后成功申报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天元超市成功申报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市区也评选出4条食品安全示范街、63家“文明餐桌行动示范单位(店)”。

守住“保障线” 做足基本功

家住株洲市石峰区的唐章德老人,因患大面积脑梗塞,一直长期服药,经济负担沉重。但从2014年开始,他的药费负担就轻多了,一个月要比原来少花近2000元。原来,株洲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已经取消“以药补医”。

2014年,株洲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很快推出一系列健康惠民的新举措。

——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成为全国7 个首批实现取消“以药补医”改革全覆盖的城市之一,公立医院药占比从原来的 42.61%下降到 26.4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先后完成市区 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141 个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的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完成了 63 个乡镇卫生院、1000 多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通过建立完善的从市级到社区的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株洲市区已基本形成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536 个,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 30.38%,重点人群签约率达 65.85%,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 27 个,市属公立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医疗联合体,市中心医院挂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为配合脱贫攻坚大战,2016 年,株洲市开始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175914 人进行了精准识别,共筛查出贫困患者 28551 人,并分为三类精准施策,实行“I 类人员兜底保障、Ⅱ类人员集中救治、Ⅲ类人员签约服务”。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夯实了民生之基,成为株洲市宏大的民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013年至2017年,全市探索推进居家养老示范点建设30个,重点推进了两个示范性新型老年公寓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0余所,农村五保户年分散供养标准达到3600元/年。截至2017年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85.8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数达320.3万人。

目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分别平均提高到490元/月和405元/月,城乡低保人均救助水平分别达到353元/月和182元/月,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扶危解困,解民之忧。2013年至2017年,全市职工住院医疗互助项目累计帮扶救助困难职工6.25万人次,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97户,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4000余件,为困难群众实施法律援助1.1万余件,完成残疾人托养服务1800人,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000余人。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目前,株洲市已经为广大群众编织了一张密实的社会保障网。

(本版摄影 谭青云)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