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流年
滩头小镇,一部浓缩的中国造纸史

▲滩头手工抄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军正在他的烟冲古纸作坊抄纸。 组图/周伯勋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王帆
在中国的纸文化地理中,邵阳隆回滩头镇是个孤绝的存在。1300多年前,滩头先民开始手工抄纸时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小镇会成为中国纸文明的标本。它以独特的手工抄纸技艺,串起一条完整的纸产业链,赋予纸新的生命。更为奇妙的是,在滩头,几乎所有的造纸技艺都已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接着中国造纸术的技艺传承。
为什么这么偏远的小镇能担起一方纸文明?
“滩头三绝”:色纸、木版年画、香粉纸
纸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人献给世界的古老智慧。当手工抄纸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黯淡的时候,滩头镇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古老纸世界。这个距离蔡伦故乡湖南耒阳200多公里的小镇,手工抄纸的历史延续千年,与这个镇子共同成长。
一个竹簾,在料凼里轻轻一荡,一张抄纸就神奇地出现了,每次看到抄纸师傅娴熟的动作,我都会忍不住赞叹一下。滩头先民们就以这样的抄纸为业,那时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挖料凼,水中捞纸的哗哗声不绝于耳。民间的老仄纸、官堆纸、毛边纸、玉版纸、建纸、冥纸……应有尽有,及至元代,滩头已是土纸、色纸、粉纸的著名产地。随着抄纸技术的越发精湛,滩头的名气从乡野田间传至庙堂,当地细韧白净的“玉版纸”在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品。至清末民国时,全镇共有纸槽作坊1000多座,熟练造纸工人2000余人,抄纸一度达到鼎盛。其中色纸、木版年画、香粉纸被称为“滩头三绝”。
聪明的滩头人很快发现,土纸和色纸过于单一,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纸的需求,于是,他们开始生产皮纸、香粉纸、宣纸、炮簾纸。纸的其他衍生品也不断出现,以土纸、色纸为载体的滩头木版年画;用色纸为原料的梅山纸马;以土纸为原料的隆回手工鞭炮;而皮纸用于隆回油纸雨伞。除此之外,手工抄纸的兴盛也带动了当地手工簾子的发展,滩头年画则催生出雕版印刷,木板雕刻也盛行一时,与纸有关的产业链在这个小镇逐渐成形。当时,单滩头年画就有很多著名作坊,如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顺昌、荣松祥等。这些作坊里通常雇工几十人,他们有明确分工,有人专事煮纸、夹纸、刷粉、配色、印刷、切纸、开脸、包装等,这些工人又成为每个环节的大师傅,人带人,往往一人学会一门手艺,一家人便成为熟手。纸簾子作坊、熟纸作坊、拖胶作坊、白泥矿作坊、刻版作坊、色纸作坊、香粉纸作坊……这些新兴的作坊也必然派生出大批匠人艺师。那时,在滩头,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手艺人。
一条产业链的巩固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有那么多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清朝年间,湖南手工造纸相当发达,长沙、衡阳、邵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仅湘中邵阳、隆回、新化一带就有槽户3万余户,没有交通和地域优势的滩头小镇,它的纸业是如何异军突起的呢?这不得不归功于滩头手艺人和挑夫。《邵阳乡土志》中曾记载,隆回山门、六都寨、滩头的纸,多由陆路肩挑至县城,经资水入洞庭,达武汉,再运河南、北京、天津及西安;而另一条行销路线,由肩挑小贩将四红、朱尖、腊光、门神等纸品运至贵州、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另外,滩头纸产业链的发展还有赖于明末清初木版书业的兴起。康熙、乾隆年间,邵阳城内有20多家木版书经销店,刻书工20余人,木版书品种300多套,成为全国重要的木版书城之一。滩头年画也风靡中国,成为湖南唯一传统木版手工印制年画。民国时期,其产品销往包括云、贵、川、陕、鄂、赣、两广等省及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在内的10多个地区。
北纬27度的楠竹促成滩头的一纸风行
老天爷赏饭吃。无竹难造纸,从隋末开始,北纬27度附近的滩头先民们就地取材,利用漫山遍野的楠竹抄纸。在中国版图上,该纬度是楠竹生长较为密集的地带,其中以湖南产的楠竹最为优质。它又以生长快、适应性强,成为最优质的造纸原料。
滩头镇地处衡邵盆地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由山地向丘陵过渡,加上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喜肥尚湿的楠竹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滩头境内,除了东面不长楠竹,其余三面都被楠竹环绕,楠竹面积达1457公顷。小镇周边的城上、李家、城背、塘冲、桃林等村的农户,祖祖辈辈以纸为业,家家户户立有抄纸槽屋和焙房,男女老少都能在纸坊里一显身手。“我们这里,西、南、北都造纸,只有东面种稻谷,那时,与有楠竹的地方比,东面最不富裕。”手工抄纸国家非遗传承人李志军这样说。楠竹的丰富为滩头纸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储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滩头除了被山包围,镇北三条溪水汇集冲积成滩,当地人享受着山水带来的便利,靠山的村民引用山泉水抄纸,临镇靠水的村民则利用土纸衍生出其他的纸产品。因山水之间的灵气,滩头纸业有着它无可取代的区域特性。在滩头现存的那条老街上,一条小溪蜿蜒流淌,这里曾有无数家色纸和年画的作坊,如今,年画和香粉纸作坊还留在老街上。“滩头纸业离开滩头是不行的,因为这里的山水特别,特别是年画,脱离滩头,同样的颜色也没那么艳丽。”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尹冬香说。
除了山水孕育的灵气,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交界地的滩头也是崇神尚鬼的楚文化和梅山文化交融之地。自古以来巫风炽盛,民间祭祀活动甚为流行,应运而生的纸马艺术多姿多彩,品种繁多。据《宝庆府志》记载:“节序正月一日为元旦,画神荼、郁垒(即门神),以御凶神。”它的周边乃至湘西、云贵等地都有贴门神的习俗。作为滩头纸业最突出的环节,滩头年画中的明艳之色和年画中展现的鬼神故事皆顺应风俗而生,因此,它能在西南长盛不衰。
神奇的天应石让滩头纸独树一帜
滩头境内多山丘和岗地,总体呈现喀斯特地貌特征,岩体以石灰岩为主,这里也孕育着当地独有的神奇石头——天应石。这也是滩头纸业独具一格的原因。
在滩头,跟纸有关的环节都会用到当地的石头。拿最基础的手工抄纸来说,从备料环节就需要用石灰放入料凼消毒,浸泡竹子,一个月后,这样的动作再重复一次。而在抄纸必备的滑叶里,也需要加石灰进行熬煮,李志军说:“石灰和抄纸相当于盐和腊肉的关系。”
天应石在当地被称为白胶泥,它的发掘又给滩头纸业带来新的助力。将天应石的泥浆按照一定的配比,添加到当地盛产的手工抄纸上,经过一些工序处理后就成了独具特色的香粉纸。这种以天然性、安全性著称的化妆品曾赢得无数人的追捧,在清代一度被列为贡品,专贡慈禧太后以及后宫佳丽,因而滩头也有“滩京府”之称。而将天应石泥浆加入滩头年画的制作环节,就会使得滩头年画色泽更加润泽光亮,浓艳夺目,而且画面突出,犹如浮雕一般,这也是滩头年画长盛不衰的秘密。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王帆
责编:夏博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