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甲玉:演戏要守规范 流派要不断“流”

秦芳 刘梦婷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戏曲音乐发展而来。
现年71岁的老花鼓戏演员毛甲玉,是长沙市新入选的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湘江杜甫江阁一带,一路走过去,花鼓戏声常常不绝于耳。平时剧院演出,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和,“就像现在的明星演唱会,粉丝跟台上的歌手一起来唱。”毛甲玉感到很欣慰。
16岁的“胡派”女小生,把梁山伯演得活灵活现
1959年,年仅13岁的毛甲玉进入长沙市戏校(现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在京剧武旦潘铁君、湘剧老师张富保的培养下,打下扎实的基本功。15岁,毛甲玉从戏校毕业,进入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一年多后正式拜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胡华松为师,由学校时期的武旦角色改唱小生,开始了“胡派”小生的艺术生涯。
“胡派的特色,就是台风稳,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山伯访友》是毛甲玉跟随胡华松学的第一出戏。这样一台戏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来说,难度很大。在师父的耐心教导下,毛甲玉刻苦钻研,认真琢磨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体悟梁山伯的高兴、兴奋、惊喜、绝望,运用“胡派”独有的三蹬脚、三推拿的表现手段,把梁山伯一角演绎得活灵活现。
1964年,年纪轻轻的毛甲玉饰演了师父胡华松的成名作《盘夫索夫》中曾荣一角,又出演了近百场外宾指名要看的《红嫂》中的女主角红嫂,后来还表演了《三次八台》《红色营业员》《江姐》《红花曲》等剧中角色,逐渐成为长沙市花鼓剧院的台柱子,多次被长沙市等文化部门授予“突出贡献奖”。
演戏要守规范
直到48岁,毛甲玉才从舞台上走下来,在幕后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30余年的演出加上20多年的教学经验,毛甲玉对长沙花鼓戏传承有着自己的执着与坚持:“一定要守规范。”
已退休多年的毛甲玉,如今依然常常走进剧院,悄悄地坐在台下观看年青一代的演出。她说,现在很多年轻演员花大量的时间捧着手机看,不去研究剧本,理解、领悟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心里没有东西,不守规范,台上演出时往往就会比较生硬,演员之间也缺乏交流和互动。”
规范究竟是什么?毛甲玉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剧中人物骑马来到一片花海前,虽然演员眼前面对的是观众,但他(她)一定要通过“一下子发出光来的眼神”,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愉悦之情。“如果是悲伤的,瞳孔就一定要缩回来。”毛甲玉一边介绍,一边生动地向记者示范:“一定要用眼神、动作,把人物的内心视像表现出来。”
流派要不断“流”
作为胡华松老师的嫡系弟子,“胡派”传承人,毛甲玉在传承本流派表现手法的同时,又不断吸纳新的元素,提升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1982年,毛甲玉前往四川,在川剧学校学习了扇子功、折子功、水袖功,并将所学的技能灵活运用在后来所饰演的角色中。粤剧小生的飘逸媚态,京剧小生的刚毅,晋剧小生翎子甩法的运用,川剧小生的文雅,黄梅戏小生细腻的表演手法,都被她融入了自己的表演和后来的教学中。
“流派要不断‘流’,才有生命力。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摈弃一些过时的东西,年轻人才能接受,不能死死地守。”毛甲玉说。
作为老一辈的花鼓戏名演员,她先后培养了邹平、何强、陈星、胡强、旷涓、海秋元、王勇、孙凯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还先后指导了宁乡、湘乡、衡山等地剧团的演员,为青年演员排演了《梁祝》《泪洒相思地》《盘夫索夫》《皮秀英四告》《三次八台》等剧团保留剧目。
现在,别人邀请她去指导拍戏,她也非常乐意,有时连酬劳都不要。“现在一些县一级的剧院不景气,我怎么能收他们的钱。”毛甲玉说,“传承花鼓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