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生前至少三次来湘

2017-12-15 11:01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蒋俊]
字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首《乡愁》穿过台湾海峡,也穿透人心。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高雄病逝,享寿九十岁。

余光中驰骋文坛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公开报道中,他至少来过三次湖南,认为汨罗江是一切作家的蓝墨水,认为湖南“山水之胜,人杰地灵”。

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光中曾写作诗歌《当我死时》。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记者徐海瑞长沙报道

“从中学开始,余光中的诗就在同学之间广为传诵,他给了很多人以现代诗的启蒙。”12月14日,听说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的消息,湖南作家梁尔哀叹,“就在上个周末,我还在河西的一场诗会上听到现场朗诵他的诗,没想到就此‘乡愁成绝唱’。”

湖南诗人最早介绍他的作品

如梁尔所说,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台湾媒体报道,12月14日上午10时许,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寿90岁。余光中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就随父母迁香港,并于次年到达台湾。据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诗人陈新文介绍,余光中与湖南颇有渊源,曾数次来到湖南,并写下《湘水》《汨罗江神》等多首与湖南有关的诗歌。

湖南诗人李元洛与余光中交情颇深。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元洛曾说,他最早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是在1980年,那是在福建参加诗人舒婷的研讨会,在泉州的一张小报上读到了《乡愁》和《乡愁四韵》。

“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作品,写得非常好,当时我很激动。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海外游子的恋歌——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发表在1982年山西的《名作欣赏》,这大概也是余光中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大陆最早介绍他的作品中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四川的流沙河,一个就是我,这样我就开始和他通信。”

80岁好友仍不知他逝世

12月14日下午,记者辗转得知,今年80岁的李元洛目前还不知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家里人担心老人家伤心,影响身体,没有告诉他。”

说起与余光中的交往,李元洛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的香港中文大学,他要离开执教11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回台湾,我就赶到香港,在他离港前夕和他见面,从此以后我们就保持了长期的文学友谊。”李元洛坦言,“我很喜欢他的散文,我认为他的散文在当代的中国是第一流的,我自己也受到他的影响。”在李元洛看来,余光中的散文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有“诗意”。“他自己说他是诗人,但是他的诗有一部分在他的散文里面,一部分在他的评论里面。我自己本来也很喜欢古典诗歌和新诗,因而我写散文也很希望能够有诗意,再加上余先生的散文也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回顾

第一次来湘

汨罗江是一切作家的蓝墨水

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曾对湖南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称“湖南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

记者梳理发现,1999年,余光中第一次到湖南,并在岳麓书院举行讲座。在那次讲座中,余光中说,“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湖南,可又因为中国文化,因为古典文学的关系,湖南对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来说,都是那样神秘、美丽而又亲切,从最古代的《离骚》到现代的小说,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湖南都给人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形象。”

在那次讲座中,余光中还提到,他的创作灵感是从汨罗江开始的。余光中说:“我想我的聪明像中国所有作家聪明一样,都是从汨罗江开始的。《诗经》当然是一个源头,源头活水,不过那是集体的。而因为一个诗人像屈原这么伟大的诗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那就是在汨罗江,所以我认为汨罗江是一切作家的蓝墨水。无论你用什么,现在用电脑用网络,总之汨罗江是一个上游,是一个来源。”此次湖南之行,余光中还前往岳阳汨罗屈子祠,伏地叩首,对屈原顶礼膜拜。

第二次来湘

带领30万人朗诵《汨罗江神》

在余光中的千余首诗作中,有20多首诗是吟咏历代诗人的,而其中写屈原的就有五首。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他分别写下了《淡水河边吊屈原》《水仙操——吊屈原》《漂给屈原》《竞渡》《凭我一哭》,歌颂屈原。

2005年,岳阳市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从台湾请来余光中主祭。为此,余光中又特地写就新作《汨罗江神》,并带领30万民众集体朗诵了这首诗:“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此前,余光中在古老肃穆的屈子祠参加了祭奠仪式。他说,“能在屈子祠祭奠屈原,我感到很高兴。”

第三次来湘

参加石门茶文化论坛

2006年5月,78岁高龄的余光中,第三次来到湖南,来到常德石门,参加“石门茶文化论坛”,进行了以《中国文化与石门茶禅文化》为题的讲座。“我写诗爱品茶助思,却不能饮酒。”余光中在这次讲座中说,很多西方人都认为,日本茶道代表东方文化,很让我们尴尬。石门县宣传茶文化,弘扬茶道和禅机,是于国于民的大好事。

余光中说,“很多西方人甚至包括学者,都不知道茶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所以现在我觉得石门县宣传茶文化,可发扬中国真正的茶道和禅机,而且这也应该由我们中国人来发扬。”

余光中还曾写过一首让人看了题目就知道与湖南有关的诗,叫《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这首诗写的是晚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再从三峡顺流而下到了湖南,最终在湖南去世的经历。

印象

湖南自古就是中国文化重镇

“尽管前辈先贤已经写出无数华美诗篇,但我觉得并非不能再有突破,我希望祖先传下的文字在我手中能再多姿多彩一些,哪怕只是再好一点点!”这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

余光中晚年仍笔耕不辍、佳作不断。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他说,“中国人最怕江郎才尽,什么叫江郎才尽,就是你到后来,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也没有新的共鸣,也就是那一天,你觉得生命没有那么可贵,生命没有那么多彩多姿。如果你觉得生命可贵、如果你觉得母语可贵,你便会找到创作的源泉。”

在他眼中的湖南是什么样?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长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自古以来,湖南就是中国文化重镇。政治上,湖南也出了不少名人。五岳之一的衡山也在湖南。山水之胜,人杰地灵!”

责编:蒋俊

来源:潇湘晨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