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爷爷赵奶奶,我来看您们啦!”2017年7月23日这一天,对于衡南县咸塘镇中心小学的陈立生老师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他与记者一起,陪同73岁的老营长杨有林,专程赶到广西大新县福隆乡九堪屯,祭拜赵太禹烈士的父母,并探望慰问了赵太禹的二哥赵太权一家。至此,延续17年之久的老兵“践约之旅”,终于赶在今年“八一”前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38年前立下的“猫耳洞约定”1978年3月,19岁的民办教师陈立生应征到广州军区某部通信连无线电接力排服役。1979年2月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担任八班班长的陈立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信连连长孟加积和技师赵太禹是他的入党介绍人。2月19日,部队奉命越过边境参战。

一天,陈立生与战友在猫耳洞里待命,来自常德市桃源县的通信连技师张志民提出:谁活着,就要去看望阵亡战友的父母,并认作亲戚来往。张志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可不幸的是,2月24日下午2点多,9枚炮弹落在猫耳洞附近,他们排共有8名战友光荣牺牲。他们分别是来自贵州的梁贵成,湖南的郭世喜,山东的崔汝栋,江西的杨铜根,广东的戴胜伟、郑宏伟,广西的党伟尤、赵太禹。他要用一生珍藏对烈士的怀念1982年1月,陈立生退伍回家。同年通过参加县里教师招考,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工作之余,他一直与当年参战的战友保持书信往来。回想起为国捐躯的8位战友时,他提醒自己一定要践行“猫耳洞约定”,用自己的一生珍藏对烈士的怀念。陈立生家住偏僻农村,平时教学工作繁重,暑假还要“双抢”,加上家庭比较贫困,妻子因病去世后,家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8位烈士老家分散各地,路途遥远,退伍这么多年仍没有实现当年的约定,一直让陈立生非常内疚。2000年8月,陈立生忙完农活后,独自背起行囊开启了计划已久的“寻访之旅”。第一站去了贵州长顺,看望了已经退休在家的梁贵成的父母,并送上慰问金。梁贵成入伍前在当地粮站工作,是家里的独苗。梁贵成牺牲后,其父母收养了一个儿子,生活还算幸福。两位老人见到儿子的战友来看望他们,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感动。自那时起,陈立生经常写信嘘寒问暖,给了两位老人许多安慰和温暖。

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这一自费寻访之旅就此坚持了下来。17年来,陈立生并不是一个人在“行走”,通过衡阳晚报等媒体报道后,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关注和支持。衡南县的李太荣、蒋寿生、唐东科等参战老兵后来也加入了进来,陪同陈立生先后到山东、江西、广东、广西寻访烈士父母。2014年暑假,他们一起前往广西那坡、靖西两个烈士陵园祭奠阵亡战友,并特地赶到广西旧州探望了当年主动腾房驻扎部队的村民黄天丁一家。衡阳县公安局民警刘抗美当年也参加了那场战争,并受伤致残。得知陈立生要去山东看望烈士父母,他特地捐款7000元,助力陈立生完成心愿。

在家里建起“烈士纪念室”在陈立生家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烈士纪念室”, 经常有乡邻们结伴前来参观,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

“烈士纪念室”只有20来平方米,东墙上方,“珍惜和平,缅怀英烈”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字下面挂满了8位烈士的黑白照片,还有陈立生每次探望烈士父母的合影。《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和《常德晚报》等主流媒体对他的“践约之旅”的报道都剪贴、陈列在墙上。每逢佳节倍思“亲”。7月26日下午,刚从广西返回的陈立生激情难抑,穿上了当年的绿军装,细心地将“烈士纪念室”的照片玻璃框全部擦拭了一遍。最后,他肃立在烈士遗像前,恭恭敬敬敬了一个军礼。“想烈士的时候,我都要来这间屋子坐坐,看着照片跟他们说说话。每年‘八一’这天,我都要给他们敬杯酒,陪他们一起过节……”陈立生一边说着,一边擦着泪水。

陈立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想法,明年退休后,准备将“烈士纪念室”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自己当讲解员,用烈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代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责编:曾晓晨
来源:掌上衡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