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伢子哈佛归来为家乡写书 新书为中国乡村“立传”

2017-08-28 10:5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
字体:【

8月27日,当当梅溪书院,何江携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参加读者见面会。图/记者陈正

穿着浅蓝色条纹衬衣,搭配深色牛仔裤,不是名牌但很干净。何江说话温和,声音清澈,笑容自信,不因哈佛大学毕业典礼首位中国大陆演讲者的身份而自负,也没有因为出生农村而自卑,像一杯温度刚好的茶,干净、清澈、有韵味、没有“攻击性”。

8月27日,何江携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来到当当梅溪书院参加读者见面会。哈佛读书期间,他历时四年写出这本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我自己和我的家庭的书,更是我所成长的村落的一本传记。”

当天下午2点,何江接受潇湘晨报专访,并通过ZAKER潇湘举办了小松鼠读书会第一期对谈直播,截至当晚10点,近5万人参与直播。

本报记者赵颖慧长沙报道

成功经验

“三件法宝”:培育好奇、大胆尝试、测试极限

湖南宁乡坝塘镇停钟新村,这是何江的出生地。

他童年的“玩具”是老家前的毛竹林、山里的山洞、山路中间的小花蛇、灌木丛里成簇的映山红、乌泡子和新生的荆棘尖……

他出生那年,村子里才通电;6岁那年,父亲带回一口高压锅,成为整个村子里的稀罕物,一用就是十年;初三结束,他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第一次走出乡村……

“你的出生环境和教育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起跑优势,你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你?”记者向他提问。

何江的回答强调了三个关键词:好奇心、大胆尝试、测试极限。这三个性格特点都与他农村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是属于比较好奇的人,乡下的成长让我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很好奇,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观察生活的人,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再到国外,每次看到的视野是在不停放大的过程,不停接触新环境,好奇心得到满足和培养。”

而在不断接触新环境的过程也意味着新挑战,“我属于愿意尝试做一些我不太敢去做的事情,第一次出国有很多文化生活习惯的不适应,我愿意去试,去做舒适区以外的东西,哈佛毕业演讲就是一个我不敢去做而最终去做并居然成功了的事情。”

而在做任何事情时,“我都会很坚持,把自己做到最好,有点偏完美主义的做法,不停测试自己的极限,才能做出好成绩。”

心路历程

进哈佛曾自我怀疑,克服“谦虚”大胆表达

高中同班同学叶云峰说,媒体总把他塑造得很完美,其实他曾经也是一个偏内向的普通人,也有初入城市生怕说错话、做错事的小心翼翼。记者问他,“一步步走出去的过程中,会有自卑的情绪么?”他顿了一下说,“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转化了这个概念。”

“我知道自己是这样一个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自卑是没什么用的,必须在这个状况下,很快发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迅速把不知道的东西补足,自卑的人很难适应,我属于适应环境很快的。”

《走出自己的天空》一书中,他记录了这个“转化”过程,当他第一次走出农村,也第一次感受到城乡的差距,尽管他的家离县城仅40里路,却像两个世界:

“县城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新奇的,水泥路、红绿灯、小轿车、自来水、霓虹灯……我若是在县城看到新奇的东西,都会跑到电话亭打电话回家,与母亲分享。母亲在电话那头,每次都会勉励我,好好读书,将来才能住在城里——我才真正意识到‘城里人’这个词,在乡里人眼里,代表着一种向往。”

“进城读高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冲水厕所该怎么用?说话有口音,衣服不时髦怎么办?”他说,“那时在同学中间,总表现得很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话,或是做错了什么事,被人暗地里嘲笑。”

刚到哈佛,何江的英文口语也远没有毕业典礼演讲视频当中那么好,“当时的听、写没问题,但和人交流的时候,因为文化上有很大的区别、差距,那时候有很大的问题。”

何江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快就做破冰式的尝试,比如跑到哈佛当哈佛本科生的助教,了解他们的校园文化。包括写这本书,当时鼓励我的教授,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我当时在他演讲之后就很大胆地说:‘能否和您聊一下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其实这也是逐渐锻炼出来的”。

“一个新的环境都有一个适应期,这个过程当中人需要有很大的敏感度,找自己的定位,找到定位才能走出阶段性的小目标。对我来说,从中国到美国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相当于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

出书缘由

宁乡到波士顿,快进版工业革命

《走出自己的天空》这本书的肇始,源于何江的勇敢表达。

五年前,何江还只是刚进入哈佛大学的懵懂博士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好奇。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尼尔·弗格森教授的一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讲座。

何江此前读过尼尔·弗格森教授的书,便抱着了解不同领域信息的心态进入讲座现场。讲座后,何江跟尼尔·弗格森教授聊起了中国,这引起了尼尔·弗格森教授的浓厚兴趣。

过去29年,何江从湖南宁乡农村进入县城、省城、再走到美国波士顿,尼尔·弗格森对他说,“这一路,好像完成了一次快进版的工业革命,”并建议他把“这一路”写下来,他说,“你能不能以中国乡村的经历为蓝本,写一个你成长所认识的乡村的变迁?”这就是本书的肇始。

在尼尔·弗格森教授的引导下,何江开始用四年时间,从他自己、他家人的记忆里搜集那些关于他成长的故事,关于他所出生的村庄的故事,以及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所走过的地方的故事,写出了《走出自己的天空》一书。

何江想用这本书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乡下人怎么过日子的?乡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说,“随着中国一步步实现现代化,传统的乡居生活正在逐渐消失,都市人对乡村有着好奇感,疏离感,同时又有一份不可磨灭的乡愁。我们的生活不停地变化,乡下的环境和生活也在不停地变化,这些我身边的人和我生活过的村庄的故事,或许恰恰能够把那个正在逝去的时代记录下来。又或者,通过这些文字,那些细心的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具象的乡村孩子的内心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诗人KevinMcgrath说,他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人类本性固有的美好表达,以及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