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执行局副局长的最后时刻:短暂一生诠释好法官标准

2017-03-16 19:38 [来源:法制周报] [作者:记者 何金燕 庹妮妮] [编辑:刘艺]
字体:【

原标题:长年奔波在办案路上 短暂一生诠释好法官标准 一位执行局副局长的最后时刻

“刘局生前总对我说,‘老庞,只要我们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执行难’问题一定能解决。真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

3月10日晚上9点,庞睦辉和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一级法官刘欣从云南出差归来。34个小时后,12日早上7点30分,刘欣突发心肌梗塞,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49岁。

刘欣(左)在执行案件

恍若休假,却再也无法复工

3月13日上午8时,星期一,天气湿冷,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悲伤笼罩。310办公室门右侧的 “工作去向公示牌”上,执行局副局长刘欣的状态显示为“休假”。

刘欣的办公桌上堆满未结的案卷材料,茶杯里残留着两天前加班回来泡的茶叶,工作制服整齐地挂在柜子里,塞满资料的提包搁在桌旁。

在刘欣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最后一次出差的审批表及没有报完账的报账单

一切出奇的寂静,他恍若真在休假。然而,同事们都知道,刘局再也不能复工了。

“多么漫长的一个假,何日才是欣哥的归期?”12日早上10点,庞睦辉驱车回老家看望父母,得知老搭档刘欣走了的噩耗,“我双腿抖了半个小时,油门和刹车都踩不稳。”

庞睦辉和刘欣共事多年,两人共用一间办公室,对面而坐,“我和刘欣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刘欣和他老婆共处的时日还多。”

得知噩耗的那一刻,老庞把车停靠在路边,嚎哭不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最后一趟公差马不停蹄

3月8日下午4点04分,刘欣和庞睦辉从邵阳坐高铁到昆明。次日早上7点30分,两人简单吃过早餐,赶往被执行人李某服刑的监狱送达执行裁定书。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标的200多万元。2012年,案子进入司法程序,迄今已有5年。目前,被执行人李某正在监狱服刑,李某的前妻江某是另外一名被执行人,起初不太愿意配合执行工作。

庞睦辉回忆,他们在监狱待了1个小时左右。经过刘欣耐心做工作,李某在裁定书上签了字。上午11点,两人赶往江某的住所。

“江某楼下的门面已经租赁出去,法院要执行,租户就得腾房。”在一番沟通后,江某最终露面。刘欣持续开展了2个多小时的说理说法,江某最终同意腾房,并当场给付50万元。

为防后续不履行,剩下的执行款情况生变,3月9日下午3点,刘欣和庞睦辉从江某家出来后,赶赴当地银行,查询被执行人的按揭还款情况等。

“3月9日一天,我们跑了3个地方。10日上午,我们又去昆明中院,就案子是否需要委托他们评估拍卖、强制执行等事宜进行协调。”庞睦辉感慨,“这趟差,真是马不停蹄。”

辞世前还在梳理案件

3月10日下午,在昆明中院协调完案件后,刘欣和庞睦辉坐高铁返邵。晚上9时左右,火车抵达邵阳,庞睦辉径直回家。刘欣带着案卷资料,又独自折回院里。

“他说手头还有几个大案没结,想梳理一下。”庞睦辉说,“却不想好兄弟这一别竟是永决,再也不能一起出差、一起办案、一起钓鱼……”

2016年11月,刘欣查出有心肌梗塞,曾住院治疗半个多月。出院后,老庞问刘欣是否需要减轻一点工作量,被他谢绝。

“他就是个工作狂,有一次为执结一起案件,我们连夜从邵阳赶到长沙,再转高铁奔往天津,又坐船辗转至大连,4天跑了几千公里。”庞睦辉感慨,一周出差一两次,是执行法官的工作常态,“作为局领导,刘欣从未有半句怨言。”

邵阳中院执行局副局长胡文彬指着一叠单据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去云南出差的审批表,差旅费都还没来得及报销。”

周末加班加点出差是常态

3月12日上午10点19分,姚志刚接到刘欣老婆颜琼打来的电话,“姚局,刘欣心肌梗塞,情况很不好。”

2分钟后,姚志刚又接到颜琼的电话,“刘欣走了。”

“我始终不敢相信,上帝就这样残忍地斩断了我的‘左膀右臂’。”在邵阳中院执行局局长姚志刚的记忆中,刘欣开朗善良、工作认真、责任心强,“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他从不推诿,总能及时高效完成,从不打折扣。”

2013年的某一天,姚志刚和刘欣去广州办理一个案件,要现场查封一名被执行人的房屋。“当天,我们先从邵阳坐车到长沙。下午5点半赶到广州,顺利查封被执行人的房屋。当天晚上,两人又辗转赶回了邵阳。”

因为执行工作的特殊性,为了加快办案速度,刘欣经常带头办案,周末加班加点出差是常态。姚志刚说,不少法官在执行局待久了,都不太愿意出差,“客观结果显示,不出差,很多案子都办不了,还是要多出去跑。只要当事人提供线索,法官随时都要出发,主动去寻找被执行人。”

同事印象

当了29年法官从来不索一物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好法官的素质要求。”在邵阳中院副院长吴纲要看来,“刘欣用默默无闻的奉献,深化了司法为民的理念。如滴滴清泉,滋润着法治春天的勃勃生机。”

刘欣祖籍河南邓县,1968年6月15日出生在邵阳。1986年,刘欣考入邵阳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名体育专业学生,他勤奋上进,是当届毕业生中唯一的武术二级裁判员。

20岁大学毕业后,刘欣被分配到邵东县法院工作。1991年12月,调入邵阳中院任书记员;1995年6月,任中院助理审判员。

进入法院后,为了掌握基础法学理论,提升司法实务能力,刘欣参加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的学习,学习三年后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

1996年7月,邵阳市特大洪灾期间,刘欣置个人生死和家庭损失于不顾,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两个昼夜,运送人员抢救财产,直到洪水退去,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二等功。

1999年5月,刘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里写道:“我要求加入党组织,既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也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私欲;既不是为了捞取党票做官,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2009年12月,刘欣调任中院执行局副局长。他连续八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次荣立三等功,6次获得院里嘉奖。

得知刘欣走了,邵阳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志勇悲痛不已,“我和刘欣在法院共事多年,他非常敬业,特别能吃苦耐劳。有时候,刚出差回来,还没回家,单位一个电话,他又辗转去办另一个案子。”

在申志勇看来,刘欣淡泊名利、公正廉洁,“当了29年法官,他从不索一物,如今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吴纲要说,刘欣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优秀法官的使命和职责,“作为以法官职业为终身事业的我们,当延续前行者的传承,将燃灯者的足迹延续下去,将‘法官当如邹碧华’的精神理念发扬开来。”

他总把当事人当成自家人

执行局308办公室一角堆积着几百斤案卷,这是李科良涉黑案的材料。作为此案专案组组长,生前最后几个月,刘欣一直忙碌着这个案子。“如今,案子未结,心愿未了,师傅却走了。”张杰说,“或许,师傅只是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

刘欣正在办理的一个案子的卷宗

让当事人利益最大化

3月12日上午11点10分,邵阳中院执行局政委袁超英在单位微信群发布消息:执行局刘欣同志突发心脏病去了天国,活着的人们要好好保重身体。

听到师傅刘欣离世的消息,执行局85后干警张杰整个人“懵了”。

2013年,张杰进入邵阳中院执行局工作。在一个简短的座谈会上,听完领导的一一介绍,张杰主动拜刘欣为师。

在张杰印象中,师傅干事很有拼劲,“他反复叮嘱我,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无愧于心,当事人才会无可挑剔。他总把当事人当成自家人,为了让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日,也会提前一天赶去执行任务。”

2017年2月19日,张杰跟着刘欣外出办理一起合同纠纷案,标的有几百万。当天早上9点30分,两人从邵阳坐高铁去长沙,再转飞机去海南。

“一下飞机,我们便赶去当地银行,一家家扣划执行款。”张杰告知,“我们需要扣划的银行,地域分布很远。3天内,我跟着师傅跑了11家银行,没能歇息片刻。”

2月的海南,温暖如春;2月的湖南,春寒料峭。

22日凌晨3点,师徒二人走出黄花机场。身着T恤的张杰不禁打了个寒颤,裹紧棉衣,“我提醒师父快添衣,他说不冷,心里热乎着。”

这趟出差,他们共扣划170余万元的执行款,有效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

刘欣坐火车出差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站台拍下来,记录自己的工作行程。

尽职恋家淡泊名利

张杰告知,这段时间,师傅一直在忙碌李科良涉黑案,案卷足有几百斤。

2014年9月11日,邵阳中院审结邵阳市原人大代表李科良等人组织、领导、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这个曾经称霸一方、威风八面的涉黑团伙,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2016年3月20日,该案正式立案执行。同年4月22日,邵阳中院成立5人专案组,对该案所涉财产进行清理处置,刘欣担任专案组组长。

今年3月3日,刘欣组织执行局研讨此案,“书记员刚将笔录整理出来,师父还没来得及签字。”

张杰指着办公桌上一份“案件研究笔录”说:“该案非常复杂,涉及的受害人仅判决书中就有122人,另有大量民事案件受害人,涉及各个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群体事件。我们刚把财产清理完。”

今年竞争上岗的时候,张杰鼓励师傅“更进一步”,“师傅说,名利是浮云,不如淡然视之。”

“我不知道师傅有心脏病,每次出差,都是他关照我,我却很少照顾他。”张杰啜泣,“师傅老早就喊我去他家喝茶,我们都忙于工作,一直没去成,再也喝不上师傅泡的茶了。”

邵阳中院副院长莫争春与刘欣同住一个小区。3月11日晚,得知刘欣出差回来了,莫争春前往刘欣家喝茶,“我们聊到晚上9点多。”

莫争春是最后一个见到刘欣的同事,“这么尽职恋家的一个人就这样匆匆走了,对单位和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前几年,我分管执行工作时,好几次和他一起去北京出差,每次途经他河南老家,我都问他,‘小刘,办完事,要不回趟家?’,他总是谢绝了,却一直盯着车窗外深思。”

总是争着办大案难案要案

2013年大年三十,为确保一起案件能够及时办结,刘欣在被执行人雷某家蹲守了一夜,终于将回家过年的雷某抓获,并将2万元执行款送到正卧病在床的申请执行人纪某手中。

“虽然未能在家过年,但急需帮助的申请执行人在年关拿到钱,我们怎么辛苦都值得。”刘欣欣慰地表示。

在邵阳中院副院长吴纲要的印象中,刘欣总是争着办大案、难案、要案、任劳任怨,“他在审判、执行一线工作近30年,总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热情接待群众的来访或咨询,耐心做好判后释疑和息诉服判工作。”


“我复活了,他却走了”

“从未见过这样好的法官,他没抽过我一根烟。”被执行人徐武迅说,刘欣是他的恩人,帮助他重生,“我复活了,他却走了,欠下千万句感谢。”

3月13日下午4点,邵阳市神龙殡仪馆万福厅,大堂放置着一幅刘欣生前的证件照:精神矍铄,表情严肃。花圈排满三面高墙,前来悼念的亲友足有300余人,挤满整个大厅,人群拥堵到殡仪馆外。

43岁的徐武迅淹没在前来吊唁的人流中。

3月12日下午,徐武迅从广东赶回邵阳老家,准备第二天去邵阳中院找刘欣签字。连续拨打10余个电话,刘欣的手机始终显示无法接通。第二天,徐武迅得知刘欣不幸辞世了。

几年前,徐武迅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后因生意失利,卷入多起民间借贷案中,要独自承担800余万元的债务。

2015年,该系列案在邵阳中院终审判决。

“此后,我既是刘欣局长负责案件的被执行人,又是庞睦辉法官所辖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徐武迅回忆,那几年间,“公司破产,负债累累,怕被催债人殴打,我出门经常是帽子压头,戴着口罩。”

“初次见面,刘局劝我放平心态。该收的债,努力去收;该还的债,积极去还。”在刘欣的悉心调解下,两年间,徐武迅用收来的债务偿还大部分欠款,只剩下20余万元的外债。

一个月前,徐武迅和刘欣约好,3月13日带一个买主去法院签字,准备拍卖一处房产,“等这个房子卖出去后,我所有的债务都能还清。”

13日清早,徐武迅轻叩刘欣办公室门,无人应答。他联系庞睦辉法官,被告知,刘欣已于昨日离世。

听闻消息后,这个43岁的男人掩面抽泣,“我的恩人走了,如果没有他,我收不到钱、也还不清债,现在还得躲躲藏藏,可能一辈子也抬不起头。”

有一次,徐武迅去办公室找刘欣询问案子,得知他刚出院回家,“我劝他回家多休息两天。他说,‘如果我回家了,你今天不就白跑一趟。我希望有生之年,每个工作日都能坚守,那样,我的当事人有需要总能找到我。”

“若非切身体验,真不知道法官的工作这般不易。为了一个案子,要折腾好几年,没有半句埋怨。我却来不及道一声‘谢谢’。”徐武迅抹去眼角的泪水,哽咽道,“我再也找不到刘局长了。和他约见数十次,他从不失约。”

做菜像写裁判文书一样精细

“他从来只为别人着想,爱着所有人,却唯独忘了自己。” 刘欣的妻子颜琼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有个和睦美满的家庭,丈夫疼爱她,女儿优秀又孝顺,“我想,上帝一定是嫉妒我,才突然把他从我身边带走。”


对于刘欣的突然离世,妻子颜琼无法接受

爱喝茶钓鱼打太极拳

刘欣住在单位的家属小区,距离法院有7.2公里。屋内陈设清新,装饰风格简洁。刘欣的书房里,除了专业书籍,陈列着诸多人物传记,一本翻动的《平凡的世界》横在书架上。墙角立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女儿只有8岁。

“这张照片是10年前拍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再没外出拍过全家福。”颜琼一直觉得,自己“曾经是最幸福的女人”,“他是个简单的人,性情温和,最大的兴趣爱好是喝茶、钓鱼、打太极拳。这是他静心解压的方式。”

在颜琼看来,刘欣做事做人做菜都一丝不苟,“结婚19年,我从没下过厨。他却能把我和女儿喜欢的菜编出花来,做菜像写裁判文书一样精细,辣椒和土豆能切成均匀纤细的丝。”

每次出差前,刘欣都会把菜做好,储备到冰箱里。颜琼想吃家常菜时,热一热就好。

颜琼原本规划,夫妻俩努力工作到退休。等女儿成家后,他们就去帮忙照料孙子,“我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好好带孩子。老伴儿做得一手好菜,能够照料全家起居生活。”可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走了。

结婚19年没和妻子红过脸

3月7日晚,颜琼和刘欣一起在家吃了顿便饭:煮面条、蒸红薯。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同桌吃饭,原以为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在一起。”眼前这个疲惫不堪的女人拼力呼吸,眼泪忍不住滑落,“出事前一天,星期六,刘欣在家休息,我组织单位员工外出庆祝‘3.8’节,很晚才回家。”

3月12日早上7点多,发现刘欣倒在厕所后,颜琼拨打120急救电话,“摸了老公的脉搏,医学专业知识告诉我,他可能留不住了。”

颜琼在刘欣隔壁单位上班,因为家里距离上班地较远,只要没出差,夫妻俩都约好,下班后一起开车回家,“我们原本是同一时间下班,他却总要在办公室加班近一个小时,每次都是我等他。”

除了在单位加班,刘欣还时常把案卷带回家,“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他也没歇息。每天晚上,等女儿和我熟睡后,他又窝在书房加班,直到深夜。”

刘欣家的书房和主卧室连在一起,几次凌晨醒来,颜琼都看到丈夫在埋头研究案卷,“我是医生,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身体状态。我不止一次劝他放下工作,尽量少出差、多休息。”

平日里,无论上班还是休假,只要接到工作电话,刘欣都会火速出发。

结婚19年,颜琼从未和丈夫红过脸。因为刘欣工作太忙,颜琼提出过几次“抗议”,“有时候,我很想发脾气,让他干脆搬到单位办公室住。但看到他疲惫地窝在沙发上,我所有的怒气又都没了。他醉心工作,这是我欣赏的地方,我也心疼他的身体。他老觉得自己还年轻,加班累点没关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自从去年病发过一次,他随身携带救心丸。”

女儿心中的“100分”好爸爸

1990年,刘欣和颜琼结婚。1998年12月,女儿刘卓然出生。

在卓然眼中,刘欣是“100分”好爸爸。去年9月,卓然考入广东一所知名高校。高中毕业填志愿时,刘欣曾建议女儿选读法律专业,“爸爸希望我承袭他的事业,传递法治之光。”

2017年2月25日,星期六,卓然开学,刘欣送女儿去高铁站坐车,“爸爸坚持要送我去中山,被我拒绝了。他太辛苦了,我希望他能够休息两天。”

进站时,卓然回头看了一眼爸爸,“他头扭向一边,在偷偷抹泪。不管我多大,在爸爸心里,我还是个孩子。”

3月10日中午,卓然想和远在云南出差的父亲视频通话,“爸爸没有接通视频,我知道,他一定又在忙工作。我理解他,只有一个足够负责任的人,才会把工作装满身心。”

3月12日早上8点,卓然接到妈妈的电话,“爸爸重病,在医院抢救,火速回来。”

卓然从广州乘车到衡阳,再转车回邵阳。晚上9点,去接车的舅舅把车子拐到一个偏僻陌生的地方。卓然开始心生怀疑,“爸爸生病了,不应该去医院吗?来这里做什么?”

在距离殡仪馆500米的地方,颜琼抱着女儿泪如雨下。卓然才确信,自己深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

“我太明白我老公和女儿之间的感情了,老公对女儿那份沉甸甸的父爱,有时候都让我羡慕。”颜琼说,女儿在车里很伤心,一个多小时才走出来,“她颤抖地牵着我的手,长跪在爸爸灵堂前。直至次日下午追悼会前半个小时,女儿一直没有抬头,滴水未进。”

“爸爸一直强调做人要讲责任”

“爸爸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一定希望我挺住,替他招呼好前来吊唁的亲友。”服用一支葡萄糖后,卓然在父亲的追悼会上致词,“我父亲是一位性格内敛而坚强的人,自从爷爷过世后,身为长子的父亲就成了奶奶和全家人的精神支柱。父亲为人刚正不阿,从业近30年,手中有点小职权,但他面对各种诱惑,一直洁身自好,秉公办案,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和榜样。”

去年寒假,朋友约刘卓然外出旅游。为了多一点时间陪伴爸妈,她拒绝了,“我很庆幸陪伴了父亲一小段时日。”

每天下班回家,刘欣就钻进厨房。卓然喜欢在厨房看爸爸忙乎,有时“搭把手”,“爸爸做的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入口的菜切得很小,我的口味偏清淡,这些只有爸爸懂。再也吃不到爸爸做的杏鲍菇和西兰花了。”

在卓然看来,爸爸情感不外露,“爸爸从未责骂过我,也从来不说动听的话。他不言不语,一个表情或动作,我都能读懂。”刘欣知道女儿的喜好,有一次从海南出差回家,行李箱塞满了芒果和椰子。

读初中时,刘卓然参加邵阳市小提琴比赛,独奏一曲《二泉映月》,荣获一等奖。

“比赛那天,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没能抽出时间。爸爸全程陪同,我获奖后,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刘卓然极力掩饰着悲伤,“爸爸最喜欢看我唱歌跳舞。”

卓然攒积零花钱给爸爸买礼物,“每次穿着我给他买的衣服出门,他都特别骄傲开心。”

刘欣时常教导女儿,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爸爸一直强调,做人最重要,要讲责任。”

刘卓然确信,她让父亲最为骄傲的事情是,“我继承了他孝顺体贴、认真负责的性格,这是他的优良基因。”

卓然手机上有个微信群,群里只有她和爸爸妈妈,“每次爸爸出差,都会拍下途经的每一个站牌,再发到微信群,向我们报平安。”

追悼会后,卓然打开爸爸的手机,反复翻看相册里的照片,“爸爸的手机只录了他自己和我的指纹。相册里有几百张照片,除了外出时拍的站牌照,都是我和妈妈的生活照。”

近年来不断有法官英年早逝

在老同学刘炀烨的记忆中,刘欣很贴心、有责任、敢担当。刘炀烨在悼词中说,“你刚在邵东县牛马司镇工作时,我去看望你。你为我准备床铺,怕蚊子多,你给我洒了好多花露水,我们彻夜长谈。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你天天带着救心丸,大家劝你一定要多注意身体,你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3月13日晚上8点26分,邵阳中院行政庭法官李崇华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一条状态:今天上午惊闻噩耗,我院同事、执行局刘欣副局长因心肌梗塞英年早逝,一整天我心情都很沉重,眼前不时浮现出他的身影。我与刘局未在同一部门共过事,每次在电梯或食堂相遇,他总是热情打招呼、为人亲和,是大家眼中的好同事、好领导。

“前几年,邹碧华副院长去世,我们全国法院系统都组织向邹院长学习。之后不断有法官英年早逝的报道,法官所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才进入民众的视野。”李崇华说,自前年开始,邵阳法院每年都有同事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保障法官的身体健康?辅助性工作能否外包?案件到一定数量能否熔断?法院立案能否实行挂号制?”

责编:刘艺

来源:法制周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