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百式通:沈诸梁三问孔夫子——兼论叶公好龙

2017-03-27 19: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沈建华] [编辑:蒋俊]
字体:【

故事百式通(系列连载)

——沈氏文化与人物专题

作者:沈建华

沈诸梁三问孔夫子

——兼论叶公好龙

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人,因为父亲以及本人的军功被楚昭王封于叶邑,所以人称叶公。

叶邑地处中原腹地,西北是秦国,正北方邻近晋国和周王室的都城洛邑,东南面则有陈、蔡等诸侯国家。叶邑三面边关,为南北战略要冲,因此,掌管叶邑的人远非一般泛泛者可比。

叶公赏罚分明治叶有方,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辖区内甚至达到了夜不闭户道不失遗的境界。

后来,叶公的子孙开枝散叶,以叶为姓。

作为中国叶姓的始祖,沈诸梁无疑是个焦点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连他的家庭出身,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后来,沈国被蔡国兼并,沈氏后裔一部分人逃亡楚国,其中,有个叫沈子逞的人,他有一个孙子名字叫做戌,曾经做过沈尹,也就是在沈丘当过县令,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沈尹戌。沈尹戌勇武过人,在他担任楚国左司马期间,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沈尹戌是楚庄王的曾孙,因为名字叫戌,又做过沈尹,所以叫做沈尹戌。有趣的是这个沈尹戌也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左司马,并且在楚昭王十年与吴国作战时不幸阵亡。

第二种说法对沈尹戌去世记载详细,还标明了时间。不过也应了那句俗语话“钢多必炸,言多必败”。 据史籍记载,沈诸梁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年,至楚昭王十年即公元前五百零六年,已经四十多岁了。儿子四十多老爷子起码得六七十岁,公子王孙六七十岁还上阵作战,人家不要性命倒也罢了,咱们向来秉笔直书史家对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怎么能无动于衷?

因此,肖智汉的《万姓族谱》以及熊峻运的《氏族笺释》都说沈诸梁系出聃季。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有一首诗书赠叶氏友人——“玉叶金枝不等常,源流姬姓出文王。尊亲善继名聃子,裂土荣封实沈梁。”

与沈诸梁一样,孔子的出身也颇具传奇色彩。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员武将,曾经做过鄹邑县令,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晚年的叔梁纥去尼山祈祷,就在那次野外活动中与一位名字叫做颜徵在的女子相爱了。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便去世了。从小跟随母亲长大的孔子,直到十多岁还弄不清楚父亲葬在何方,他也曾经问过母亲,可是母亲不肯告诉他。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棺木入土不久,得到一位老大娘的指点,孔子才知道父亲坟墓在防山,于是,便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

与叶公沈诸梁相见时,孔子周游列国已经有四五个年头,年纪在六十岁开外了。据《论语》与《史记》记载,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气度恢弘政声颇佳,且又多才多艺,尤其在雕塑绘画艺术方面,其鉴赏水平堪称海内一流。若不是这个原因,孔夫子怎么会到楚国来?别看楚国地方数千里,却是远离华夏主流文化中心,一向被中原人士视为蛮夷之地。并且,楚国的国君又妄自尊大,本来是个子爵,却僭称为王。春秋时代,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周天子才是惟一合法的王爷。

孔夫子克己复礼讲正名,这会儿与叶公相见,不仅等于默认了人家的爵位,《论语》又照书不误,可见两人相契之深。

“近者悦,远者来”。 简简单单一句话儿,让叶公有些摸不着头脑:孔子来了,可以当作远者来最好的例证,然而,尽管自己的辖区内风清气正人们遵纪守法,却还没有达到民众心悦诚服的地步。

过了几天,叶公就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间不懂得如何回答。孔子知道了,就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呀,发愤努力忘记了吃饭,快乐随和忘记了忧伤,不知道人快老了,就是这个话儿。”

孔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尤其在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叶邑是楚国的北部边疆,周围列国环伺,当家人稍有不慎,便会丧师失地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叶公比楚国任何人都渴望结交中原人士,假如得到人家的认可,让叶邑的这份家当传承下去,到时候,谁还会说自己这个公爷名不副实呢?所以,这会儿孔子来到叶邑,叶公打算好好的与人家沟通一下。不料一连几次,孔子都巧妙的避开了那些敏感的政治话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在政治方面,孔子一向是有啥说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可以去卫国会见南子夫人,为什么到了楚国就闪烁其辞?叶公想不出自己哪里得罪了孔子,也许是人家认为楚国的政治制度不行,必须得文化一番以后再说。

这一日,在叶公的精心安排下,宾主双方谈起了风俗与法制的事儿。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家乡有个直爽人,他的父亲偷了羊儿,这个做儿子的便将此事告到官府。”孔子说:“我们那儿的直爽人与你们这儿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爽就在其中啦!”

凭心而论,两人的观点各有千秋。叶公侧重法治社会。一个国家,若是小国寡民倒也罢了,新兴大国怎么可以不讲法治?因为恐惧以及生存的需要,人们才去开疆拓土,轰轰烈烈的事业为的就是长治久安,有法不依,倒霉的不光是老百姓,基础动摇连执政者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大的不说,一个家庭有人犯法,若是隐瞒不报,等到事情败露,公家治你一个包庇罪,没准整个家庭被一锅端去。生存乃是第一要义,不管违法者有多大,总大不过这个家族,因此,非常时期丢卒保车便是最明智的选择;孔子侧重礼仪安邦,也别说老套,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化繁为简同样需要智慧。就叶公所举的例子而言,糊涂老倌偷了人家一只羊,即使够得上立案的标准,应该不会去坐牢。那个小伙子不是直爽人么?快去赔偿人家的损失替老爹道个歉嘛!何必惊动官府?人赃俱获的事儿,官府除了追缴赃物,再将窃贼打个七死八活,假若糊涂老倌因伤致残,直到死去都是你的爹呀!令人羞耻的事儿,却又不够立案标准,并不意味能够逃脱良心的谴责,因此,亲朋好友相互之间担待一些儿,渐渐的社会风俗便会趋向于温柔敦厚。

客人不是旅游团体,风土人情的事儿可以缓一缓再说。

自从楚庄王称霸以来,一百多年了,楚国的巅峰时刻似乎已经过去,如今的王爷想重振雄风,无奈朝廷內外安于现状的人比比皆是,叶公身处北部边疆,深感孤掌难鸣,恰在此时,孔子来了。

人家慕名而来,做主人的怎么能让客人空手而归?前一向,叶公已经向楚昭王报告了孔子到来的消息。

没想到朝廷方面迟迟不作答复。

在叶邑逗留了多日,孔子知道主人左右为难,师生一行人要走。叶公见挽留不住,便叫他们别走远了,最好是在叶邑附近等待消息。

据《史记》记载:孔子去叶,返回蔡国,徘徊于陈、蔡之间。三年以后,楚国方面派来使者聘请孔子。见孔子要去接受聘请,陈、蔡两国的大夫说:孔子是个贤者,对当今诸侯的错误缺点往往冷嘲热讽,且又久留陈、蔡之间,咱们的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他的心意。如今,势力强大的楚国聘请孔子,孔子一旦在楚国得志,陈、蔡当权的大夫们危在旦夕啦!于是,他们征发兵士将孔子师生围困在野外。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后来,子贡突破重围去到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前来迎接孔子。接着,王爷又打算将方圆七百里的“书社地” 封与孔子。所谓“书社地”, 指的有户籍登记的富裕地区。如此一来,孔子眼看就要成为一国诸侯啦!

以华夏当时的版图而论,楚国与秦国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国家。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谁能想到先前的偏远蛮荒之地,成就了两个新兴的大国?两个国家,一个在西南一个在西北,只要你有能耐,就不难做到疆域万里的地步。

孔子的学生年富力强诗书满腹,其中不乏文武双全治国安邦之才,老夫子本人更是中华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假如有了自己的领地,极有可能改变此后整个东方政治与文化的格局。

令人惋惜的是,等待的结果,楚昭王改变了主意。

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没过多久,楚昭王去世了。

三年等待,一事无成。孔子师生一行人只好掉转头,从此开始了漫漫的回国旅程。

假如不是叶公曾经有过承诺,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决不会在陈、蔡两国默默的等待三年之久。

回去的路上,师生们的怨言可想而知。

于是乎就有了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属于寓言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张想去拜见鲁哀公,等了七天哀公不予理会。子张临走时托付车夫将自己的话儿转告给哀公,他说:“臣下耳闻君主礼贤下士,所以不远千里,凌霜践露,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脚板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不敢耽误一心只想见到君主。不料您七天不理不睬,我想您的礼贤下士,有如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用弯刀去雕刻,用凿子去雕刻,满屋子雕梁画栋上面全都是龙的图案。于是天龙闻名而来,头脑在窗户里探望,尾巴在厅堂上摆来摆去。叶公看见了,离开龙转头就跑,吓得丧魂落魄面色如土。所以叶公并非是真的好龙,他喜欢的不过是似龙而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听说我君礼贤下士,因此臣下不远千里前来拜望您,没想到七天过去您还不当一回事儿,您这不是真的礼贤下士,您所喜欢的不过是似士而非士的那一类人罢了。《诗三百》上有句诗歌说:‘我的心里有个你,不知道何日才能够忘记。’我所斗胆请人转告的就是这些话儿,好了我先走了(1)。”

有名有姓的故事,也别说捕风捉影。叶公与孔子有过交往,他本人又是个艺术鉴赏家,在雕塑绘画这一块儿,叶公好龙不仅天下闻名,甚至可以说开华夏顶级潮流的风气之先。叶公好龙,千百年后,那些大梦方觉的帝王才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不仅宣布自己为真龙天子,而且还垄断了一切龙纹图案。

叶公先知先觉,却没有料到自己的名声受到了损害。

谁叫叶公是个东道主?孔子南下,至楚国无功而返,尽管老夫子一生中受到的挫折数不胜数,有些人还是将这个责任推到了叶公身上。

事实果真如此吗?不是。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国的宰相子西问道:“王爷的使节,出使诸侯国家,有子贡那样的人么?”

昭王说:“没有。”

“王爷的卿相,有颜回那样的人么?”

“没有。”

“王爷的将领统帅,有子路那样的人么?”

“没有。”

“王爷的地方行政官员,有宰予那样的人么?”

“没有。”

于是,子西说:“咱们楚国受封于周王室,最初是个子爵,领地不过方圆五十里。如今孔丘祖述三皇、五帝之法,宣扬周公、召公之业,王爷若是起用孔丘,楚国还能世世代代堂而皇之的领有几个方圆千里的疆域么?从前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不过百里之君,最终统一了天下。今后孔子成了诸侯,以那些精明强干的弟子为辅佐,不是楚国的福气呀!”

昭王中止了自己的计划(2)。

档案解密需要时间,孔子和他的学生不了解此事其中的来龙去脉,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文章的作者道出了人之常情。真龙现身大家都没有见过的,谁不害怕?不要说叶公害怕,连孔子也会害怕。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自然现象恭恭敬敬,便是遇到打炸雷刮大风也会神情肃穆沉默不语。

临危不惧当然要看场合以及当事人所面临的对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天龙下凡比恐龙复活的概率还要小,且不说天龙下凡,假如真的有一头恐龙冲过来,大家都吓呆了,一个人挺身而出,那个人便是真正的勇士;若是周围空无一人,这时候还不跑开,那个人便是标准的傻瓜。真龙现身,叶公吓得六神无主,讲故事的绘声绘色,听众被逗乐了忍不住发出笑声。笑叶公便是笑我们自己,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笑声来调剂生活。

注释:

(1)译自西汉学者刘向的《新序》。

(2)译自《史记、孔子世家》。

责编: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