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 追梦长征
——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
文丨杨少波

红色十月,激情飞扬。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子里,十九日,我参加了在通道县召开的全省“红军长征在湖南”学术研讨会,二十日又出席了湖南省委在通道县溪转兵广场举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二十一日,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今天又收看了中央电视六台播放的自己策划和编剧的电影《通道转兵》,几天来,我心潮湃,思绪万千,自己孜孜以求的心愿和努力逐步变成现实。
多少年前,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段历史一度尘封多年,鲜为人知,且不被正史所认同成为了民间“野史”,我作为一名生于通道,长于侗乡的基层干部,抱着对革命先辈的感恩、家乡的情怀和历史的责任,花了二十几年的心血,在几千万的历史资料中,挖掘研究通道转兵。多年来,我利用节假日下基层,跑北京,甚至远赴台湾寻找相关资料,不惧路遥艰辛,赴远方与江西的千山对话,与广西的万水谈心,在湖南三湘聆听老红军的悠远回音,在贵州苗岭采撷珍贵的历史碎片,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编著了一部厚重的《通道转兵》一书(长征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段历史,我又牵头编剧了电影《通道转兵》。也是在多方不认同的情况下,坚定执着钻研,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此片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让通道转兵这一经典品牌重现历史应有的价值,体现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始独立自主的重要精神,也为党史、军史和长征史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决定通道转兵的通道会议是长征途中一次重要转会议,承载着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的转运之道,胜利之道。我正是在红军长征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读书上学,是恭城书院红色的瀚墨书香熏陶了我,从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初期,置身阳洞滩电站飞扬的瀑布下,我开始了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雄心滋长的青春作伴,到尽职履责的人民公仆和一名文艺工作者,不知不觉,已然在人生的长河中倘佯几十个春秋,但心中的红色情怀从未改变。铁马冰河,春风细雨,都是生活。每当有片刻的闲暇,便静下心来,信手铺开纸笔,或思考于冬日的深夜,或书写于夏日的清晨,或行走于红军走过的乡间小道,记录红军长征和通道转兵中点滴思考,捕捉生命中触动心弦的柔软一击,我觉得自己很充实、很知足、很淡定从容,因为蓦然回首,又让我体会到了:历史是不会忘记的,缅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业余的党史研究者,要还原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其难度可想而知。一路走来,不知遇到了多少难以克服的困难,面对了多少的委屈不解、冷嘲热讽和舆论压力,但长征精神让我“开弓没有回头箭”,痴心不改红色情。经历了工作生活的磨难艰辛,领略过自然风情的雅兴和超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在我心灵深处能引起记忆之弦共鸣的,还是祖国的一山一水、长征历史的一景一情、家乡的一人一物。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著名全球的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了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中国|有三件,其中一件就是长征,因为它将人的意志和信念发展到了极致,让世人目睹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挑战自然、力挽狂澜的极限之战。通道是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和转折点,通道转兵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一代伟人毛泽东从新在此崛起,红军长征胜从此处处有“通道”。以色列总统卫队长武大卫在参观恭城书院时曾说,通道转兵所体现的红军长征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应该属于世界人民。
为研究通道转兵,我阅读了几千万字的历史和影视资料,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苦旅,先后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之地——江西瑞金市,广东仁化县,广西兴安县、全州县、龙胜县、融安县、三江县,湖南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城步县、绥宁县、靖州县、贵州黎平县、镇远县,锦屏县,翁安县,遵义市等,还考察了红军经过的通道所有乡镇、145个行政村,又跑了长沙、进北京,专程拜访了毛泽东的儿媳邵华部长和应邀参加了毛主席的嫡孙毛新宇博士的家庭生日聚会。我积极撰写文章,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还同时筹集出版和拍摄经费。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家乡、对这片养育我的湘西热土,我感谢它给我蕴育了湘西山里汉子特有的个性——真诚执着、不言放弃。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秀美山水,有神秘独特的民俗民居,有怡然自得、简洁纯厚的田园牧歌生活,有以歌养心、以饭养身、以酒养神的豪放情怀,这些都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与灵感。
感恩于心,知责于行。我要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特别还有他们一一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同志在参观恭城书院时,对我语重心长的说:“通道转兵,好好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政委张海阳上将在参观恭城书院时,有感而发:“天下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并送我他父亲《张震回忆录》,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期望;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得知我以园林艺术打造和弘扬长征文化的创意后,当即提笔题词——“长征文化园”,谭仲池、丁友平、钦代寿、王文珍、周琦、马德林、刘劲、王晖,以及台湾政大张骏逸教授,刘少君博士给予家乡通道和本人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这使我欣喜而感动,并深切感受到,通道红色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家乡民俗生态丰满可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给我当面交流指点;中央党史委原副主任石仲泉写信鼓励我继续努力;中国军事科学院任振杰教授对我说对通道转兵这段长征史研究比专家还深;湖南省党史办原副主任陈清林说我是首先出版《通道转兵》专著者;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谭献民教授说我是全国专题研究通道会议第一人……还有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罗荣桓、董必武等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子女们给我研通道转兵的历史表示尊重认同和题词勉励,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大姐在《通道转兵》出版时还发来贺电,说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作了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较:于红军长征相比,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只不过是一次假日远行。研究以红军长征为重点的历史,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心灵涤荡的过程。我的心为红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时刻撼动不已,更为在红军长征精神照耀下的革命老区湘西通道侗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倍感欣慰。
长路漫漫,真情未了。新的长征永远在路上。我感谢生活的馈赠,感谢红军长征精神的滋养,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寻求超越,未来跋涉的日子里,我仍会凭着自己那份执着和韧劲,追梦长征,信念永恒。我相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人,必将会得到平安与喜悦的回报……

责编:蒋俊
来源:人文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