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皖文化行:探访世界瓷都景德镇(组图)

2013-11-07 08: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实习记者 王安琪] [编辑:刘颖]
字体:【

  70岁的万远帆从10岁便开始制瓷,他说,这是一辈子的手艺。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张寅宇 摄

利坯。粗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

  釉上加彩。用色料在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它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装窑。将陶瓷工件装入窑内,以备烧制。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放置于窑体内,进行烧制。

  11月6日,“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江西景德镇,感受世界瓷都的文化魅力。在这里,采访团不仅亲眼观摩一件瓷器从拉坯到施釉、烧制的全过程,还巧遇娶了湖南老婆、特别喜欢长沙窑的荷兰人阿德连先生。瓷器以其特有的内蕴,成为几千年来世界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

  ■实习记者 王安琪

  爱上景德镇的荷兰人同时也爱长沙窑

  景德镇位于昌河南面,古称“昌南”。因出品的瓷器畅销全球,“昌南”成了“CHINA”。在中国历史上,景德镇是最早的“国际性”城市之一。这种跨国际的瓷器文化交流延续至今。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正在举办《蓝色革命——四百年两座城市的情缘》主题展览,采访团恰好遇到了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的策展人阿德连先生。据他的翻译、景德镇陶瓷学院老师张凌云介绍,400年前东印度公司就把景德镇陶瓷带到荷兰代尔夫特。通过模仿中国的青花瓷,这里逐渐发展出独特的“蓝陶”工艺,并一步步发展成为“欧洲瓷都”。

  阿德连是被“CHINA”吸引的代尔夫特人之一。5年来,他致力于中国陶瓷的国际交流,将许多中国艺术家带到代尔夫特。张凌云也是其中之一,“代尔夫特和景德镇一模一样,到处都是陶瓷,我就像回到了家乡。”

  巧合的是,阿德连是一位湖南女婿,三次去过长沙。他对长沙窑很有研究:“长沙窑的风格特别自由、洒脱,我特别喜欢。它的许多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以互动为主旨的“湘鄂赣皖文化行”在景德镇的这一巧遇,使中国中部的互动扩展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让采访团的记者欣喜不已。

  景德镇附近有个“湘湖村”

  在御窑博物馆内,采访团还看到了馒头窑、葫芦窑两座大型明清官窑遗址。据景德镇市御窑遗址管理处书记祝松星介绍,这里本是景德镇市政府的食堂,2002年市政府翻修,挖开地基,这两座珍贵的遗址露出真容。

  但湖南采访团并未发现与湖南铜官窑遗址类似的龙窑。据景德镇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白光华介绍,在唐朝晚期,湖南与景德镇的民窑都相当发达,在器形上颇有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是喇叭口、腹部大,柄的最高处和“嘴”在同一直线上。这样一件器物只需要一个窑位,符合民窑利益最大化的定位。但到宋以后,景德镇大力发展专为皇家制作瓷器的官窑,设计器形不再考虑成本,在材质、设计上都无所不用其极,慢慢与始终以实用为主的湖南民窑分道扬镳。

  不过祝松星介绍,在离景德镇不远的浮梁县,还有个“湘湖村”。这里不仅名字与“湖湘”巧合,发掘的一处唐代遗址也与长沙窑有几分相似,但暂时没有更多的文献证明其与湖南的关系。

  从中国到欧洲,从景德镇到代尔夫特,瓷器始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但景德镇与湖南的长沙铜官窑、岳州窑、湘乡窑、衡州窑有没有渊源关系?只能是这次四省文化行留下的待解谜团了。

责编:刘颖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