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对青年来说,像是一颗原钻,散发璀璨光彩;对中年来说,似真金,历练沧桑锤炼。但对白沙洲的冯树元而言,他的十年,全都浓缩成了一幅全立体《清明上河图》雕刻。
《清明上河图》原作宽24.8厘米,长528厘米,而冯树元耗费近十年时间,将其二次创作成48厘米宽、750厘米长的立体镂空樟木雕刻。如今,立体雕刻已全部完工,冯树元却遇到了始料未及的难题。
十年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冯树元原是拖拉机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并非木工出身,牟轻的时候最多用木材钉桌椅,此外从未学习过木工技艺。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雕塑创作,国内并不少见,浮雕、髙浮雕、线雕等都可循踪迹,唯独镂空木雕尚无人涉及。于是,他把《清明上河图》这幅最有难度的作品作为参照物,继而以立体木雕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
萌生制作立体木雕《清明上河图》的想法始于2004年。将近十年时间,冯树元与木为伴,即使出差在外,他也随身带着刀具和木头。
“最近这几年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通宵雕刻,累了就趴在小木桌上睡觉。”冯树元总在夜深人静时爬起来雕刻,一觉醒来常常被落在手边的刀具割伤自己。
到后来,木雕的城楼、树木、驿站堆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为了节省空间,冯树元便把床拆了用来放成品,自己则縮在一张简易板床上睡觉。
冯树元告诉记者,他的《清明上河图》雕刻成品由底板和立体雕刻两部分组成,其已完城的雕刻成品除了现摆放在家中的,另外还装了整整10麻袋。
雕刻刀具均由报废工具改制而成
冯树元说,他更喜欢在晚上雕刻,因为安静,更适合雕刻精细的小物件。
一个一寸多高的骑马者或者挑扁担的小木人,他需要花两个晚上的时间才能将其雕琢成型。“雕刻的时候大气也不敢喘一口,生怕多用一分力,就弄断马鞭。”他雕的小物件惟妙惟肖,眼睛的轮廓、衣服的纹路、马缰的形状,甚至扁担的刮痕都能清晰看到。
只有雕刻的生活是枯燥的,有时候,冯树元也会忍不住自我抱怨。比如雕刻集市时,要在一块手掌大的木头上雕出房子、摊位、摊贩、拿扇子的人等十多个小物件,人、物的姿态各不相同。一边雕,他就会一边想,“这些人为什么要拿扇子啊。”因为雕刻扇子只能一刀成型,下手重了,手和扇,会一起削断。
在这些小物件中,冯树元认为,最难雕的还是树。刚开始,他将树干和树枝分开雕刻,先将树枝雕成枝状,再插到树干上。由于这种做法十分费时费力,冯树元便改变方法,到处收集树根,根据树根本来的形状进行打磨,这样成型的“树木”枝条舒展,更具树木本身的自然姿态。
相比小物件,虹桥、城楼、驿站之类的大件雕刻品就更费精力,至少要一个月才能一一成型,且均是镂空形状。
但谁又能想到,将近8米的立体雕刻全都由报废工具雕琢而成。冯树元制作木雕工具极其简陋,斧头、锯片都是从工厂捡来的,全是报废工具改制而成,一把7寸长的自制雕刻刀经过10年使用,如今只剩下3寸长的刀片。
雕刻时突发脑溢血,刷漆上色遇阻碍
今年10月,冯树元的全立体《清明上河图》镂空樟木雕刻已经完工。但他也遇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
“以前雕刻的一米多成品已经上漆了,但现在已经买不到当年的那种漆。”冯树元十分苦恼。
工艺品上漆均是使用虫胶漆,而几年前购买的虫胶漆颜色偏深,上漆后的一米多成品均呈棕黄色。
近几年工艺改进,虫胶漆经过提炼后,颜色更清澈,质地更清透,木制品上漆后更能保持原木的颜色。由于市面再难买到略带颜色的虫胶漆,若使用现产的虫胶漆,这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雕刻便会出现两种颜色。
记者建议,能否重新雕刻已经上漆的一米多成品时,冯树元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去年大年初一,冯树元在连日雕刻后,突发脑溢血倒在了雕刻的木桌上。大病痊愈后,冯树元不敢再拼劲高强度作业,只能一边定期检査一边定时定量雕刻。“最近这两年,锯也拉不动了,买材料入不敷出,已经没有精力再雕了。”冯树元今年已有63岁。
目前,要解决油漆颜色不同的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不影响木头质地及形状的前提下,将一米多雕刻的深色油漆全部洗掉,重新刷上更清透的新漆;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调配、或是购买同样的油漆,将所有雕刻成品全部上漆。
冯树元委托记者向社会寻求帮助,如果你有办法解决油漆颜色不同的问题,知道如何清洗虫胶漆,或哪里能买到相同的虫胶漆,请你已联系记者(18674733301),帮助冯树元将“十年心血”圆满完工。
责编:喻帅明
来源:你好衡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