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裕湘纱厂 “工业活化石”也能变身高富帅

2013-03-25 08:21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编辑:袁连贺]
字体:【

  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这组建筑,就是裕湘纱厂,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记者 童迪 摄  

  3月24日,夜幕下的长沙裕湘纱厂。记者 田超 摄

  核心提示之一

  【现状】

  四年前,长沙市政府斥资上千万元重修裕湘纱厂老门楼及部分建筑,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

  【尝试】

  产权方长沙城投集团在2009年时,曾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

  走在长沙潇湘大道北段,或者经过银盆岭大桥,一定很容易看到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一组建筑;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耀眼辉煌,像一座城堡宫殿,古色古香却又彰显低调奢华。

  它是裕湘纱厂,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长沙市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的、长沙地标性旅游休闲景点。然而,当它伟岸外观看起来更显寂寞清冷、围墙屋顶透出斑驳陆离之时,有人甚至在担心:这道见证了老长沙变迁的风景,不久就会在长沙文物版图上消失。

  与身厚重历史、濒临湘江美景,东接过河大桥、西连岳麓大道,潇湘路贯穿南北,在周边医院、餐厅甚至农家渔村都风生水起之时,为何唯独裕湘纱厂寂静冷清?

  ■记者 黄利飞 朱蓉 实习生 龚兴

  【现状】

  黄金码头无人问津

  百年文物恐有消逝之危

  一座高大的门楼、两栋西式风格的旧楼,镶嵌其中的仓库、栈道、码头等,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有过一段火红的岁月。

  而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裕湘纱厂富丽堂皇之气派,让每个长沙人都为之骄傲:这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

  远观2009年10月全面完成外观保护性改造的裕湘纱厂,大气恢宏得醒目异常;当依着黄色外墙走进拱形门楼,却发现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看焉”之态。

  外墙的黄色早已不如改造完成时的明亮,墙面隐约而现的不知是蛛网还是细长的裂缝,就连最惹人注目的门楼屋顶,白色粉刷已经脱落了好几大块,来湘江边采风的学生说:“看起来像一座闲置已久的楼房。”

  拾阶而上,光线越发灰暗,木质地板满布尘土随着脚步回旋而上,甚至有些令人呛咳。倚栏望去,楼前数米开外,一溜沿江早梅在料峭的春风里开得正欢、柳叶新芽叫嚣着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这与裕湘纱厂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反差。

  据2009年就来纱厂当职看守的陈师傅说,外观改造完成后的纱厂,里面一直是毛坯状。每天晚上6点钟准时亮起的3200盏灯,每天耗费近3万元电费。“目前纱厂只出不进,如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了。”

  当它伟岸外观看起来更显寂寞清冷、围墙屋顶透出斑驳陆离之时,有人担心:这道亮丽的风景,会不会不久之后就在长沙文物版图上消失。

  【缘由】

  意图一次性成功开发

  第一纱厂闲置四年

  每到夜晚,从营盘路隧道至银盆岭大桥临江一路停满了轿车。驻足十分钟,迎来送往的便有三四拨人,热闹非凡。据在裕湘纱厂西南方不到1000米的边洲围路上开设大排档的余老板说,他每天晚上7点开始准备,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档。

  在周边医院、餐厅甚至农家渔村都风生水起之时,为何唯独与身厚重历史的裕湘纱厂如此寂静冷清?

  早在2009年时,就裕湘纱厂的两栋老建筑,产权方长沙市城投集团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同时包含部分展示和旅游接待的功能。城投规定,投标人注册资金必须在300万元以上,同时能够提供不低于1000万元的银行资信资产证明。当时曾有一计划经营餐饮、出付租金479万元/年的中标者,但合作最后不了了之。

  如今四年过去了,改造后的裕湘纱厂从崭新尽显陈旧,却依然虚位以待。长沙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晓刚说,裕湘纱厂产权属于长沙市城投集团,文物局方面只监管其开发是否符合“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至于城投租给谁、如何租、租期等,就是各方共同商讨决定了。

  其实,租赁纱厂的意向商家一直不断。据长沙市城投资产经营公司负责裕湘纱厂招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就有约五六十个,有想做酒店的、也有想做餐厅、高级会所的,甚至还有想用来当办公场所。据知情人透露,2011年湖南省博物馆想租用建成省博物馆江滨分馆,但最终都未能谈妥。

  “可与城投集团洽谈,在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开展多次协调会、报市政府批准后,才能达成合作关系。”该负责人说,面对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必须一次就开发成功。

  该负责人还说,租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商家能够做到保护性开发,使百年纱厂的文化品牌增值,“以往没谈妥的合作,一般是在考察意向方时,其经营方向、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和力度等方面不尽人意。”

  【辉煌】

  见证湖南近代民族工业

  百年沧桑

  裕湘纱厂始建1912年,是当时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向财政司借银60万元建立起来的湖南近代第一座纺纱厂,初名“经华纱厂”;1913年更名“湖南第一纱厂”。

  1932年纱厂进入兴盛时期,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年产棉布2000余匹,到1933年盈利20余万元。

  然而,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纱厂4万纱锭等设备,一烧而尽……留下来的建筑群,在抗战胜利后挂上了“裕湘纱厂”的名字。

  解放后十年,纱厂续写辉煌,总产值增长到3612万元。更重要的,它还是全省纺织工业的基地和人才发源地。

  当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裕湘纱厂慢慢衰落下去,最后资不抵债,于1996年11月16日正式申请破产。

  在老长沙人眼中,裕湘纱厂矗立在湘江西岸,像一个时光老人,细数辉煌过往、历经文夕大火,后又迎来长沙解放,看着大桥修建、隧道通车……

  正是这样一座古楼,在政府规划路幅时,为保住纱厂门楼及部分厂房老建筑,潇湘大道北段不径直北上,而是往西偏移,整个道路在古建筑西侧五米外通过。

  80多岁的长沙市民胡火松说,“文夕大火”那年,纱厂厂房被烧毁,但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逃过一劫。裕湘纱厂的大门应该保留,因为它不仅有着凯旋门的造型,而且象征着湖南近代工业的辉煌和历史。

  【记忆】

  当裕湘人,很光荣

  作为当时长沙的八大企业之一且排名首位的裕湘纱厂,成就“裕湘”二字的绝非仅仅是一份数据及呈几何增长的财务报表那么简单。

  事实上,从历史资料及记者对“裕湘人”的访问中可以窥探到,其合理的管理模式、优厚的福利待遇、丰富的企业文化等因素,造就了这家纺织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与企业精神,以及员工以企业为荣的自豪感。

  1951年,22岁的闵斌进入纱厂工作,工号1659。“那时在厂外买东西可以赊账,只要抄下工号就可以了。抗美援朝时,全厂职工掏钱给朝鲜捐了一架飞机,命名‘裕湘号飞机’。”他说那时候作为一个裕湘人,觉得很光荣。

  已过花甲之年的盛阿姨,1969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裕湘纱厂实习。那时候到裕湘实习的条件很苛刻,对视力、手、脚、身高都有要求,“手要修长,脚不能是平脚板。”

  “工业活化石”,也能变身高富帅

  

  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就有不少情侣来这里拍婚纱照。这也印证了裕湘纱厂在长沙市民心中的地位。 记者 李丹 摄

  核心提示之二

  【动态】

  3月20日,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会见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就裕湘纱厂的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进行交流。

  【借鉴】

  打造长沙798,或变身为博物馆、创意园,不少成功先例在前,保护性开发不是梦呓。

  震撼辉煌的曾经,冷清落寞的现在,这本身就演绎了一种悲情;如果这座被称为“湖南工业活化石”的百年裕湘纱厂,不久之后在长沙文物版图上消失不见,我们是否能安然在心底缅怀?

  世间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看到美好的东西在你眼前毁灭;我们期待着裕湘纱厂能在不久的将来,升级成为高品质的、长沙地标性旅游休闲景点。

  只不过,当文物保护经费有限、当商业开发受阻,裕湘纱厂能否重现往日辉煌,又如何重现?

  这并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湖南省内的31号公馆、火宫殿牌楼、天心阁古玩城等古建筑的车水马龙,可作为借鉴;而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老纺厂变更创意园区,更说明古老建筑也可以有春天。

  ■记者 朱蓉 黄利飞

  实习生 龚兴

  【借鉴】

  保护性开发不是梦呓

  长沙已有多处成功先例

  白果园31号公馆,即使停车极不方便,可依旧没能阻碍它成为长沙小有名气的私房菜馆。这栋建筑很好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特色。 踏上青石台阶,迈过门槛,走进大堂,那种老宅特殊的清幽平静与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了解这座私房菜馆的人知道,它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杜心武先生公馆。

  这座掩在绿荫中的古宅,曾在2010年文物普查时被提名列入长沙市文物名单,极具历史价值。至今,长沙市的文物专家们也未曾放弃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努力。

  这些年,31号公馆过得挺好,在商业经营的帮衬下,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继续存在并不断被人们提起的理由。对于这种通过商业经营获得经费,在使用中最终实现古建筑保护目的的方式,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文物保护专家陈先枢十分认可。他还特别提到,31号公馆中本被废弃了的古天井由于经营者的修葺最终得以恢复原貌,对这栋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事实上,长沙市通过另作他用、商业开发等形式进行保护的文物还不止杜心武公馆这一家。据长沙文化遗产网所公示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显示,火宫殿牌楼、湖南大学礼堂、密印寺、天心阁古玩城等均仍在投入使用,发挥着它们的商业或者人文艺术价值。

  【拓展】

  空厂房也有大潜力

  京沪“艺术区”模式皆已成形

  且不论文物与否,一座有些年头的“老宅子”究竟能用来做些什么?放眼北京、上海,这些城市里的许多例子都在活生生地讲述着,除了闲置,还充满着各种发展的可能。

  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20世纪中期曾为前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2001年,为了有效利用这一片达23万平方米的闲置建筑群,许多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开始租赁并对厂房进行集中改造。

  现如今,798艺术区已积聚了400余家艺术机构,红砖挖墙、工业厂房与各个时代的标语相映成趣,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展览、展示中心,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萨科齐等国际政要名人都曾经到访,几乎每天都会有艺术展在此开幕。据了解,798建筑改造方案还曾入选威尼斯12个中国优秀建筑展,北京市政府更将其列入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上海,此类的艺术区也有不少,莫干山路50号的M50创意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上海春明粗纺厂,是上海最早的纺织厂之一。1999年,该厂停产。最初是为解决厂内1200余名工人的出路与企业债务,春明粗纺厂选择了出租厂房搞都市型工业园区的路。两三年后,一些上海的艺术家因各种原因搬迁至M50,也逐渐促成了它之后的热闹与辉煌。现在,M50已经成为上海市动漫创作基地、最大的音箱后期制作基地、上海最具规模的艺术创作中心。

  相比之下,裕湘纱厂虽坐拥独一无二的便利交通,至今却依旧只是一个空壳。自2009年全面修复,它就一直安静地矗立在湘江之滨,既未变身旅游景点,也未进行商业开发,天晴时偶有游人玩耍,下雨时则更显凄凉与落寞。

  对于裕湘纱厂如今面临的发展困局,陈先枢认为,在不改变文物外观和内部构造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利用开发,“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弥补政府修复它时的高花费,还有助于它发挥更多的公共效益,从而形成良性的保护循环。”

  【契机】

  交通人气集聚

  大河西商业中心呼之欲出

  3月20日,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会见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一行,特意就裕湘纱厂的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进行了交流。他表示,希望能够借着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先进的服务管理经验为裕湘纱厂的保护开发出谋划策,以帮助裕湘纱厂在今后的开发与发展中彰显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

  由此可见,开发保护裕湘纱厂,着实是有“人和”的。而当“长沙向西”的发展战略正大跨步行进时,河西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麓谷经济开发区内中联重科、湘邮科技等诸多湘股上市公司集聚。绿地、恒大、南山、阳光100等知名房地产开发商都已进入河西,规划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的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往日“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间房”的观念也早已不复存在。

  2010年,保利、万科两大房产巨头买下与裕湘纱厂仅有一路之隔的商业用地,目前房产开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河西商业中心呼之欲出,裕湘纱厂无疑已占据了黄金码头的先机。如此好的地段,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裕湘纱厂旧址有什么理由不顺势腾飞?

  对于不可移动性文物的开发与利用,陈先枢认为,可以考虑3种发展模式,其一是将裕湘纱厂改造成为博物馆,向市民开发展示当年纱厂运作的流程面貌;其二是开发成为与北京798相似的艺术区,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交流以及谋生之所,第三则是让它变身为与上海新天地具有相似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让文物迸发出全新的活力。“虽具体的模式尚待揣摩,但用一定是比不用好。”陈先枢如此说道。

  记者手记

  社会文物不是陈酒,一味窖藏反会贬值

  “不到长城非好汉”。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在去年创下了日接待游客人数超过8.1万人次的纪录。65元一张的门票不算贵,但积少成多却为长城的修缮、维护累积一定费用。

  国家每年划拨文物保护经费有限,僧多粥少,终究会有未及之处。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还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保护问题上苦苦挣扎,对每年的划拨经费望眼欲穿。裕湘纱厂的闲置并非个案,折射的更是历史文物保护的困惑。

  世间大部分的事物如未尽其用,都会避免不了显出老态,最终损坏。2013年,已是裕湘纱厂修缮完成后的第4个年头。眼看2009年高达千万的修复费用似乎就要“打水漂”,谁能不心急?这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文物不是美酒,不会越陈越香,长期闲置最终只会耗尽它的风采。

  与其等靠,不如自谋出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开发,不仅有助其文化价值品牌的推广传播,对文物的生命力也是另一种延续和激发。旅游参观也好,商业经营也罢,给它注入人气,助其实现自我修复,确是一条可行之路。

  ■记者 朱蓉

责编:袁连贺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