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听《浏阳河》写下处女作

2012-10-12 07:22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编辑:谢龙彪]
字体:【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称,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1日晚8点半,莫言在山东高密凤都国际酒店贵宾接待厅举行记者发布会。莫言说,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授奖词

  魔幻现实主义融合历史、当下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19时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说,莫言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据新华网官方微博透露,莫言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莫言调侃

  意味着这段时间要接待记者

  据媒体报道,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消息时,莫言的反应是:“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他狂喜并惶恐)”。

  谈及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莫言11日晚在记者发布会及接受央视电话采访时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要文学奖项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我对我的主要作品比较满意。”而当记者问到这次获奖对他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莫言则调侃,对他个人而言意味着这段时间要接待媒体记者。莫言说,未来将按照我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记者11日在莫言个人新浪认证微博上发现,从下午6点起的2个多小时内,粉丝增加了近4万。他在8月27日发布的一条微博也被网友们纷纷转发,留言也从下午的几百条涨到现在的4000多条 。

  "中日对决"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失之交臂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严格的五十年保密制度,让媒体报道热门人选的主要依据多为博彩公司的赔率排行。莫言较长时间内一直以超低赔率位列欧洲博彩公司竞猜榜单榜首。临近结果公布之际。村上春树以1∶4的赔率超过了莫言,排在首位。莫言凭借1赔9的赔率与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并列第四。

  多年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的称号。他曾多次处于各大博彩公司赔率表前三名,却至今未得奖。有评论称,得奖热门作家往往最终得不了奖。评委会认为,既然这个作家已经被这么多人关注,那就没必要再给奖了。

  11日下午,央视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称,央视首次受邀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而全球获准采访的仅有三家电视台。这条微博还指出,“法新社此前报道,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产生。这难道是莫言获奖的信号?”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莫言和村上春树的争夺是一种“中日对决”,引起了两国人民极大的关心。法国《世界报》称,两名亚洲作家最有可能获得本次文学奖,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这个奖的竞争意义很特别。

  市场反应

  得不得奖都狂欢?

  莫言出版物成抢手货

  作为夺奖热门人选之一,莫言的部分作品在其获奖之前已在京城断货,尤其是其代表作《蛙》——莫言此作去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京城已经很难买到。在网络上,莫言的书也在大卖。记者11日上午登录京东商城图书板块搜索莫言的《蛙》,得到的结果是“该商品暂时已售完”。

  据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透露,莫言的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蛙》从2009年出版至今共印刷20万册,因为诺奖的关系,近日库存的5000多册已被抢购一空。■本报综合

  莫言:作家要作为老百姓去写作  

  有位农民,整天弯腰劳作,与驴马打交道,非常贫困,冬天连棉衣也穿不上。后来听说,写文章的作家可以“一天吃三顿饺子”,他决意用写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位农民是莫言。

  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听到《浏阳河》,写下了处女作

  11岁莫言就失学了,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小小的他就感到身边的树木、草还有牛羊都是可以跟人交流的,它们不但有生命,还有情感。

  1973年,莫言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让他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里,就想写小说。”莫言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本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相识张艺谋:莫言像生产队小队长

  1987年,莫言和张艺谋相识,从此,两个人的命运被改写。

  莫言看到张艺谋像个生产队的队长,就把版权给了他。在莫言看来,因为所有的人都说他像个农民作家。而有趣的是,张艺谋第一眼看莫言,也认为莫言就是生产队的一个小队长、记工员。

  《红高粱》电影快开拍的时候,莫言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认为巩俐离他心目中的“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他的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他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错了。这个电影拍出来后让莫言也感到了一种震撼,毕竟在视觉、色彩上营造出这种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

  反对“作家要为老百姓去写作”

  中国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被捧到非常高的地步,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代的代言人,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莫言认为,这不仅是对作家,也是对小说作用的一种不太正确的估价。

  莫言反对“作家要为老百姓去写作”的口号。听起来,这口号平易近人,但实际上它包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好像每一个作家都肩负了指明一个什么方向的责任。他觉得这个口号应该倒过来,就是作家要作为老百姓去写作。“因为我本身就是老百姓,我感受的生活,我灵魂的痛苦是跟老百姓一样的。我写了我个人的痛苦,写了我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写出我一个人的感受,很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代表了很多人的感受。”

  莫言的小说中从来不曾出现完美的“高大全,红光亮”人物。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的影响。

  ■本报综合

  人物简介

  说不尽的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先是以一部《透明的红萝卜》震惊文坛,然后《红高粱》达到了其创作的高峰。随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分量的长篇小说,如《丰乳肥臀》、《红树林》、《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酒国》等,近年新作《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莫言作品

  《红高粱家族》

  小说中,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檀香刑》

  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生死疲劳》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 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没离开他的家族,没离开这块土地。小说通过他和各种动物的眼睛观察和体味了中国农村数十年的变革。

  《蛙》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姑姑”的一生经历为主线,她是乡村医生,几十年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这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中国文学产生世界影响的历史突破

  三湘都市报专访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莫言研究权威专家李掖平 

  李掖平,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莫言得奖后,本报第一时间联系上著名评论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莫言研究权威专家李掖平女士。

  远在北京开会的李掖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国很多作家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丝毫不比已经拿奖的欧美作家差

  《三湘都市报》:您有没有想过莫言会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者中国作家谁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

  李掖平:想过啊,我特别特别盼着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得诺奖上也确实颇具实力,他的得奖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另外,我预想的有能力冲击诺奖的作家,还有张炜、王蒙、贾平凹、湖南的韩少功,这些作家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丝毫不比已经拿奖的欧美作家差。

  莫言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坚实的、悲悯的、大爱的立场

  《三湘都市报》:您是怎么看待莫言在中国文坛所处的位置的。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您认为会对中国的文学生态产生何种影响?

  李掖平:莫言是中国先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先锋性的艺术思维在上个世界80年代就已产生巨大影响,这其中包括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莫言得奖之后,对我国文学出版界、创作界的发展会有强力的助推作用。在追求深度、高度的纯文学创作上,我国势必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湘都市报》:学界有一种说法,诺贝尔文学奖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考虑早已经影响甚至支配了它的文学判断,而莫言作品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恰好与我国主流的话语与政治形态保持了一定距离,您觉得这是他得奖的优势之一吗?

  李掖平: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不尊重和对莫言的一种误读。

  有些人往往非常武断地把“意识形态”和“纯粹的艺术立场”弄成二元对立。

  莫言是民间写作,这没有错,但他更追求人文关怀,他作品的主题有助于人性提升、人格建立、文化反思。我也从不认为他的作品独立于“体制”、“政治”之外,他作品中引导人性向上、向美的部分,他作品中体现普度众生的救世意识的部分,他作品中彰显野性生命力、反思传统文化的进步与退避的部分,都属于我国的主旋律。

  莫言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坚实的、悲悯的、大爱的立场。

  山东高密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热点和文化坐标

  《三湘都市报》:莫言在山东高密的农村长大,他的很多作品都根植于家乡的土壤,在一种“怀乡”与“怨乡”的复杂情感中,他也成为我国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去年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您说他是山东的骄傲。您觉得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与获得诺奖有什么关联吗?

  李掖平:从我所了解的信息反馈来看,我不能说两者有必定联系,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都了解茅盾文学奖,他们也不会因为莫言得到茅盾文学奖而有所考虑。但是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肯定会被真正喜欢他创作的读者所了解。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会使得我国文学界的影响真正走出国门。

  《三湘都市报》:那您是怎样看待山东、高密带给莫言的,和作者回报给他所根植于的土壤的?

  李掖平:莫言常常和我说,他所有的灵感、激情、才情都来源于高密。他的创作之根扎在高密的热土上,他热爱故乡,热爱北方,他忠于山东汉子的血性、方刚、重义、轻利、豪爽、侠义的性格。故乡给了他必不可少的刚性,传统文化的生动、传奇又赋予了他瑰丽的艺术思维。

  至于莫言回报给高密的,他作品所展现的高密风土人情、雄长勇武的生命力,就是他对故乡最热烈的讴歌与赞美。他笔下所描绘的纯朴、豪侠、精神美德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元气、活力,这对于重塑我们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是很有益的。

  要是没有莫言,中国人可能都不知道有个高密。而现在,特别是在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山东高密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热点和文化坐标。

  我们要向前看,别再对历史、过往有更多的纠结

  《三湘都市报》:诺贝尔文学奖会不会颁给中国作家,这是每年10月很多人心中的一种疑问。其实,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心更多的是出于社会性和民族心态上,而不是文学上的,您怎么看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李掖平: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很正常,也很合理,因为翻译等种种原因,我们都为中国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表示遗憾,人们有这样、那样的猜测也很正常,而莫言获奖,我认为这体现了评委在褒扬“坚守立场、具有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下的写作的一种公平和公正。

  《三湘都市报》: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项?

  李掖平:首先,莫言得奖,我很兴奋,但也拥有一颗平常心,我相信我们以前没有得奖确实存在一定的理由。但我们要向前看,别再对历史、过往有更多的纠结,我们要看到现实,也可以期待中国更多的作家得奖。

  莫言的得奖会促进非通俗的雅文学、纯文学的回归

  《三湘都市报》:很多人都没有了阅读习惯,在人们阅读兴趣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这次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但莫言带给人们的阅读感受一直存在争议。

  李掖平:莫言是艺术先锋气质展现得最鲜明、最坚决的作家之一。他作品的求变、艺术感觉的突然爆裂,会让很多读者接受不了,这是正常的。许多读者往往更关心人物命运的起伏、情节的跌宕,而不太注重文本内部所展现的忧思情怀、精神品质。莫言得奖可以间接逐步引导读者去读更为纯粹、纯正的文学作品,这会促进非通俗的雅文学、纯文学的回归。

  《三湘都市报》:请您给湖南的读者推荐一部您个人最喜爱的莫言的作品吧。

  李掖平:我喜欢的莫言的作品太多了,包括《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我特别想说《蛙》,在我看来,《蛙》对于多文本的整合的探索非常成功,这成为了一个航标,一个标志。

  ■记者 王铭俊

  众说

  莫言获诺奖的意义

  中国作家获此殊荣,意义非同寻常。莫言不仅让当今世界认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也让中国文学在当代国民心中得以回归。感谢莫言。

  水运宪: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莫言是无法复制和超越的

  诺贝尔奖对于中国作家不重要,但莫言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很重要。莫言的长篇创作,我认为已经超越我读过的几位亚裔诺贝尔获奖作家的作品。

  我特别喜欢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莫言的非凡想象力与对于人性的深层的开掘,独特的语言天赋与同时代的作家拉开了距离。

  他不属于传统叙事也不属于庙堂程式化叙事。他是独特的,是民间的,是魔幻的;也是现实的乡土的。但莫言小说的世界又无法用乡土、魔幻、民间来概括。

  解读莫言,最好是读他的小说,走入他宏大奇幻的世界。

  叶梦: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莫言获诺奖

  治疗中国作家诺奖焦虑症

  中国作家确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有些作家为了获奖,揣摸诺贝尔奖评委会评委的心理取向,参照前苏联获奖作家的获奖道路,然后天灵盖朝前,目的性很强地朝那儿冲锋,让我感到失望,也让我看不起。

  一般来说,莫言获奖,中国的作家短时期内不会再获此奖,这是治疗诺贝尔焦虑症的最好药品。

  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大奖,所以莫言获奖,会对年轻的中国作家起到推动作用,让他们更有自信地写作,从容地走向世界文坛。

  郑彦英: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

  莫言是80年代中国文学的“爆破手”

  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最优秀的,对中国文学最有贡献,他的文学才华无需质疑。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爆炸,拉丁美洲是文学大爆炸,中国这个小爆炸中,莫言担当了一个爆破手的角色。

  麦家,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解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

  每年的十月前后,总有中国人在问: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不会颁给中国作家?即使不是十月,诺贝尔奖这个透着金光的大苹果也常常挂在中国作家的眼前。

  马悦然,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他曾在公开讲话中解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情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何产生

  有资格推荐文学奖候选人的人物和组织包括瑞典学院的院士,与瑞典学院相似的外国文学院的院士,各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各国大学文学系的教授们,和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团体没有资格推荐候选人,一个作家当然没有资格推荐他自己。推荐书应该在2月1日之前寄给瑞典学院。

  学院每年收到几百封推荐书,有的推荐书推荐同一个作家。2月初的候选人名单包括100多个作家。瑞典学院成立了一个包括五个院士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2月开始讨论名单上的作家。每次开会后,委员会报告给学院,让大家讨论。

  到每年的5月底,原来的候选人名单缩短了,最后的名单最多包括5个或者6个作家。文学奖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5月底或者6月初得写一个报告,评价这五六个候选人的文学作品。

  9月,学院开始开会的时候,评委每个星期四讨论到底应该选谁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最终,得到绝对多数票的作家当选,这起码需要12个院士参加最后的投票。

  ■本报综合整理

  教育尴尬:新“八股”国文体例须反思

  钱学森老人在去世前,曾喟然长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家?沉甸甸的疑问指引我们回头把目光投向孩子和教育。

  我们的中、高考,要学生思考的是《提篮春光送妈妈》和为什么“摔了一跤”。随着中国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作文教学似乎也形成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计划型作文教学体系。学生从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写说明议论,莫不陷入了一种新“八股”的体例中。写事的作文必须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状物作文必须是形状、颜色、结构、味道、品质、用途,学生的每次习作就好比是完成一道数学题。对这类习作的评价,基本上也是按照这几大要点评分。

  在中国,一个接受常规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看图说话起,就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作文学习之路,结果是学生“怕”作文,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几乎成所有小学生的通病。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贫乏,毫无文采。

  这就是当今作文教学面临的尴尬之处:学生作文缺乏个性思想,大多数学生按新“八股”体例写也挽回不了高考中作文丢掉的20分。基础教育的作文教学如此,又怎能要求照此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写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惊世之作呢? ■据武汉晨报

  声音

  中国应少些对诺贝尔奖的“伪关注”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段子。一个人告诉他的朋友,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朋友一听是中国人的名字,大喜。那个人紧接着告诉他,杨振宁是美国籍。朋友脸色即变,唏嘘不已。这个例子实实在在地反映出许多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真实心态——是为了内心自豪一把,而不是为那份科学成就骄傲。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关注”。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诺贝尔奖承载得更多的,是一份“变形”了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言之,对于这样沉重的一个奖项,更多的人关心的焦点是:是否有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到底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一个国家,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说明获奖者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国家的进步也有所帮助。但是,只有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有尊严,都能提高自身素质,对自己的工作、事业精益求精时,社会才能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实在比是否有本国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更加重要。■倪亚敏

责编:谢龙彪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