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白诚仁去世 吴碧霞怀念他煮的担担面/图

2011-12-19 08:22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刘颖]
字体:【

白诚仁先生(资料照片) 记者 张京明 摄

  “白老的突然离世,是我省音乐界的重大损失。”省歌舞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杨霞在谈及12月14日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白诚仁时,感到非常惋惜。12月18日,白诚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我省文艺界人士前往送别“湖南民歌之父”。

  据了解,13日白诚仁就感到不舒服,当时他还以为是胃病又犯了,不愿意麻烦家人。未料第二天病情加重,下午3时多送到医院后不久,就抢救无效去世了。

  白诚仁的突然离世,让亲朋好友悲痛不已,一直视白老如“父亲”的杨霞也悲从中来。杨霞与白诚仁的女儿白珊是同班同学,10多岁时有一段时间经常在白珊家吃饭,与白诚仁开始熟悉起来。“他永远活在音乐的世界里,平时和别人聊两三句后,就会聊到音乐上。”杨霞说,白老对湖南的民族和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其《小背篓》、《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很多作品都来自于民间采风,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称得上是“人民的音乐家”。

  白诚仁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让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柳岳波永远难忘。柳岳波说,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白诚仁一辈子记挂心头,“有一次采风,听见前面有一个妙龄少女唱山歌,他便一路跟随记录,一直走了几里路,把山歌写下来。”白诚仁生前多次提到想到湘西地区去,将自己从艺50多年来搜集的民族民间音乐教给当地艺人,把这些音乐“还”给当地,但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12月15日,我在音乐会排练现场惊闻白老师逝世的消息时,心口像被重击了一拳。”著名歌唱家吴碧霞特意从北京赶到长沙,与白诚仁告别。她告诉记者,她12岁参加湖南省首届重阳杯歌唱比赛时认识白诚仁,此后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她还是唱着《小背篓》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那时不懂其中的意义,现在觉得认识白老师,是莫大的荣幸,我的音乐人生离不开他的鼓励和引领。”每次放假回家,吴碧霞都会去看白老师,她至今还记得,七八年前一次在白老师家,白诚仁给她做的一碗四川担担面的味道,她说那是今生吃过最美的滋味。“我很崇拜敬仰白老师的艺术精神,他一生与音乐为伴,是一个快乐的人,希望他在那一边也过得好。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我会竭尽全力传承白老师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精神,让他的作品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尽管早就成为国内著名的作曲家,但白诚仁始终保持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记者在他家采访时发现,他平时呆的那间10多平方米的小卧室非常简朴,一张1米宽的小床就是他平时休息和创作的地方。“他的脑子里只有音乐,只要能陪他聊音乐,在哪都高兴。”白诚仁女儿白珊说,她给父亲购买了新房,完全按照父亲的喜好进行装修,但没想到父亲还没住进去就走了。

  下一页:他躺在自己的音乐旋律中,沉睡

  他躺在自己的音乐旋律中,沉睡

  告别白诚仁

  12月18日,上午10:30,“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遗体告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白诚仁的家属、生前好友、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百人出席了告别仪式,或发唁电表示哀悼。白诚仁逝世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省领导和老同志路建平、郭开朗、肖雅瑜、许云昭、魏文彬、谭仲池、文选德等敬送花圈。16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前往白诚仁家慰问家属。

  与别的追悼会不同,这里没有播放哀乐,而是由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队、合唱队现场不断演奏和演唱白诚仁生前的作品——《洞庭鱼米乡》、《苗岭连北京》、《小背篓》。 这些无比熟悉的旋律今天听来却透着无尽的悲伤,交响乐队的一些乐手和合唱队的歌手一直流着泪在演奏、演唱。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周用金在介绍白诚仁生平时,几度声音哽咽。白诚仁生前好友王安华放声痛哭,他说,当年风华正茂的白诚仁从四川来到湖南,放下简单的行李就徜徉在湖湘大地的音乐海洋里。现场,王安华给老友送去最后的祝福:“老白,你一路走好!”

  有“中西合璧的夜莺”之称的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专程从北京赶到了长沙:“12月15日,下午在排练现场,我收到了电话,心就像被雷劈了一样的痛,我从小就听爸爸唱《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12岁那年我就认识了白诚仁老师,我是唱着《小背篓》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更是唱着白诚仁老师创作的《山神》、《山鬼》站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我会继承白诚仁老师的音乐理想与创作精神继续走下去……”念着念着,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吴碧霞的声音最后几不可闻。

  宋祖英因部队任务而不能赶到现场,唁电中,她深情地道出了对白诚仁的怀念:“我在年轻的时候正是唱着他的《小背篓》走出湘西,走向北京和全国,一直到今天,这首歌始终是我心灵深处永远珍藏的旋律,我会一直唱下去。”

  ■记者 吴岱霞

  12月18日,长沙。这一天,我们送走了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先生,迎来了齐鲁大地的行走者、创作者张炜。

  一城冬阳,满心思绪,总觉白诚仁先生并未远去,还坐在那架用了很多年的旧钢琴前弹琴唱歌;而眼前的张炜,有着和白诚仁先生一样独特的气象与风骨。那是所有坚定、虔诚的文化理想坚守者们所共有的精神特质。

  晚年的先生,面对湖南民歌文化的快速流失,他的悲伤忧苦,如莲在心;他的所行所言,感人肺腑。他收集整理的16麻袋的民歌资料能否得到妥善整理?湖南民歌的研究与传承能否切实推进?老人走了,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考题。

  中年的张炜,苦行僧一般在文字的世界与坚实的大地上前行,并着力创办万松浦书院,成为弘扬传统书院文化精神的醒目堡垒。数字时代如何锤炼语言的艺术?物欲狂欢中如何坚守精神的底线?张炜来了,给这座娱乐之城带来了沉甸甸的思考。

  文化的强大魅力,总是深切而生动地渗透到个体生命之中而鲜明呈现;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总是寄托于优秀的个体生命和他们创作的经典作品而代代相传。然而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总是有着一种难得的纯粹、天真,他们的赤子之心,是艺术创作的可贵品质却并非一定是明哲处世的润滑剂。我们是不是总爱为声名显赫的弄潮儿锦上添花,却忽视埋没了寂寞而低调的真正英雄?我们有没有锐利的眼睛清醒的头脑,以真正理解、真情相待我们的文艺家,而不是高高在上,求全责备,甚至冷眼旁观?

  同一天、同一座城市,不约而同让人们念念在心的两个人。这一天,这座城市,正在研究部署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工作。这样的巧合,也在提醒人们,湖湘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更多像白诚仁与张炜一样的文化大家涌现,更需要一个培育文化大家的生态环境。

  ■肖欣

责编:刘颖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