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板凳妈妈"和她的138个"儿女"/图

2010-11-08 10:44 [来源:湘潭在线-湘潭日报] [作者:廖英] [编辑:刘乐]
字体:【

  “板凳妈妈”许月华在福利院给孩子喂糖果。37年来,福利院有138个孩子是靠她一口一口喂养长大的。

  妈妈,人世间最温暖、最亲切的称呼。妈妈的爱,崇高、博大、无私。

  在湘潭,有一位特殊的妈妈:她从小失去双亲,失去双腿,用板凳当腿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她用博大的爱滋润了138个孤残儿童的心,她37年如一日义务护理和扶养孤残儿童。她用她的无私、她的执著、她的崇高为“妈妈”这个称谓注入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光辉。

  她叫许月华,今年54岁,是湘潭市福利院的一名编外护育员。她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她用板凳当腿,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许月华有一段痛苦的人生经历。

  刚满一岁,她就失去了父亲。11岁时,死神又夺走了她的母亲。12岁那年,在铁路上捡煤渣时,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体,她从此没有了双腿。

  在医院,她昏迷了3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半截身子没有了,她撕心裂肺地哭喊:“我再也站不起来了吗,我再也不能走路了吗?”许月华不止一次想到了死。正当她绝望的时候,政府给她减免了所有医疗费用。出院后,并不宽裕的乡亲们关心她的衣食住行,自发轮流来照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许月华渐渐长大了。从懂事起,她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报答党和政府的恩,要回报乡亲们的情。

  1973年,17岁的许月华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许月华就不安了。

  “周阿姨,我想帮福利院照看小孩。”福利院院长周瑞英来看望她时,许月华这样恳求。周院长吃了一惊:“月华,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啊?你要能自己走路,我就给你安排。”

  “走路,走路”,许月华被这两个字搅得心乱如麻。她尝试过拄拐杖,但双腿全无,没有支撑点。想安假肢,因高位截肢,没有接合点。一天,福利院一位撑着凳子学走路的孤儿给了许月华启发:假如用两条凳子当腿,不就可以走路了吗?

  那天晚上,等院里的孩子都睡觉了,许月华拿着两条小板凳,爬到院子里,开始练习“走路”。她不敢到水泥地上去,那样声响太大,怕吵醒孩子们。她选了一片泥土地练习,可那里凹凸不平,加上板凳大小不一,刚一开步,就重重地摔了一跤。她爬上板凳,先把一条板凳往前移动,再全身用力,把身子挪到前移的板凳上。就这样,许月华“走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接着,她又抓住板凳往前一移,身子也跟着用力向前,却因无法控制身体重心,翻进了旁边的沟里。前额碰到了石头,鲜血流了一脸。许月华用手抹去血,艰难移动身躯,捡起掉落沟里的板凳。然后,手指用力抠进泥土中,一步一步,从沟底爬上路,重新开始练习。

  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

  一步,二步,三步……那一次,许月华“走”了十五步,摔了七跤。

  一个多星期后,她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钻心地痛。

  几个月过去了,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弱的胳膊变得有力量了,她“走”得越来越远,“步子”越“走”越快。有一天,她用板凳“走”到院长办公室:“周阿姨,你看,我能走路了,给我事做呀。”摸着她的手,周瑞英流泪了:“月华,我服了你了。”从此,本来是被供养对象的许月华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从开始用板凳“走路”,到现在她“走”坏了42对板凳,平均不到一年就“走”坏两条。

  她用无私的爱,温暖了138个孤残儿童

  “上班”的第一天,许月华就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把党和政府给我的爱、乡亲们给我的情,转送到福利院的孩子身上。”

  1974年的一个冬夜,一名先天唇腭裂的女婴被送到了福利院,院长给她取名“方胜利”。胜利患重感冒并引发肺炎,必须专人重点照顾。可是,院里的人手紧张,领导很发愁。

  “交给我吧。”许月华抱起了胜利,胜利成了她怀抱里的第一个孤儿。

  给胜利喂饭、喂水极其困难,稍不留心孩子就呛着了,许月华一调羹一调羹地小心喂奶喂药。胜利的病好了,后来唇腭裂也被治愈,长成健美的姑娘,现在做了母亲。“我能做妈妈,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全靠许妈妈。”只要提起许月华,方胜利的眼里就涌动着泪花。

  对孤儿社湘秋来说,许妈妈就是她的救命恩人。那年夏天,她因患肠道畸形转慢性肠炎、慢性痢疾住院。她不断地拉肚子,因为腹痛哭闹不止。福利院派了3个保育员去照顾,一天下来,都受不了那种苦,全哭着回来了。许妈妈主动要求一个人到医院去陪护她。许妈妈抱起小湘秋,第一句话就是:“别哭了,妈妈来了。”白天,她把湘秋抱在手里打吊针。晚上,她搂着湘秋在怀里过夜。湘秋频繁拉肚子,屎尿常常拉到了许妈妈身上。许妈妈总是先帮孩子洗净身子,换上洁净的衣服,再轻轻哼着曲子哄着湘秋睡下后才爬起来,清理掉自己身上的脏物。

  二十多天过去了,湘秋仍然高烧不退,腹泻不止,嘴唇还起了一层黑壳。许妈妈急了,她流泪恳求院长:“求求你们想想办法,一定要把孩子治好啊!”院长感动了,当即安排成立了一个抢救小组。

  经过107天的治疗,湘秋的病终于好了。出院时,一位医生开玩笑说:“小湘秋,你是许妈妈哭好的。”

  孤儿方进的病是许妈妈“嚼”好的。7岁那年,方进头上长了大脓包,流血流脓,还散发恶心的气味。许妈妈到处寻医问药。终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她采集了好几味草药,每天清晨,她把又苦又涩的草药嚼成糜状,敷在方进清洗后的伤口上。一个多月过去,方进的脓包奇迹般地消失了。从那以后,许妈妈常常用这种方法,为孩子们治病疗伤,因为常年用牙齿嚼中草药,她的牙齿坏了,经常发炎。

  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五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带他们在床上做游戏,给他们喂奶,爬来爬去,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了,许月华悄悄起来,拿出织针和毛线,为孩子们织毛衣。没钱买毛线,她就去附近的棉纱厂领纱手套绞边,那时绞10双手套可以赚1角7分钱,还能剩下一小截纱线。记不清多少个不眠之夜,记不清绞了多少双手套,许月华把攒下的一分一角存下来,买回毛线,为孤儿们编织毛衣毛裤。绞手套剩下的纱线,她一截截存着,一根根接上,为孩子织成衣裤、手套……这么多年来,她为孩子们织了800多件毛衣毛裤,能装满满一货车了。

  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不变的只有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尽着妈妈的责任,奉献着无私的母爱。

  她用37年的执著奉献,铸就了一座爱的丰碑

  1985年3月,许月华被湘潭市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成为“感动湘潭的人物”。1987年7月,许月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命运给了我残缺的身体,党和政府给了我健全的人生,我要用一辈子来感恩。”许月华在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

  这句承诺,在许月华心中,分量最重。

  刚进福利院那几年,许月华每月只有二三元的补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增加到17元。这些钱她舍不得自己花,都为孤儿们买了吃的、穿的、用的。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那次她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1987年11月,许月华和老实憨厚的赖子元结婚了。新婚那天,许月华对爱人只提了一个要求:“我会一辈子都不离开福利院的孩子,你也要一样。”

  儿子赖明智记得母亲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我是你的妈妈,也是福利院那些孤儿的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心头肉。”

  孤儿生病了,许月华都会从家里煮些鸡蛋、炖个鸡去给他们吃。她笑着说:“幸福搭帮共产党,鸡鸭菜饭大家享。”

  这些年,经常有好心人来看望许月华,送些慰问品和慰问金。实在推辞不了的,她就会转送给孤儿们,仅去年和今年,许月华就转赠了5000多元钱。

  孩子们最“粘”许妈妈。许月华护理的孩子,有的父母双亡,有的被父母遗弃,有的四肢不全,有的先天智残,但他们在福利院,从来不会缺少母爱。有人逗孩子们喊“妈妈”,那些孩子就是不喊,他们说:“你不是我妈妈,许妈妈才是我亲妈妈。”有几回许月华外出,孩子们急得到处哭喊着“要妈妈”,许月华一回到家,孩子们就一个个笑了。已经长大的孩子们,过了许多年还一直说:“许妈妈的怀抱最温暖。”

  37年来,她那板凳“走路”的声音,成了福利院孩子们永远温暖的记忆,成了他们幼小心灵里的天籁之音。

  谈起自己的“儿女”们,“板凳妈妈”一脸的骄傲。37年过去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家立业,有的留在了湘潭,有的去了远方,但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他们写的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板凳妈妈”的儿女还在增加,她的爱心故事没有句号。

责编:刘乐

来源:湘潭在线-湘潭日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