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实景。徐晖铭摄
橘洲客栈效果图。
四色橘洲
彭红丹
相信每一个长沙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橘子洲的记忆。
相信每一个长沙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橘子洲的梦想。
可能,是春天橘洲上的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的镜头定格;也许,是秋日橘园中一枚酸甜果实的长长回味;更有可能,收藏的是诗词碑前放声的咏叹,伫立洲头时万千的思绪……
如果说岳麓山是长沙牢牢扎根于湖湘文化中的基石,那橘子洲则是长沙人心忧天下不羁的魂灵!
那一年,一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少年,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他喜欢从河东下水,游到橘子洲上,读明史,诵诗文,或在洲头朴树下沉思,或与同学少年纵论天下,歇够了,再蹚水到住在河西岳麓山下的同学蔡和森家中蹭餐晚饭吃。是几何时,毛泽东发出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感叹?又是几何时,毛泽东生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我们可以从第一师范、橘子洲头、爱晚亭这三点一线中寻寻觅觅,从他少年至青年逐渐成熟的表情中去发现、思量。橘子洲头,任何一位凡夫俗子站在此处,望着江水奔腾而来,望着江山如此多娇,都不由会生出指点江山的志向,拥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但只有他,伟人毛泽东,将伟大的理想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橘子洲成就了一代伟人。
山、水、洲、城,天作之合,长沙欲打造“天下第一洲”,有这个资本,有这个底蕴!
今天,我们且用青、红、蓝、绿四种色彩来表达橘子洲。青色,是厚重,是历史,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留下的颗颗珍珠;红色,是扬名之因,是伟人文化,洲头那一尊天下第一像伫立百年;绿色,还天然模样,写秀美诗意,一树一木一草一花,无不引起无尽的遐思;而蓝色,则是闲情逸致、浪漫情怀,沙滩运动,水中嬉戏,谈情说爱,悠然自得……未来的橘子洲是每一个长沙人的胜地,每一个中国人向往的地方,甚至于地球村的人,都想上这儿游历,遭遇传奇……
正如现任长沙市市长张剑飞所说:“橘子洲是一幅画卷,且让我们精雕细琢,慢慢地打开!”
我们且屏住呼吸,等待,等待惊艳的那一刻……
导读:
第2-6页 湘江北去 四色橘洲
第7-9页 一个人 一座洲
第10-12页 江天暮雪最本真
湘江北去 四色橘洲
朱张渡东渡口效果图。
潇湘名人会所效果图。
橘洲公园入口效果图。
竹园效果图。
婚庆园效果图。
今年9月1日起,橘子洲景区工程建设接受市民有组织的参观
目前橘子洲景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4公里岸线整治已全部完成
橘子洲景区每半个月将竣工一批景点,今年底,核心景点建成并全部向游客开放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之中,洲因江水堆积泥沙而起,形成长岛,四面环水,形如长带,东西最宽处220米,面积91.64公顷,自古以风景秀丽而著称。以橘子洲为名始见于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历代多有题咏。特别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
橘子洲景区建设范围包括橘子洲、傅家洲,建设总面积约138.34公顷,现在建设以橘子洲为主。
蓝色之洲
西洋风景见证东方浪漫爱情
如果您将举办婚礼,不妨等到10月份。届时,一个充满文化品位与浪漫气息的婚礼场所可以见证您幸福人生的开始,地点就在橘子洲上不日将开园迎接伉俪的“婚庆园”。前日,记者从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获悉,洲上“美孚洋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建设正在进行,与江洲相关的经典爱情故事也正深度挖掘,进行最后的包装。
据记载,美国美孚洋行于1911年前在长沙设行,并建有“美孚洋油池”经营煤油,在湘江边修了专用码头。并于1924年在橘子洲建有私人住宅,为两层美式建筑。但该建筑融入了中式建筑手法,坐北朝南,红砖清水墙,做工精致,保存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建筑在长沙少之又少。虽然她已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但见证着一个时代。”有关专家如此认为,对美孚洋行私人住宅进行时尚元素的注入,配套建设一些具有湖湘文化特色建筑,中西合璧,突显浪漫的主题,市民和游客将获得一片崭新的浪漫之地。
据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婚庆园”内建有植物景观园、外景拍摄基地、室内与室外婚礼举办场所等,所有的细节都着力营造人与园、园与洲、洲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婚庆园”前还将树立一块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石碑,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将铭刻在碑后,唤起人们的记忆,重温一对才子佳人的山盟海誓。
【才子佳人爱情传奇】
“橘子洲承载着心忧天下的大爱,也曾记录了人间的真情。”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史料记载,宋代大才子秦观(字少游),词名满天下。当时长沙有一名艺妓,名唤王妙妙,极爱其词,每得新词必秀手抄录,反复吟唱。时值秦观正逢党锢之祸,贬谪岭南,路过长沙与王妙妙见面,相见恨晚。后秦观南去,王妙妙自他去后,谢绝客人,闭门守洁。一日梦中见秦观来,言语不详,醒来十分心惊,恐秦观有所不测,忙命仆人南去寻访。半月之后,仆人回报,秦学士不服水土,心忧成病,悄然辞世。王妙妙伤心欲绝,于是身着重孝,行数百里至岭南藤州拜见秦观灵柩,哭守数日,不肯寝食。随后又出资为秦观扶柩归葬于橘子洲,下土之时,抚棺痛哭以至昏绝,左右人抢救,良久不醒,竟随秦观亡灵而去了。数年后,秦观最终迁葬于江苏无锡。
一首传唱千古的爱情缄言、一幕才子佳人的生死绝恋,给这一历史名迹赋予了一抹浓厚的浪漫色彩,将成为游人追捧的亮点。相信不久,“婚庆园”将会成为新婚夫妇拍摄婚纱照片、见证爱情的理想选址。相关人士介绍,所有工程预计于国庆前完成。
绿色之洲
五大“主题”演绎四季美景
记者前日从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获悉,随着橘洲景区的建设,橘子洲南端将形成以百亩橘园、竹园、梅园、桃园、桂园五个主题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园区,总面积约300亩,其中最有橘子洲地域代表性的柑橘类芸香科植物,不仅汇集在百亩橘园之中,还将贯穿全洲,使橘子洲更加名副其实。
橘子洲盛产柑橘,在橘子洲生态园区最南端,即是最具橘子洲特色的百亩橘园。据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洲上原有柑橘林约48亩、15个品种,相比洲上原有的橘林,百亩橘园面积更大、品种更多,土壤改良后更肥沃,市民在这里可以看到全球不同品种的橘树,即使是对不适应本土气候的热带柑橘品种,橘园也准备了专门的温室,可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饱览过柑橘大观,沿百亩橘园往北,将依次走入竹园、梅园、桃园、桂园。四个主题园区由南往北纵向排列于同一轴线,桂花、银杏、白玉兰、香樟、竹、梅、桃、梨等主题景观植物有机融合,将形成春有桃花烂漫、夏有翠竹迎风、秋有丹桂飘香,冬有红梅映雪的景观效果。为了确保四季景观的相对稳定和有度变化,在梅、桃两区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常绿风景林带,形成了四季稳定的骨架和背景;在以常绿为主的竹、桂两区配置了一定数量的色叶树木和开花树木,丰富了色彩和层次的变化。在主题园内,还设有池塘、古亭等建筑小品,人们在观形赏色、闻香看果之余,亦可停留小憩,尽享闲逸雅致。
【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天象景观——江天暮雪
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指橘子洲的冬雪夜景。当大雪纷飞时,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船舶落帆泊岸,每到傍晚,暮色衬映雪光,雅静至极。
★地貌景观——山水洲城,尽收眼底
橘子洲西望为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水域景观——水体开阔,水洲相拥
橘子洲位于湘江中央,湘江流经至此水流平缓,河床宽阔,浪花拍打洲岸,一派水乡景色。春来,波光潋滟,沙鸥点点;夏日,渔火摇曳,繁星闪烁;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
★生物景观——12株古树全部保留
橘子洲共有古树名木6种5科,总计12株,包括银杏5株、薄壳核桃1株、朴树1株、榔榆1株、黄连木2株、香樟树2株,从洲头至洲尾均有分布。在景区建设中,12株古树全部得以妥善保留。
青色之洲
朱张渡口重温“朱张会讲”
橘子洲上名人遗址丰富,朱张渡便是其中重要一处。记者了解到,朱张渡遗址景观有望于10月建成。届时,游客可再登古渡口,重温湖湘学子求学的盛况。
据记载,南宋年间,朱熹来到潭州(今长沙)造访张栻,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二人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从此,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于湘江的主要渡口。
此次建设中,朱张渡作为橘子洲一个纪念性景点来建设。位于橘子洲核心景区中部的朱张渡与湘江两岸的渡口景观相互呼应,跨江形成一条东西景观轴。在主体建筑的设置上,朱张渡在洲上由东往西分别设置东渡口、渡学楼和半亩亭,在洲内部又形成一条纵贯东西的景观轴。在设计上,东渡口为古朴雅致的亭廊,渡学楼为端庄典雅的楼阁,西渡口为小巧精致的古亭。东渡口亭廊下方为坡地阶梯,阶梯的设计既体现其作为渡口的历史角色,也为游人行走橘洲提供乐趣;西渡口眺望岳麓山和岳麓书院,则采用小体量、淡雅的古亭风格,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千年学府的广博。
【历史景观资源】
江神庙遗址——位于橘子洲大桥以北,建于六朝时,庙前还建有戏楼,常有名流来这里倚剑听戏。据有关专家考证,江神庙在太平天国攻打长沙时被毁过一次,第二次被毁可能是由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
拱极楼遗址——在江神庙后,高约20余米。《湘城访古录》云:“登楼可西瞻岳麓,俯瞰湘流。草树参差,帆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
近现代保护建筑——橘子洲上长沙海关公廨旧址、美孚洋行私人别墅、唐生智公馆、神职人员寓所、红房别墅、橘洲客栈、水上工人文化宫等7处11栋保护性建筑按照“修旧如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恢复利用。
红色之洲
32米高的“青年毛泽东”矗立洲头
“力求完美再现崇高之美,表达崇敬之意。”当记者前日来到位于橘子洲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建设工地时,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大的毛泽东雕塑,工程15米以下主体已经完工,15米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及2米以下石材正在安装施工。预计今年年底,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将有望与市民见面,再现一段峥嵘岁月,伟人胸怀天下的气魄将充盈山水洲城的每个角落。
进入洲头,湘江中分,远望波光粼粼,青山如黛。近处,拾级而上的问天台,一棵经历百年风雨依然茂盛的朴树矗立,修建一新的望江亭,处处都珍藏着红色的经典:从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千古江洲,他“携来百侣曾游”,并于1925年深秋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在如画江山中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他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超强音。
【艺术雕塑高度揭秘】
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形,旨在突出表现伟人青年时代风华正茂、胸怀天下的气概。雕塑由广州美术学院进行艺术创作。雕塑总高度为32米,其中基座至肩部的高度15米,长83米,宽41米。雕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表材料为来自福建的优质花岗岩石材。雕塑基座部分为毛泽东纪念展厅和陈列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
32岁,32米高,这些数字与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紧密相联,是巧合还是……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为了能让游客从城市不同方向都瞻仰到伟人的风采,我们曾经多次到湘江两岸和猴子石大桥、橘子洲大桥寻找视角,在雕塑选址地反复用巨大氢气球确定雕像的高度”。该负责人称,艺术雕塑高度选择32米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并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批的。橘子洲是一个狭长的洲,雕塑建得太高,那基座就得按比例向东西两侧延伸到湘江中。一旦建得太矮,雕塑掩映在树林中,整个橘子洲的红色景观就失去了“灵魂”。专家认为,经过全方位观察与科学测算,雕塑32米高是最合适的高度,这样,来长沙的游客和市民从四个方向都能瞻仰到伟人风采。
橘子洲景区建设大事记
1.2004年5月1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立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
2.2005年3月2日,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橘子洲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进行立项。
3.2005年3月2日,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橘子洲岸线整治及河道疏浚工程项目进行立项。
4.2005年11月29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湘江橘子洲综合利用岸线整治工程涉及河道管理有关事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5.2005年12月14日,湖南省水利厅对湘江橘子洲综合利用岸线整治工程涉及河道管理有关事宜作出批复。
6.2005年12月15日,长沙市水利局对湘江橘子洲综合利用岸线整治工程涉及河道管理有关事宜作出批复。
7.2005年12月16日,橘子洲岸线整治及河道疏浚工程开工。
8.2007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复函同意设立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9.2007年2月27日,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批复设立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10.2007年12月28日,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基座施工开工。
11.2008年7月22日,毛泽东青年雕塑艺术石材安装开工。
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供稿
一个人 一座洲
侯波 摄
1959年6月24日,毛主席乘专列从武汉到长沙。到湘江游泳,在橘子洲头休息时,毛主席对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你到过长沙没有?” 当时大家都不理解。主席又说,“三国时代,长沙就是从这个洲(橘子洲)取名的,岂不是没到过这里,就没到过长沙吗?”李强《深切怀念毛主席》
他之名
橘子洲“大”起来
一切只因有他的名字,湘江中横卧的橘子洲才大起来,亮起来,直到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洲”。
是的,橘子洲形成的历史很古老。
在橘子洲尾傅家洲东南隅,考古工作者很早就发现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父系氏族公社保存火种的火坑遗迹。
最初的火光,让橘子洲在历史的清波里映下最初红色的火苗。
后来橘子洲的名气开始大起来。
今天从岳麓峰顶,用一双穿透历史的眼光抚摩青青橘子洲。
洲尾虽是名头响亮的“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所在。
然而,考察所谓“潇湘八景”,似乎只是让景点更景点。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潇湘八景图诗序》中最末也承认,在长沙当闲散小官的他,购得李营邱所绘的潇湘八景图,拜石余闲,虽逐景撰述,而八景图,不过是让“主人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眺”矣。
今天的橘子洲中部,能留给今人的历史遗迹,为洋人会所、名人公馆。而名人公馆不过为金屋藏娇处,不过给今天爱好八卦新闻的闲散文人,添油加醋出什么香车美人的故事而已。
而橘子洲头,却曾有一个人在八十多年前,一个人独立寒秋,在冰冻的霜天中,不仅“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更勇敢地付诸行动,从脚下出发,像夸父一样勇敢地打着火把去追赶太阳。
又是橘子红了的季节,橘子洲作为“天下第一洲”的“物质”雏形新近初显。
而其实,橘子洲,自从有了他,在灵魂上,早就铸就“天下第一洲”的大洲风范。
而,今天的橘子洲,也始终承载着伟人赋予一个大洲的光荣大梦,在时代的波浪中,总破浪前行。
立在橘子洲头,人们眼中总被滔天白浪,撞击得热血沸腾。
置身洲外,又会觉得橘子洲就是盗取火种、追赶太阳的巨人留给长沙的一个巨大脚印。
是他的名字,使橘子洲在历史的重新审视中,大起来,亮起来。
是他的名字,使一座橘子洲的气“壮”起来。
他之照
橘子洲定格伟岸
目前,已公开发表的伟人毛泽东与橘子洲的合影共有两帧。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中南海警卫处长沈同在《毛泽东回湖南纪实》一书中说:“主席每年在外地视察时间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但不发表消息,不带记者,只是按保存资料的要求,带一个摄影师,拍下许多工作、生活照片,但发表的很少。”
橘洲小学生和毛主席在一起
这张相片早经公开发表。在我的记忆中,1988年前后,当时在橘洲公园内的西区党校进门显眼处即曾悬挂有放大的这张相片。当年的西区党校正是昔日的橘洲完小(或称牛头洲小学)。
这张相片摄于1959年6月24日下午。橘子洲学校的师生曾经把这个日子视为全校无限光荣的节日。
当天下午2时,毛泽东登上8201号轮船,在江心入水,当时正值汛期,江流湍急,陪泳者为省体育学院游泳队员。游到洲旁,从杂草丛生的小径中,身披蓝白条浴巾的毛主席登上橘子洲,并且念了长沙著名的联语:“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在一户农家门前的长凳前主席就坐。洲民蜂拥而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前敬茶。和长岛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握过手后,走到第一生产队办的食堂里,看过和问过后,夸奖食堂办得不错。走出食堂,毛主席询问社员们的生活,看到地里种的豆角和苋菜,他称赞种得好……当时,橘洲学校的师生正在上劳动课,两个学生去喝开水,看见毛泽东,马上大声欢呼,“毛主席,毛主席来啦。”橘洲小学的师生听到喜讯,都急忙向毛主席身边跑去,“人们簇拥敬爱的领袖,就像葵花向着太阳。大家凝望毛主席和蔼可亲的笑容,眼睛也不眨一下,生怕错过即使是一刹那的功夫”。毛主席微笑着问站在身边最近的一个女孩子:你们上什么课。她答说,上劳动课……
据长沙市公安局原水上分局派出所所长尹源泉的说法,一个中年妇女让毛主席去看她饲养的大猪,学生围在毛主席身边的越来越多,“当时的校长急中生智,与工作人员交涉,请毛主席到学校去看看,毛主席听后说‘好,好’,于是学生全体回到学校,整齐欢迎毛主席的到来,并合影。”
资料来源:《毛泽东回湖南纪实》,特此鸣谢。
毛爷爷猜不着他手上的东西
其实在橘洲小学合影前,毛主席曾与橘洲的居民合过影。
1956年5月30日下午1时,毛泽东在长沙,畅游湘江,算是为6月1日至3日三次横渡长江作准备活动。下午2时后,毛主席登上涨水的橘子洲。
据为毛主席摄影师的侯波撰文回忆,她作为摄影师,摄影前,都要跑在前面。只有跑在前面,才能回头为主席照正面相。
侯波说,毛泽东游泳是先坐船,船行到深水处时,再下水。
她说:“我不会游泳,只能捧着相机守候在岸边。毛泽东往下游泳,我也跟着走。”
这时发生了一件尴尬事,“岸边有个粪池子。南方就是这点讨厌,粪池子总是和地面水面平着。不仔细辨认不出。我只顾追踪毛主席,结果扑通一下掉进粪池子,幸好不深,爬出来跑到河里去洗,湿着洗要比干了再洗,容易洗干净。刚洗好,看到毛泽东要上岸,我立刻又赶在前面去抢镜头,当年我们的工作热情就是这么高。”
侯波说,毛泽东上了岸,披着一件浴衣,踩着稀泥走。满腿是泥,浴衣下摆也全拖了泥……毛泽东顺路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一名卫士借来把椅子请毛泽东坐下歇歇。娃娃们围着毛泽东看热闹,毛泽东逗一个小娃娃。小娃娃不知道拿了个什么东西,毛泽东问:“‘给爷爷看看好吧?’那孩子鬼机灵,双手捂得紧紧的,往上一举:‘你猜不着!’”
侯波回忆道:“多好的画面!咔嚓,我又按下了快门。你瞧。毛泽东腿上不是糊满泥了吗?浴衣下摆上也全是泥。他和娃娃的神态都是那么自然、朴实。若不是睡衣‘现代化’了一些,真可以说是‘农家乐’了。”
毛主席此次登洲,次年《新湖南报》刊有《毛主席湘江游泳散记》一文。文中记到洲上居民王玉林面对毛主席对他家庭人口状况的基本询问,激动得只能说出“托毛主席的福”一类的感激话。
他之诗
橘子洲永久铭记
任草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太有名了,以上出自毛主席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开篇。
但凡长沙人,因本土地域文化,无不受其影响。
李锐在《早年毛泽东》一书中说,“1917年,毛泽东主持学友会时,参加游泳部的同学达八十多人。他和朋友蔡和森等人,秋凉时节,仍敢在湘江中游泳。暑假更结伴在水陆洲尾游泳,游泳后就在沙滩上或坐或睡或赛跑,兴之所至,随意漫谈,他们的身体沐浴在流光晚照之中,他们的心却驰骋在人生的战场上。”
有人称“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为毛主席写橘子洲的最早诗篇。经查,此诗为罗章龙所作《初登云麓宫》一诗,诗前有小序说:“1915年岁杪,雪后与润之共泛湘江,经朱张渡游岳麓,遂登云麓宫。”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此诗句出自1955年10月《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全诗为: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此前,即1955年6月周世钊作有《从毛主席登岳麓山云麓宫》一诗: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据考证,毛泽东诗中的绿洲即橘子洲,同时,周世钊的诗作正作于1955年6月20日。当天上午10时30分,毛泽东横渡湘江,在橘子洲头前稍歇,然后坐船入赵洲港,并与周世钊登岳麓山。周世钊为此记有日记一篇《难忘的一天》并作此诗。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此诗句出自1961年《七律·答友人》一诗。全诗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友人当指周世钊、乐天宇、李达,诗中长岛,指橘子洲,为历来注家观点。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长沙水的说法有两种,一指白沙泉水,一指橘洲前的湘江水。
据载,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在猴子石下水,畅游到水陆洲后,登岸休息。此次畅游湘江是此后6月1日至3日,在武汉三次横渡武汉长江的预演,毛泽东横渡长江后写了《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开篇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1957年《新湖南报》上严东和鲁林撰写的《毛主席游泳散记》中载:(毛主席在猴子石游湘江前,先在船上午餐)“船上带去的半担自来水喝光了,炊事员就从江上提水烧给毛主席喝。喝着故乡的水,毛主席说:‘湘江的水真好!’”该文作者鲁林(即俞润泉)在《文史拾遗》总第三辑说,由此可知,长沙水指的就是湘江水,并且是橘子洲头前掬饮的湘江水。
江天暮雪最本真
橘子洲的景致
橘子洲的雪 谭建华 供图
朱张渡。
临河浣衣的妇女。
渡湘江坐划子。罗斯旦 供图
解放前长沙大西门渡口。游振鑫 供图
(未署名作者请与本报联系)
马致远《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
钓鱼人一蓑归去。
潇湘八景里,最有苍凉悠远之境的,是“江天暮雪”。据考证,橘子洲尾原来江心楼所处的位置,就是“江天暮雪”一景之所在。
五公里长的橘子洲,南头北尾。仿佛洲头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它以一个倔强的姿态,迎击着南来江水的浩荡,澎湃出慷慨激昂的音符。而属于洲尾的是悠冷清绝的辽阔江天,几千年如斯,一如这个城市悠长的记忆。
潇湘八景的得名,源自宋代宋迪的八幅湖南山水名胜画。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序》题“江天暮雪”云:“岁暮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篷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雪代表着高洁,是风骨气质的体现。在漫长的岁月里,“江天暮雪”的橘子洲是一个诗意清绝的精神家园,想想那时的长沙,没有如今的车马喧嚣,冬日黄昏,宁静的江面上纷纷暮雪,天地无声,是怎样的境界?难怪马致远要作曲吟唱:“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难怪朱熹来过,张栻来过,他们大批的追随者来过。从橘子洲到岳麓书院,这群哲人在“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橹声中,顿味宇宙的玄妙。为了方便朱张讲学,湖南安抚使刘珙在朱张来往的渡口建船斋,白衣胜雪的书生络绎而来,一幅温暖的画面。
橘子洲尾上曾建有水陆寺、拱极楼、江心楼。水陆寺曾有联云:“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善化县志》记载:洲上还曾有刊石,刻有《潇湘八景图》。这些古迹,现在都不在了。但是,这并无妨碍。“江天暮雪”本来就是一副天地自然的本真画面。因此,要寻找“江天暮雪”最本色的意境,也不必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虽然那里存有南宋王洪所作的水墨画绢本。只要有辽阔的江天,有清澈的江水,浩荡江风吹来,所在皆是景。
没有“江天暮雪”的橘子洲是不完整的。那里有这座城市悠长的记忆,宁静美好,有满世界的雪,在那里静静地飘落。
橘子洲的谚语
“三洲连,出状元”
橘子洲出现于何时?晋《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这当然是错误的。
据专家介绍,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所处基岩较两侧较为凸起,湘江主流至此分流对两岸冲刷,分流携带的泥沙通过回流淤落在江心突起之基岩上形成心滩;二是湘江至猴子石江面变宽,流速减低,泥沙在长沙段易于淤落;三是下游浏阳河、捞刀河以及洞庭湖水顶托,使泥沙易于淤落。天长地久便形成 了一些江心岛,而这个时间,至少有一万年。
唐宋时,橘子洲还是一串不相连接的沙土之洲。分为上、中、下三洲,上洲叫牛头洲,中洲为橘洲,即水陆洲,下洲称傅家洲。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有“三洲连,出状元”的谚语,谓“直洲、垣洲、白小洲,有人家百余,望之如带,实不相连”。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湖南大旱,湘江长沙段小河露底,三洲连了起来,这一年长沙出了第一个状元王世则。民谚由此而来。
“橘洲”之名,始见于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唐代,杜甫有“橘洲田上仍膏腴”的诗句,称“洲上肥沃,宜种柑橘”。宋《太平寰宇记》:“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
唐代诗僧齐己曾在《谢橘洲人寄橘》诗中写道,洲上千树南橘成熟之时,“浪围风撼一洲香”。
橘子洲四面环水,东西平均宽度145米,南北绵延10余里,“几乎与长沙旧城区等长”,而且号称为“世界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
清代学者罗文俊对此曾有这样的描述:“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在古代典籍中,“地肺”,特指漂浮在水上的岛。
橘子洲的租界
洋人集聚寻欢作乐
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长沙开埠。《长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规定:“沿河地段,即自永州码头起,下至西门鱼码头止,准各轮商指明租用。”也就是说,外商可以在西门沿河一带任意租地设行。
随着长沙被开辟为商埠。英、日、美、德、俄等国的官员、商人、传教士等,纷纷在橘洲建领事馆、洋行、别墅,盖起了一栋栋欧美式建筑。
橘洲上先后建有英、日领事馆、美国福音堂以及德国多福洋行、德孚洋行、开利洋行、德十古洋行、安利英洋行,英国的太古洋行、亚细亚洋行,美国花旗烟草公司、美孚洋行,还修建了“万国球坪”、日本海军俱乐部和各种别墅。短短十几年间,在这座有着“清寒水气,萧疏落木”、且“介于城市与山水之间的”沙洲上,修建了近20幢豪华别墅和公用建筑,所占土地达全洲总面积的40%。
长沙洋人聚居之所,主要在水陆洲中之牛头洲,因此这里号称租界。洋楼林立,警戒森严。洋人成为了这片沙洲的主人,每逢节假日,洋人集聚洲上,寻欢作乐。一时之间车马喧腾、行人接踵,其繁华的程度不亚于市井。
美国人爱德华·盖利克,1937-1939年在长沙雅礼中学任英文教师,后来在回忆录中描述橘子洲上洋人的生活云:“那群做生意的外国朋友是一个使人意气消沉的群体。他们局限于一个远离长沙的沙洲……在俱乐部打牌,和同伴喝酒。他们成为笨拙而自大的外国异类,同时又很有钱,彼此影响,很容易酗酒、好色。他们的佣人,一周的工钱是2美元,还得忍受主人用蹩脚的英语的辱骂,或在很多佣人面前的大声呵斥。这些生意人过着安逸奢侈的生活,乐而忘返。”(《长沙文史》第十六辑)
1949年长沙解放,洋人遂迁出了橘子洲。
橘子洲的渡口
汽车过河坐“板划子”
长沙市建委机关干部黄丽纯,是土生土长的橘子洲人。她介绍橘子洲昔日的渡口义渡亭俗称“百搭桥”的由来。说过去因为涨水要在渡口搭引桥,搭桥赶不上涨水,搭了涨,涨了搭,“百搭桥”之名由此而来。义渡亭是洲上商贾云集的地方,从早到晚都很热闹。不过黄丽纯记事的时候,义渡亭已不是渡口了。但轮渡码头和汽车渡口的运营情景她是亲见的。
轮渡码头在水陆洲中部。一道东西方向的高地“台子”雄踞洲中央,把水陆洲自然截成南高北低两段。“台子”两端修砌麻石阶梯至江边,然后在跳架上铺设跳板至趸船,就是水陆洲轮渡码头。轮渡公司成立后到建湘江大桥之前,往返于湘江两岸的人们均由这里过河。
水陆洲把湘江流经长沙的这一段称为“大河”和“小河”。站在水陆洲上眺望,大河对面是长沙城区,小河对面是溁湾镇、岳麓山。大河宽、水深,小河窄,水浅。平时大河、小河里各有两条轮船对开。船上傍船舷一溜有座位,更多的空间留给自行车、货担子和乘客混合使用。一般是乘客上满就开船,有时这边的乘客不太多,看对岸的船启动了,这边船也会过去。遇上节假日、星期天或有单位、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大队人马过河,得增开加班船。枯水季节,小河里不能行船,会架起便桥从洲上直达溁湾镇码头。
义渡亭的小河边上是汽车渡口。五六十年代,从河西过来的汽车要用“板划子”运到洲上,然后沿着洲上的汽车马路由南至北开到大河边上的渡口,再用“板划子”运到对岸的中山西路口江边登岸,由河东到河西的汽车亦然。
所谓“板划子”,是钢木结构的平板驳船。一艘板划子可以载大大小小八九台车。大河、小河各只有一艘“板划子”。那时汽车少,汽车渡虽有排队的时候,但并不常见。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义渡亭小河边汽车渡口开始建桥,洲上人称之为便桥。汽车过小河有了桥,过大河还得用板划子。这段历史直到湘江大桥通车才结束。
橘子洲的居民
最出名的副业是“砍莲子”
橘洲上的原居民、市建委机关干部黄丽纯介绍,橘子洲原来的民房不是现在看到的方方正正、门窗都有标准尺寸的砖混结构房子,而是跟凤凰吊脚楼的格局差不多,只是缺少临江一面立在水中的木桩。那时,民居墙壁大多是“板壁”,用木板镶拼的,或是“织壁”,用篾条织成板,再用泥巴和石灰糊在篾板上做成的,屋顶多是稻草盖的。
那时洲上有很多菜地,大大小小,多半是居民用来自给自足的。牛头洲地段,有成片的菜地,满目田园风光,那里种的蔬菜多用来供应城市居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水陆洲要建为橘洲公园,从那时起,洲上居民户只能迁出,不许迁进。
那时洲上最大最气派的建筑是水上工人文化宫。看电影、看戏、开大会都在文化宫举行。晚上会定期放映电影,湘剧、花鼓戏、皮影戏也有到文化宫来演出的,场场爆满,十分热闹。
洲上的居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会弄一些副业。洲上最出名的副业是“砍莲子”,就是把成熟的湘莲破除外壳以获取莲肉,论斤两记取加工费。新手上阵,小小的莲子捏都捏不住,更别说在墩子上用刀砍了。水陆洲上从五六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且不论男女,都会“砍莲子”。有人一天可以砍出几斤,甚至可以砍出十来斤或者更多。没有亲见,难以相信手工操作可以达到如此水平。所以有人说:水陆洲上不会砍莲子的,一定是“野人”(外来人)。
还有一种副业是“剐柳条”。入冬把成捆成捆的柳树枝埋进大片河滩;来年开春,人们把浸沤过的柳枝一一扒出来,人们一捆捆拖回家。用两根比拇指粗的钢筋紧靠着钉进地里固定好,就制成了一副工具。然后戴上防护手套,一手握住钢筋顶端,一手扯住柳条从紧夹的钢筋中间勒过,柳条皮剥落开来,一根根黢黑的、潮乎乎的柳条就成了白生生的、有韧性的编织材料,用它制成箱、筐包装出口货物。 六十年代初期过“苦日子”,居民们为谋生计,在轮渡码头摆摊设点,烤红薯、烧烤饼、炒蚕豆、炸糖油巴巴卖的,沿着马路边一溜摆开。盛夏,卖凉茶、卖冰棍的给过往行人提供了不少方便。
责编:文杰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