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余封家书,一段历史的深情回眸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月桂]

周月桂

凭借50多封家书,作家丁晓平复活了一个饱满的志愿军女战士形象,唤醒了一段光荣岁月的炽热记忆。

近期,《人民文学》刊发了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军旅作家丁晓平的报告文学新作《寻找蒋宗英》。该作品以常德籍志愿军烈士蒋宗英留下的54封家书为砖石,构建起一座丰富的精神大厦。每一封家书,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作家凭借灵动的想象,渲染人物的音容笑貌,用细腻的体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再以精准入微的还原,带读者重回那个热血年代。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蒋宗英的形象,从历史的长河里慢慢清晰,鲜活而饱满地走到了读者面前。

作品塑造了一个生动美好的女性形象。

蒋宗英是战场上那朵独特的玫瑰,她不像男性战士般以勇猛的姿态冲锋陷阵,却以内心深处的柔软,编织出无畏的铠甲,那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悲悯,是在硝烟弥漫中仍能感知世间美好的细腻情怀。她是军营里浪漫的文艺少女,练音学歌、读报、拉手风琴,与战友们加班加点排练文艺节目,甚至女扮男装出演男主角,演绎着别样的青春。“风住了,雪散了,从东方升起一轮和煦的太阳,阳光照射着整个广大的平原,一切植物由枯萎而渐渐苏醒过来,雪再也看不见它的足迹了——这是可爱的春天”,那封写于1951年4月给父母的家书,文字间流淌着浓郁的文艺气息,一派美好宁静。

作品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丁晓平的讲述中,爱学习、求上进的蒋宗英拥有了完整的个人成长线,从一个初离家门的天真女孩,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志愿军战士。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蒋宗英被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宠爱着长大。18岁,在家的温馨与国的担当中,蒋宗英选择了后者。从参军离家第一天起,小女孩就开始想家,在家书里,她会报告军营生活里的趣事,也会诉说徒步行军的艰辛,但无论怎样的柔情牵挂,都不曾动摇走向战场的坚定信念。她在战场上选择了战友作为自己的伴侣,将防空洞当作新房,称其为美满的“战地之家”,让隆隆的炮声成为婚礼的礼炮。她的成长历程,映射出那个特殊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以及一代人在战争考验下的快速成长与思想升华。

作品中流淌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甚至头颅,我也宁愿。”在朝鲜战场上,蒋宗英写给大哥蒋宗策的这封书信,让丁晓平想到了蒋宗英的伯父——民主革命先驱蒋翊武给父母的诀别信:“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那是一脉相承的英雄气概,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与担当,更彰显了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的伟大信念与家国情怀。这深沉的情怀,是作品的灵魂,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故事本身的深刻内涵与价值。

作者的军旅背景让他对这一题材的挖掘更加深入。当读者阅读《寻找蒋宗英》,仿佛能看到蒋宗英在寒冷的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写家书的身影,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与她拉手风琴的旋律交织……

在蒋宗英的故事里,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成长的磨砺与蜕变、家国情怀的深沉与伟大,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段历史的深情回眸,是一曲献给所有志愿军战士的浩歌。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