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新创业故事汇|“湘西黑木耳”畅销长三角

[来源:华声在线]

“80后”向义平回乡创业种植食用菌,培育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湘西黑木耳”畅销长三角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创业简介】

“80后”向义平2021年从浙江回到家乡泸溪创业。他曾在一家外贸公司当模具学徒。后来,自己创办浙江誉丰洁具有限公司,产品质量过硬,迅速打开市场。2021年,他带资金、技术回乡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向义平经营的湖南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带动近800人就业。

【奋斗故事】

开启田园“创客”生活

12月11日,走进海拔800多米的泸溪县小章乡大水坪村黑木耳种植核心示范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正享受久违的太阳,黑木耳如黑玫瑰般竞相绽放,10多名员工正忙着采摘黑木耳装车。

“一亩稻田大概放近1万根菌棒,每棒采摘的木耳晒干,大约2两,大概可售卖10元。”湖南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义平告诉记者,2023年基地种植60万棒黑木耳,鲜木耳晒干后有6万公斤,产值450万元。

今年秋季,基地扩大种植面积,75万棒木耳菌棒,预计干木耳产量7.5万公斤。目前基地采收的4000多公斤干耳全部送到客户手中。

“客商大多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采购商反映我们公司生产黑木耳质量好。”向义平告诉记者,公司已成功注册自己的食用菌品牌——“湘西黑木耳”。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泸溪县小章乡,95%以上是农业人口。向义平在浙江发现,身边朋友从事农业有声有色。他想到家乡每年秋冬有大量的闲置土地,用来种植黑木耳大有潜力。

2021年10月,他决定回乡创业。

产业落地前,向义平从浙江请来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大水坪村海拔近1000米,昼夜温差大,凉爽干燥,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适合栽培黑木耳。

他组建团队,在村里流转秋收后的土地,利用村里闲散的劳动力进行黑木耳种植,开启自己的田园“创客”生活。

2021年秋季,向义平成立湖南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大水坪村黄泥冲建基地、办试点,因地制宜引种黑木耳。

“浙江聘请的技术员就住在我家里,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剪木耳,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向义平说。

在向义平的带动下,村里一排排标准化钢制养菌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22年,大水坪村种植黑木耳50多万棒,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60多万元。

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条

今年初,湖南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菌棒自动生产线。基地从3月就开始砸木碎粉,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装斗、套袋、转运、接种、摊棒,赶制黑木耳菌棒。9月,稻谷收割后菌棒全部下田,到明年4月份采摘木耳结束,用工量大。

“早上7点钟就过来,做8个小时,一天100多块钱,收入还不错。”村民覃水玉说。

黑木耳种植,带动了周边近8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村民覃水玉、张自花,从公司种植黑木耳开始就一直在基地务工,每年务工8个月,收入3万多元。今年,基地每天用工100多人,务工工资达到100多万元。

“利用最近几天晴好的天气,采摘完要及时晾晒。”向义平交待工友,采摘结束,要将菌棒翻过面,对着阳光照射,让菌丝正常发育。

黑木耳与水稻错时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效益。公司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企农利益共享,黑木耳产业化链条上各主体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

经过3年建设,一个集木耳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包装销售、技术培训、废弃菌棒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小章乡黑木耳种植从无到有,还辐射到全县10多个乡镇、村,助农增收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逐步形成集种植、包装、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向义平表示,公司拟面向农村劳动力推出两种就业创业途径:愿意种植黑木耳,由公司提供菌棒、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愿意学手艺,可以跟师傅学艺当技术工人。

【创业感言】

向义平:乡村振兴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只要找准赛道,就大有可为。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