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乘东风再奋楫——常德市武陵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笔

[来源:华声在线]

武陵区鸟瞰图。

坐落在武陵区互联网文创园的双英大厦。

武陵区文化馆演员演绎常德丝弦。

武陵区东江“村排”比赛现场。

武陵区第三小学。

武陵区三小全体学生举行升旗仪式。

本版图片均由武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武陵区白马湖公园。

柏 润 刘 蓉 郭海龙

持续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报送走流程事项54个、帮助273家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累计放款11亿元、发放个人消费贷款7亿元,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速度;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好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15项37件,完成9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受理加装电梯87台,传递着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加大常德丝弦、常德米粉、麻质画等非遗文化传承支持力度,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互促互荣,文化传承、文体繁荣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呈现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度。

欲破巨浪乘长风,跃出洞庭唱欢歌。近年来,武陵区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点发力活市场、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城市更新加速提质等方面下功夫、用力气,不断聚人气、提品质、促融合、惠民生,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常德建设贡献力量。

营商“软环境”构建发展“硬磁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武陵区如何以优质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大盘之“稳”、谋求发展质效之“进”?

该区各级各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精准问需解困,持续在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资源对接等方面发力,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实打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直以来,武陵区把优化营商环境视为“生命线工程”,坚持以服务“软实力”构建发展“硬磁场”,营造出亲商重商,护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该区以“三送三解三优”为纽带,做活“两重”“两新”工作文章,成立2个对企服务专班和“爱在武陵·金融服务团”,明确35名区级领导、373名区管干部包联企业453家,广泛开展联企走访行动,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力争为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一次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办事、一次优质到位的服务、一次及时有力的帮助,对经营主体来说,真切感受胜得过千言万语——

在武陵区,开办一家企业有多便捷?有过两次企业开办经历的湖南安详吉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群深有感触。“现在不需要排队,不用到现场,我直接在电脑上操作,把资料扫描到电脑,然后等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查看领证。”

在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湖南和为通信有限公司提出的加大企业降本增效支持的建议,很快得到园区的响应,推动整个园区企业基础运营成本下降35%。“我们企业办公面积1600多平方米,自今年园区实行租金、水电费、空调费下调后,有效提振我们本土企业在武陵区发展壮大的信心。”该公司董事长朱传平高兴地说。

“宣讲来得及时,听了工作人员带来的惠企政策宣讲,我们对申报要求、申报材料、流程了解更深入,这次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常德市华星电器有限公司销售部长裴乐说。据悉,武陵区第一时间汇总国家、省、市101条“两重”“两新”政策及金融信贷、财税减免、政策奖补、要素保障、优化环境五大方面222条具体政策,编印成《惠企政策》《“两重”“两新”政策手册》,及时送达企业宣贯落实。

当前,武陵区各类市场“焕新”优惠力度空前,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该区积极开展“惠购湘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截至12月9日,受理汽车置换更新申请3145笔,购车金额约8亿元。家电以旧换新交易笔数50492笔,交易金额2.02亿元,优惠金额3775万元。

如今,软环境和硬实力“双翼齐飞”,武陵大地正成为要素集聚磁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

民生“软服务”激活发展“硬引擎”

民生是最大的实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武陵区委、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更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建于2003年的龙昌花园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差、机动车辆乱停放、空中管线凌乱。今年,武陵区对该小区系统改造,小区地面重新铺设沥青,居民楼栋外墙更换新的排水管,并重新划停车位和标识标线,从曾经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净、畅、美”。

在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武陵区不断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加装电梯就成为这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年龄大了,上下楼非常困难,装了电梯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北二院家属小区居民易荣刚说。

截至目前,今年武陵区启动的9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投资完成约5000万元,改造完成后将惠及9197户居民。

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近年来,武陵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切实举措、实际行动做好民生实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武陵区将服务好“一老一小”作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努力绘就“朝夕美好”幸福画卷——

每天早上8:30,市民彭女士准时把2岁大的孩子送到长庚街道早橙教育成长中心,而就在5个月前,她还在为平衡工作和照顾孩子一筹莫展,“政府推出的普惠托育服务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彭女士说。

今年以来,武陵区大力实施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民生实事工程,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投入120万元助推普惠托育惠及民生,新增普惠托位400个。截至目前,全区已备案托育机构24家,可提供托位2350个,其中普惠性托位1962个,千人托位数4.0个。为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和老有所乐,今年武陵区投入400多万,精心打造常德市第一家“长者大食堂”,开辟老年人助餐服务新模式。目前,该区长者食堂与助餐点已遍地开花,多达20余处,日均惠及老年人超4000人次。同时,武陵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共有养老机构9家,14个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及128个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100%。

可感可知的民生实事还不止于此。加快推进育英小学改扩建,完成相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推动蓉国新赋公办性幼儿园如期开园;城镇新增就业810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733人,110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收治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不断拉长的清单、不断增长的数据,记录着武陵区委、区政府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

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绘成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文化“软实力”撑起发展“硬筋骨”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湖南,亲临常德,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并提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道融合命题,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武陵区把文旅融入经济发展大框架之中,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通过挖掘好武陵故事,为武陵文化事业赋形;运用好科技手段,为武陵文化发展赋能;推介好武陵文化,为武陵产业发展赋魂。

“大西门那个小西门,湘西那个门户门中门……”走进北正街小学,常德丝弦与儿童、童谣等结合,传唱开来。北正街小学音乐教师曾敏介绍,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丝弦音乐课,“以后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只要哼起丝弦,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

在常德河街,古朴典雅的鸳鸯走马楼,常德丝弦、澧水船工号子、常德高腔等非遗表演精彩纷呈,丝弦悠扬、号子高亢,情景式、沉浸式的多元文化体验,让国潮“非遗”融入市民、游客日常生活。

一直以来,武陵区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活态传承常德丝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青年传承人,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丝弦作品,面向学校开办少儿丝弦弹唱班,面向社会开办公益传唱班;保护并广泛推介麻质画、善德香、焗瓷等地方特色非遗技艺,相关文创产品不断上新。

此外,武陵区把文化富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城乡文化优势互补、资源互换。如丹洲乡结合空心房治理,采用“政府+合作社+宅屋所有人”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文艺爱好者成为“新村民”,参与艺术乡建,把书法、陶瓷、木雕、扎染等传统文化植入乡村,把民谣音乐、咖啡等现代文化带进乡村。

如今,丹洲乡已经改造30多个文艺小院,引入投资项目13个,投资额近3100万元,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该乡丹砂村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较2021年增长9.3倍,义渡村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较2021年增长2.7倍。

在武陵区,文体不分家,更是两开花。近年来,武陵区以“球”作支点,以“村排联赛”为杠杆,撬动文明实践与排球运动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体育助力、全民参与”的“村排+文明实践”新模式、新路径,形成了文明培育与全民健身双赢局面。

2024年“东江村排”排球联赛,历时近两个月,约有5万人次到现场观看了比赛,不仅带动了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拉动了体育休闲消费,更持续擦亮了“排球运动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两张靓丽名片。自2023年以来,“东江村排”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成为当地一项集体育赛事、旅游推介、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创建为一体的品牌赛事。

纵横当有凌云笔,策马扬鞭自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陵区将积蓄“拼”的力量、“胜”的势能,增强“争”的意识、“抢”的劲头,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在高质量发展中扛牢主城担当,奋力写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武陵答卷”。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