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强村美民富的铿锵足音——湖南省实施“五千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纪实

[来源:华声在线]

10月17日,新田县石羊镇地头村,金灿灿的稻田与远山、溪流、乡道、村落交相辉映,风景如画。黄春涛 钟伟锋 摄

益阳市赫山区智慧农业育秧工厂,技术人员在观察秧苗的长势情况。郭立亮 摄

11月4日,东安县芦洪市镇西江桥村优质稻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收割机在收割晚稻。蔡小平 刘颜婷 摄

8月8日,宁远县湾井镇十里画廊,该县依托湾井镇自然生态风貌和得天独厚的空域条件,积极引进热气球项目,助力“农旅融合”。 蔡小平 李文 摄

徐 刚 何晓霞 郭 媛 段 晶 胡盼盼

秋收冬藏。仲冬时节,三湘大地上孕育着新的力量。

汝城县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区十村一社区联动发展,实现“一村富”到“共同富”;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粮食生产纳入万亩综合示范片,同时引产业、抓治理,成了全省“和美湘村”的典范;凤凰县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近年来,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千万工程”蕴含的宝贵经验,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以实施“五千工程”为统揽,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兼)王建球介绍,“五千工程”是指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千万农户增收共富工程、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每个工程都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五千工程”推动下,湖南奋力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新篇章,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既建好田又用好技 粮袋子越抓越鼓

湖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能连续4年站稳600亿斤台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湖南严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达到每亩3000元。

截至2023年,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0万亩,今年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335万亩,通过“良田+良种+良法”配套,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产增效超200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隆平高科打造了全球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低镉杂交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湖南成功培育耐高温、超高产、高抗性超级稻新品种“吨两优818”“万丰优818”,大面积种植亩产均超900公斤;对标世界一流种业实验室,湖南重点打造岳麓山实验室。

目前,湖南杂交水稻、辣椒、畜禽供种量分别占全国1/3、1/4、1/10以上。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良种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让种粮农民得实惠,湖南通过稻稻油、稻蔬、稻烟等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通过社会化服务让千家万户分享现代农业成果。

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新农人”陈帅宇牵头成立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00多人,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超过5万亩。

目前,我省已培育8.1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了全省六成以上粮食生产,有力解答了“谁来种地”问题。

既扬特色又练内功 产业链越拉越长

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湖南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全产业链发展粮食、畜禽、蔬菜、油料、茶叶、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种业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一方土特产,致富一方老百姓。安化县有茶园36万亩,从业人员40余万人,茶业综合产值达238亿元;湘潭湘莲年加工10万吨以上,占全国莲子加工总量的70%。

集聚发展,放大特色产业优势。湖南已累计创建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自动化蔬菜加工厂、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一人管万顷”……新田县东升农场总经理刘文介绍,依托气候土壤优势,用科技手段实现标准化生产,去年公司蔬菜出口货值达到14亿元。

2023年我省蔬菜出口达123.9亿元,同比增长42.4%,居全国第二。永州市蔬菜出口货值连续3年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今年1-10月出口117.03万吨,同比增长21.5%。

科技赋能,让越来越多乡村产业“脱胎换骨”,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市场竞争力均大幅提高。

强链补链延链,是湖南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的重要路径。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培育相关企业41家,年综合产值达15亿元,带动5万余人家门口就业。长沙县推进茶旅深入融合,今年上半年超30万人次来金井镇湘丰村茶园研学、旅游。

延链强链,一产接“二”连“三”,不断拓展产业价值空间。2023年,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51万亿元(不含种业),同比增长6.34%。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385个重点项目投资194.43亿元。

既提颜值又增价值 绿富美越建越多

湖南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大力推进“和美湘村”建设,越来越多乡村奔向“绿富美”。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打造成了集传统村落、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景区。花垣县十八洞村全村90%以上建筑为传统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约占10%。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益平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能搞大拆大建,要把乡村有特色的古建筑保护下来,让每个地方彰显乡土特色。

特色民居与田园风光同频,民俗乡愁与现代文明交融,一个个村庄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美丽蝶变。

我省各地地形地貌、发展水平、风土人情有较大差距,全省分湘北、湘西、湘南、湘中四个片区,分类做好精细化引导,让各地学有榜样、比有标杆。

目前,全省累计建成1.02万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连续五年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做好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章’,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汝城县沙洲村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介绍,2023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4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增加了1.38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至106万元。

沙洲村也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环沙洲区域将“十村一社区”串珠成链,其中7个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湖南各地发展路子虽不尽相同,但都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做好结合转化文章,带来了价值新提升。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金扁担越挑越稳

行走湖南乡村,听到村民常说一个词——“享福”。

“一年有五六万元收入,节假日一天能接待二三十桌客人。”宁远县湾井镇东江村环境变好了,村民欧阳合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

北湖区启动“唤醒老屋”行动。在丽江投资民宿多年的陈碧波,在北湖区开发民宿,带动周边30多个村民就业。

农民“有活干”,口袋更鼓了。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9元、同比增长6%,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城镇居民。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一场场由农民唱主角、带着泥土芳香的乡村文化活动在各地竞相涌现。

在怀化辰溪县,全县80%以上的村都组建了篮球队,孝坪镇连续承办两届湖南省“村BA”;在湘西保靖县,“村厨”赛道活力四射,吸引上万人围观……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农民“有戏看”,生活更丰富。各种“村级”品牌活动赛事IP,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干群同坐一条凳,哪有事情干不成!”这是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茶园村干部群众的共同感受。这些年,通过屋场会协调解决了多起纠纷,办好了修路、拆旧建新等多件大事。

近年来,湖南以实施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了屋场会、“积分制”、“湾村明白人”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乡村治理模式。

农民“有事议”,村庄更和谐。目前,全省已有15个乡镇、148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30个乡镇、150个村被认定为省级示范镇、村。

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文化昌盛。湖南“五千工程”正深刻撬动着广袤乡村,成为推动三湘大地向好图强的强劲引擎。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