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82)丨一碗盛乾坤,一箸举春秋!武冈米粉足风流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蓉]

武冈市位于湘西南,自汉高祖“令天下县邑城”开始,武冈先后封侯立郡、设府置州,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

说起武冈,就不得不说武冈的特色美食——武冈米粉。武冈粉店上百家,南门口百年老店的米粉算是武冈的金字招牌。南门口米粉店位于武冈市都梁路101号,店大门两侧墙壁上悬挂着一副由武冈市楹联家杨运焰所撰写的楹联:

一味出都梁,巧凭青石揉白玉;

百年传特色,早有口碑胜黄金。

9月中旬,记者和武冈市政协原副主席、武冈师范原副校长邱源海相约于南门口米粉店,尝一碗红油鲜辣的武冈米粉,品读这副极具韵味的对联,看这一传承百年的米粉有何乾坤。

都梁古技,青石揉白玉

这是一副行业联,既反映了南门口米粉店悠久的历史,又突出了武冈南门口米粉的风味特色。

上下联内容紧密,上联写粉,粉如白玉;下联写店,店胜黄金。此联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对仗工整,平仄合律,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和艺术手法十分讲究。邱源海如是概括。

“一味出都梁”,上联的前半句讲米粉产自都梁,武冈旧称都梁。

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遂封都梁侯,置都梁侯国。”都梁侯国国都就在今湖南武冈市。

“巧凭青石揉白玉”,上联的下半句则是描述米粉的古法制作技艺,独具匠心。“青石”指用青石做的石磨,“白玉”是形容米粉洁白如玉。

南门口米粉店大门外景。

邱源海告诉记者,“揉”字是此联的联眼,用得巧妙生动,没有用“捻”或“磨”,“揉”这一动词表明了武冈米粉制作时间久,慢工出细活,工艺之精细,这样制作出的米粉,柔软有韧性,这也是武冈米粉的灵魂所在。

一碗米粉,用得着花费这么大的功夫和力气去做吗?带着疑惑,记者走进粉店的制作工坊一探究竟。

南门口米粉制作首先要过“三关”。

选米、浸泡为第一关。米是特选绥宁武阳和武冈蔡家塘这两地的一级早稻籼米。记者在作坊内见到五六个专用水池,还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制粉的师傅告诉记者,大米需浸泡7到10天,水面漂浮一层白沫,带股微酸味就算发酵完成。

磨浆、榨浆为第二关。将大米反复搓洗,淘去大部分酸味,沥干备用。将磨好的米浆沥干水成为干浆,以重石压榨,将压榨完成的米浆揉成坨块,揉坨是道最吃力的工序,揉的越久,挤压出来的粉丝越有劲道。

最后一道生产工序是挤压成型,快速冷却。洁白如玉的粉条垂直落入沸水锅中,待粉条呈白色上浮便可捞出,翻洗冷却后就成了洁白如玉的米粉。

邱源海向记者解联。

武冈山清水秀,明朝以前就有“都梁十景”,遐迩闻名。烹饪一碗地道的武冈米粉,好比在一只碗内绘制一幅秀色可餐的风景。

精油、主料、辣酱、酱油、腐乳、味精、葱花、香菜被称为武冈米粉中的“都梁八景”。将精调滚沸的油汤淋入粉中,再将其沥干,油汤几入几出,使之滚烫成熟,这样既保持了米粉的筋道和韧性,又将各种佐料的味道慢慢渗入粉中,这样的烹饪手法也是武冈米粉能够让人回味无穷的原因。

南门口米粉店的米粉。

看着端上桌,被辣椒红油浇得亮灿灿的米粉,记者忍不住动筷,一口下去,米粉润滑可口,又尝了口生炒牛肉的盖码,肉质鲜嫩,再端起比脸还大的粉碗,喝一口粉汤,浓郁鲜香,超有满足感。不自觉地发出了“嗯”的一声长音。武冈米粉好吃,果真名不虚传。

一碗看似简单的米粉,背后承载的是世代相传的手艺和不变的匠心,也足以说明武冈人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

百年传承,口碑胜黄金

下联的上半句“百年传特色”,彰显南门口米粉店历史久远。后半句“早有口碑胜黄金”中的“早”字,也呼应“百年”。

据《武冈县志》等史料记载:清光绪六年(1881年),武冈第一家粉店——德和粉馆开业,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为什么南门口米粉好吃有特色?与其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当时的南门口,是武冈重要的进出城交通要道,也是城南六合街的中心地段。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店门口正对武冈城墙熏和门(现名南门口),出城门就是武冈著名的梯云桥(现名水南桥),桥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桥下埠头停满了南来北往的货船。

起初,德和粉馆专为码头的商客和船工而开,由于粉馆的米粉味美地道,周边的百姓也逐渐喜欢上这种美味,南门口米粉后来成为武冈人的地理标志性小吃。因粉店位于城南熏和门,人们习惯称之为南门口米粉。

南门口米粉店内的古井。

在米粉店内,记者寻得一口水井,原来南门口米粉的出名,还得益于店内一口神奇的古井。此井的得名却与武冈古城墙有关。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筑外城,新增熏和门。此井在水南桥北端,桥上有长亭,是进城的人们歇脚的地方,此井就是附近人们的生活水源和路人的饮水处。

武冈州志卷三十九记载了诗人易期俸的一首诗《大井乘凉》:

一片晶莹色色光,天生灵井好乘凉。

清风惠我消烦虑,冷气迎人涤热肠。

饮后几同沙水寿,尝来不减酒泉香,

可知有本源流远,任尔朝提暮汲忙。

由此诗可知此井初名大井,为武冈城大井,与当时著名的武陵井齐名。修城墙时,此井被土堆掩。不久又从不远处的城墙脚跟冒出一股泉水来,故名堙井。

因修了城墙,城墙内侧也逐渐修建了房子,堙井被改成吊井,渐渐被人们淡忘。后来德和粉馆的老板发现了它的价值,此井被封入院内,加以利用,成为了武冈米粉传承百年的秘密武器。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南门口米粉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武冈人对故乡的一种象征性的思念和回忆。米粉地道好吃,老百姓公认,这比黄金还珍贵。

品一碗米粉,就是一品都梁的风土人情,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句俗语:“不吃南门粉,枉到武冈城。”

记者手记

一碗米粉解乡愁

湖南人的一天从一碗米粉开始。在湖南,米粉不仅是一种早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品尝了这碗地道的南门口米粉,其鲜辣香醇的味道,刺激着我的味蕾。米粉滑而不腻,汤底浓郁入味,一口下去,软韧弹牙,哪怕辣得流汗哈气,还想往嘴里送。很多在外工作的游子归家,第一时间便是去嗦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米粉店里,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在一饱口福之后乘兴而返。

对湖南人来说,异乡和家乡的距离就是一碗米粉。湖南的米粉种类繁多,长沙原味肉丝扁粉、常德麻辣牛肉粉、株洲醴陵炒粉、郴州栖凤渡鱼粉……不同的米粉,便是不同的家乡味。

一碗米粉,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承载着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无论是由远而归,还是启程他乡,无论离开多久、距离多远,关于米粉的味道记忆,如同刻在心底的年轮,牢牢扎根于灵魂的深处。

一碗米粉就是一碗乡愁,一碗米粉可解无尽乡愁。

点评嘉宾:邱源海

邱源海,武冈市政协原副主席,武冈师范高级讲师、原副校长,全国优秀特色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知名散文作家。曾出版多部散文专集,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校园文学》、《湖南文学》、《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400多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戴蓉

摄影摄像/戴钺

剪辑/戴钺

设计/李真明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