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道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湘”味中华文化大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开展见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鼎峰 卢小伟]

华声在线10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鼎峰 卢小伟)10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一场秋雨过后,北京蒙藏学校旧址四合院里晨光盈盈,其乐融融。

这个见证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来中华民族体验馆2024年第四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开展。湘陕同源,共奏华章,一起为观众奉上一道可看、可赏、可玩的文化大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作为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支流脉,湖湘文化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与生动故事,讲述、传承数千年。

(常德丝弦表演《生在潇湘多自豪》)

走进湖南体验区,一段浓缩了湖湘万年历史的“时光长廊”把观众引向厚重灿烂的湖湘文化“现场”:玉蟾岩遗址发掘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和陶器,澧县城头山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溪州铜柱见证了湘西土司地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威震南方碑刻承载了延续六百多年的民族交融史……

如何把“三湘四水向中华”的主题呈现得更加生动可感?湖南体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布展理念上,体验区坚持以“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为指导,讲述湖南各民族大交融、相继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在布展设计上,全面领会国家民委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手段、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理念和实践,重在将中华优秀文化以可观赏可感觉可体验的方式予以呈现。

移步各展区参观,互动式、沉浸式展陈方式随处可见。

(观众在现场体验滩头年画制作技艺)

“岳阳楼”“岳麓书院”生动的造景,吸引观众拍照点赞。要是能背诵《岳阳楼记》,还有精美礼品相送。出生于长沙沙坪的吴妮,主要在北京从事湘绣推广工作,一针一线吸引了陕西体验区工作人员的注意,双方热烈交流,分享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看法。

另一侧,宝庆瓷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金铎,在现场秀起了绝活。只见他以刀代笔、以行施刀,通过点线变化形成不同的艺术形象,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厚的金石篆刻之趣。当观众听说完成一幅作品要雕刻20多天时,不禁惊叹连连。

“快看,这个扇子上的字真好看!”“这是女书,它拥有独特的字形结构和书写方式呢。”女书传承人李爱莲收获了不少粉丝,她也现场当起了“讲解员”,向来来往往的观众介绍女书历史。

(观众与女书传承人李爱莲互动)

女书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古代女性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媒介,更是她们争取自我表达与认同的勇敢象征。观众亲眼目睹精美的女书作品,直观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细腻与坚韧。

“以前只在网上了解过女书,今天在现场看了后,感受更真切了,非常神奇。”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一学生王鹏在参观后说道。

泥人刘第四代传承人刘嘉豪把长沙窑系列文创产品带到了现场。一款以长沙窑器皿与造型为元素,精致等比还原长沙窑三种最具代表性技艺的冰箱贴,深受观众喜爱。一位满口京味儿的女士拿出手机扫码,“带走”一款冰箱贴。

(长沙小朋友带来清脆悦耳的长沙童谣)

“满哥”“妹砣”“恰圆滴还是恰扁滴”……体验区设置的方言&地标文化墙,成了观众打卡最热情的地方。湖南14个市州方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不仅是语言的瑰宝,更是湖南各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现场,正在北京参加研学活动的长沙砂子塘新世界小学的孩子们,给大家带来清脆悦耳的长沙童谣。

“月亮粑粑,兜里坐个嗲嗲……”欢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勾起观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如果你对湖湘文化有兴趣,湘方言绝对不容忽视,这是深入了解湖南历史、风俗和人情的重要窗口。”湖南体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午后秋阳暖,观众依然络绎不绝。这道“湘”味浓郁的中华文化大餐,将继续在未来3个月里供国内外观众品鉴。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

相关专题:三洲四水向中华——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湖南体验区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