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西草坪

[来源:华声在线]

谭圣林

聚族而居,族皆有祠。在湘东炎陵县西南边陲西草坪古村,我们拜访了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张氏祠堂。

祠堂正门上方匾额“张氏祠堂”四个大字,入木三分,缓缓过滤着宁静的时光。

矗立的石碑上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一袭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风格。清朝乾隆年间的1775年,历经暴晒暴雨暴风打磨的木棂、墙砖、瓦片已是四处破损,族人自发出钱出人工组织修缮。

祠堂内的八根木柱大修时换用老荷树立成。“敬祖宗仁义礼智信,佑儿孙文武忠孝廉。”其中两根柱子上的楹联,与张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族训“耕读传家,忠勇报国”,有着异曲同工的血亲气息。

张氏祠堂列祖列宗牌位依次落座一方,神龛香炉烟火兴旺。族人里一位民族英雄张先甲尤为高光。清朝道光年间,张先甲被道光皇帝封为任江苏太湖总兵,被授予建威将军,赐一品顶戴花翎。

1874年8月,张先甲在抗击外敌入侵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英勇殉国,时年40岁。朝廷赞其忠勇,委派大臣护送其灵柩魂归故里厚葬。

张氏祠堂“古”里透红。祠堂大小房屋错综复杂,战争年代成为革命人士避险之处。时任湘粤赣特委组织部长兼游击队政治部主任的周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过湖南省委书记),遭到国民党队伍的围追堵截,万分紧急之下,西草坪张氏族人掩护周里进入祠堂,在厢房中藏身了三个惊心动魄的长夜,并在确保不暴露目标的情形下为他送茶送饭。

顺应时代节奏,西草坪村瞅准时机做大“古”文章,争取支持,将紧挨张氏祠堂的一栋民房,升级改造为“议事堂”,门、窗、柱、栏、檐、梁、廊以及砖墙全盘仿古重现。前有荷叶掩塘,后有群山卧龙,古祠堂议事堂更显风水宝地的气势。

西草坪村议事堂议定的头等大事是议学风,议家风,议族风。学风正了,家风清了,族风村风自然旺。村里成立助学理事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连奖近二十年,几百人、每人几千元地发奖,奖得人啧啧艳羡。

议事堂也议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地基分界,红白喜事,戒赌儆盗,助困助老,规则挂在墙面上,话题摆在桌面上,办与不办,成与不成,对与不对,结果写在明面上。

动辄奖助几十万,真金白银从何而来?张氏古祠堂有个约定,每年8月26日这天聚会,既是族人祭祖,也是感恩纳主。捐钱的,既有土豪大老板,也有政界学界文化人,还有受过奖助后学业事业家业有成反哺家乡的佼佼者。

作为西草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湘军心气更高。

西草坪村所在的鹿原镇,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福地。

鹿原是炎陵的大粮仓。张湘军正是从种粮产米起步,陆续出产山茶油、香菇、黄桃、酱板鹅等几款香喷喷的美食。张湘军也因此被各路媒体追着上镜,时不时地直播带货,成了高山网红。

走红,不走心,更不能走失西草坪村的一千多位村民粉丝。一个好汉多个帮,首先得让村民帮得有底气。张湘军掏空口袋,取空余额,免费发放油茶苗木,发放肥料,产出的油茶籽保底包销。一免一保,村民人均收入从最初的五六百元翻番至五六千元再到如今的1.5万余元。

村民既是员工,也是原料供货人,既是股民,也是村务监事人。随着分红数字直线上升,张湘军却累弯了腰。他唤醒全村人,激活田土山,把金紫峰做成了链接城市与乡村的绿色食品品牌。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