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袁老嘱托,在非洲撒播希望的种子
湖南大叔深耕马达加斯加17年,教当地人种水稻:产量翻了数倍
2023年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
10月12日,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土市镇团结村,村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晚稻(无人机照片)。组图/新华社
潇湘晨报记者周凌如长沙报道
丰收时的马达加斯加,稻田金黄,稻浪翻涌。一个66岁的中国老头,常常会穿着朴素的白色衬衫、戴着草帽,皮肤被晒得黝黑,在田埂上穿行。
他叫胡月舫,来自湖南益阳,是袁隆平院士的徒弟。17年前,49岁的他带着袁老“让杂交水稻辐射到马达加斯加每一个角落”的嘱托,远赴这个非洲岛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让一粒种子给非洲大地上带来改变。
胡月舫告诉记者,马达加斯加上一轮的丰收已经过去,杂交水稻产量比该国原本的水稻产量翻了数倍。10月的马达加斯加,土地正在平静中休养生息,只等待下一个雨季,迎来新一轮播种。
“让杂交水稻辐射到马达加斯加的每一个角落”
在马达加斯加的纸币上,印有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图案。17年前,袁隆平院士的团队来到马达加斯加,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帮助该国向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迈出一大步。
胡月舫就是团队成员之一。胡月舫跟随袁隆平院士学习了杂交水稻技术后,被派往马达加斯加。“当时袁老提到了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出发前,他叮嘱我,到达马达加斯加之后,一定要把粮食产量提上来,让杂交水稻辐射到马达加斯加的每一个角落。”
袁隆平院士的嘱托,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这一目标,胡月舫自2008年离开益阳老家,以杂交水稻技术专家的身份来到这座非洲岛国。
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殊国情。“他们不相信我们。他们认为种了几百年的田,一公顷的产量就是1至2吨。而杂交水稻的产量,在当地每公顷可以达到7至8吨。这个数据对他们而言,叫天方夜谭。”胡月舫说。
技术推行的第一步,是取得信任。专家团队带着马达加斯加的农业技术员和行政干部,在马达加斯加全国范围内开展高产示范。长势喜人的稻谷,让当地人欢欣雀跃,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
17年来,胡月舫和他的技术团队几乎跑遍了岛上所有的水稻种植区,连边缘角落也不放过。为了找到更加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稻种,他们自2008年开始研究、试验,培育出了5个品种的稻种,其中3个当家品种在马达加斯加的实验田中,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7、8吨。“高产地区甚至可以达到10吨。和他们原本相比,翻了几倍。”
田间地头,常常看见一个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老人,身边围满了前来学习的马达加斯加农民。他就是胡月舫,多年来,他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我和他们一样的装扮、一样的肤色,他们见到我会叫我老师、叫我朋友。”
“我是一名技术员。”这是胡月舫记在心里的使命。一个国家农民观念的改变,不能仅仅靠着一堂课。“他们买了我们的种子,我们要继续跟踪,我经常要去田里看生长情况,从播种到收割,我要保证按照我的技术要求达到一定的产量。让马达加斯加人民真正认可我们的杂交水稻,需要用事实说话。”
金黄的稻田,一片连着一片,马达加斯加的农民在饱满的谷粒和浓郁的稻香里载歌载舞。一公顷水稻产量达到7至8吨,高产地区达到11吨,过往的汗水都成为了勋章。在马达加斯加的土地上,胡月舫的梦想,正在一一实现。
杂交水稻改变马达加斯加农民的生活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国家。在胡月舫的讲述中,逐一具象化。
在马达加斯加,曾经,吃不饱饭的农民,住在粗制滥造的草棚子,一双赤脚出行,长满厚厚的老茧,衣物仅能蔽体,辛苦劳作后,踏上村里黑漆漆的回家路。点上一盏蜡烛,日子过得静悄悄。
“在我们种植杂交水稻辐射到的地方,粮食产量已经翻倍。”胡月舫说,马达加斯加的土地私有化,真实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属于佃户。租了田地后进行种植,要上交三分之一的粮食,加上付出的成本占到三分之一,最终可以留下三分之一。产量翻番后,家庭贫困的农民虽然仍需要靠木薯、红薯等进行充饥,但午餐基本可以保证吃到大米了。而拥有农田的人,原本只能实现自给自足,现在通过种植杂交水稻,剩余的粮食进入市场变成商品粮销售,得到的资金,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有的人修了砖瓦房,甚至建起了楼房。”
经济条件改善,就有更多的能力改变生活。胡月舫举了几个例子,在马达加斯加,现在农民购买了太阳能进行照明,他们买了电视,穿上拖鞋,甚至买了单车、摩托车来方便出行。“有的人土地多,他们在田里配上了手扶拖拉机。有些农民,买了牛,喂了猪,吃猪肉变成了普遍的事情。更有甚者,剩余的资金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还拿去投资到饮食业、运输业、加工业……”
“没有收入来源,无法带来这些改变。我们的杂交水稻,在里面贡献很大。”胡月舫说。
把技术倾囊以授,唯一亏欠的是妻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胡月舫将自己的专业技术倾囊相授。
他告诉记者,他们在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种植培训,主要分三个方面。马达加斯加国家或该国农业部选出的技术人员,会被输送到湖南省农科院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后回到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地方政府选拔的人才,没有指标或者资金前往中国,专家团队会在马达加斯加当地授课培训,再由他们回到地方推广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各地基地里的技术人员,辐射到全国每一个地区,专家会在基地及田间地头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的责任,不但要推广杂交水稻,还要负责技术传播、病虫查看等。
“长的,有人跟着我学了一两年,短的,有人学一两个星期。”17年,胡月舫没有统计过,他到底有多少徒弟和学生。“每次到田里,远远看到我的身影后,大家都会过来问长问短,都叫着‘老师’。”
17年来,胡月舫坚守着对老师袁隆平院士的承诺,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目标——帮助马达加斯加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我也曾想过回国。非洲条件艰苦,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17年来,胡月舫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他理解,但他一次次选择了留下。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不仅仅是马达加斯加的技术员,还有中国的技术员。“只要他待得住,我都愿意教。”
工作上一丝不苟的胡月舫,唯一亏欠的是妻子。“我的两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对于我的追求和事业,非常支持。我对妻子愧疚,十几年来在家庭里缺席。妻子身体不适,我连端杯水都做不到。”胡月舫计划着,等两三年后,他培养出的徒弟可以完全接手他的工作,就启程回国。“那个时候我就70岁了,年纪大了。”
但现在,胡月舫仍扎根在一线,像一粒种子扎根在马达加斯加。待风吹起,会有越来越多的种子洒向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要是这个事情搞得不好,我对不起袁老师,作为他的弟子,我要为他争气。”胡月舫说。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