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巨樟红军树

[来源:华声在线]

编者按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一段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勇攀雪山之巅,穿越茫茫草地……最终在陕北胜利会师,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这场征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时光已逝,精神永存,他们留下的足迹、刻画的痕迹,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重要载体和鲜活记忆。

柯云 安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部著名剧作家秦培春编剧的电影《风流的古镇》,那是以慈利县溪口古镇为背景拍摄的,里面许多特色场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其中那棵擎天拔地的千年巨樟尤为引人注目。

千年巨樟,立于溪口古镇南郊樟树村。该村位于澧水回绕的一个小平原,四面环水,三面是澧水主河,一面是一刀切的悬崖绝壁,也被澧水支流杜家溪隔断,由一座石拱桥和一条从岩壁凿成的羊肠石径将村落与古镇街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奇特的地形地貌。

有人说溪口是龙形地,巨樟就是龙头。这话并不离谱。因为巨樟有一条长根,弯弯曲曲如游龙般延伸于澧水河中,水浅时隔岸观望,恰如一条乌龙,随着流水,活灵活现。清末攻打荆州的名将王子豳就出生在这里。抗日名将飞行队长王育根、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教练王赐九、威震敌胆的红军将领于化龙也都出生在这里。

为了弄清巨樟的真实面貌,1980年秋的一天,笔者和摄影家朱九阳特地约了一位林业行家测量了巨樟的圆周和高度。巨樟与众不同,它的下部盘根错节形成个偌大的树蔸。若按树蔸计围为7.5丈(需要15人牵手合抱),站在盘根上丈量为4丈(需要8人牵手合围),树高约20丈许。树上寄生有黄荆、刺树等,其中大的杂树已有小水桶般粗,小的也有碗大,树上生枝,枝外结条,组合成一把庞大的伞形树冠,遮地3亩之多。据地方志记载:“巨樟生于唐朝初年。相传,不知从何处飞来一棵樟苗,落户于此,迎风突长,其势喜人,当地人自觉地将它保护起来,便成巨樟。”

1934年12月20日,贺龙和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在溪口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霞光漫天的早晨,贺龙在这巨樟下完成了一个惊世之举——改编了一支由李吉儒率领近三千人的土著武装。此前,他将兵力布满后山,又把澧水的过往船只全部停靠在对岸,然后诱敌深入。敌人进入这里,就成了瓮中之鳖。贺龙亲自带领24名手持短枪的红军战士冲入敌营,不费一枪一弹变敌为友,让这位李师长戴上了“红帽子”。紧接着,贺龙在这里召开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同时组建了农民革命武装游击队和儿童团。

村子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贺龙站在巨樟的盘根上,初升的阳光映在贺龙的国字脸上,神采奕奕。他扬起手中的木柄大烟斗,用洪钟般的声音对大家说:“农民协会,就是穷人自己的政权。”他拍拍身靠的巨樟,风趣地说:“我们干革命,就要像它一样,不怕风吹雨打,敢于顶天立地。”他抽了一口烟又说:“你们可能都听说过,国民党反动派骂我是祸害,我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祸害,我要祸害他们一千年。”

大会一散,大家打土豪分田地,忙得热火朝天。第二天早晨,巨樟上出现“红军万岁”四个巨字,光彩夺目,至今痕迹犹存。据载,系贺龙的前妻、革命家蹇先任用红岩粉书写。不几天,儿童团的儿歌也流传开来:“星儿闪,月儿偏,爬墙翻进老财院。东边瞧,西边撂,老财正在打鼾鼾。缴了枪,捆个严,嘴里塞块乱棉棉。神不觉,鬼不见,一张纸条留门前。不是神,不是仙,贺老总的儿童团。要寻找,不为难,红军树下来相见。”巨樟,从此又称作“红军树”。

1935年2月,红军一走,还乡团在湘西剿共副司令朱疤子的屠刀指挥下,卷土重来。他们在巨樟下杀害了溪口的游击队长朱楚保等革命志士,鲜血溅满树身。敌人还用刮刀铲除了红军标语,扬言要挖地三尺,将红军斩草除根。当地传说,敌人找来了一把3丈多长的钢锯,派两个大汉持锯对拉,妄图锯倒树干,再刨根挖蔸。谁知刚锯几下,树上飞下一根干枝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一个锯子手的脑门上。另一个家伙边跑边呼叫:“有活龙,有活龙!”

人们都说,巨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福气。20世纪80年代初,巨樟被列为省级文物。

2017年5月,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来到古樟树下回忆了贺龙元帅,并撰文《去看一棵大树》表达了对贺龙元帅和红军的思念:“回到张家界,无论时间多么仓促,无论要走多么远、多么难行的路,我都要去看看那棵挺立在旷野中的大树,那棵在风雨中生长了千百年的古树……”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