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丨七星墩,远古的江南水乡

[来源:华声在线]

蔡勋建

七星墩,一个迷离而又充满宿惑的名字,莫名让人想起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七星墩,是考古重大发现地。1978年被发现,2011年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其西北部进行试发掘,发现了大型房基、灰坑、墓葬及大量石器、陶器等,初步证实了它是长江中游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

遗址位于当今湘北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长江南岸的大荆湖畔。2018年纳入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发掘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土陶器、石器、木器、漆木器、玉器等史前文物。

201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东旭村地表高高隆起的七个土墩竟是一座“外圆内方”、由里外两圈城垣、两圈壕沟组成的圆角长方形古城遗址。内圈有7个约3至5米高不等的土墩,坐位分布形如北斗七星,七星墩遗址由此得名。

我对考古一无所知,然七星墩出土的宽扁足盆形鼎、泥质红陶鬶、夹砂红陶缸、泥质灰陶罐让我感佩古人丰富的艺术细胞。那些诸如木器、植物种子、果核、荷叶、野栗子、橡子、莲子等有机质遗物也让我惊诧,我仿佛感到地底下的时光是静止的,一下子被定格在某一个节点。最让我好奇惊奇的是七星墩竟是一座内外双城。

据说七星墩古城的内外双城很有可能同时修建于距今5000年左右,内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6万多平方米。城垣宽10—40米不等。内壕宽25-60米不等。外圈城垣大抵呈圆形,南垣和东垣转角处、东垣中部各有一处缺口,可能是水门。外城的东部水门与内城东部水门连通,应是出入城池的主要通道。外壕仅探出南部东段,长约340米,宽30-40米不等。据已探明部分复原后计算,遗址外壕内(含)面积约25万平方米。这种古城布局甚为奇特,既修筑壕沟以水护城,又引水入城,内外贯通。

七星墩发掘区现场。 王良智 摄

回望泱泱中国,我们不难从一些古代城池遗址以及实地勘察发现,古人建筑城池,水一直都作为其重要的参考标配。一般来说,城池的建设都会尽量紧挨巨渎大河,傍水而居。不论哪个朝代,大多数城池都系亲水之作,充分表现在辟地选址上,“临江”“傍水”几乎都作为其工程旨要。

如北魏之洛阳城有洛水贯通;安阳殷墟,临河依水;南朝之建康城,朱雀门南部一条淮水(唐以后称秦淮);战国时期的燕下都,城池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坐镇;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郑国的都城,整座城池东北部紧傍洧水、西部则靠黄河;唐之长安城其大明宫北有太液池;北宋之东京城,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河入城更是威武通达;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不惜从玉泉山引水通三海,与护城河相连接……

古老的七星墩给我上了一课,老师是新石器时代的劬劬先民,就从这“双城布局”来说,“引水”入城绝对是大智慧。你看通过引水工程将水引入护城河,形成完整的古代城市水利工程体系,我想那时的城市水利首在巩固城防。此外,护城河还能防洪,一旦凶猛的洪水涌来时紧闭城门,这时的护城河就能将洪水拒之门外。

日暖风和,长江兀自匆匆东流,我在七星墩盘桓,思绪走向远古。地理上,七星墩东北靠长江,南滨洞庭湖,身边就是大荆湖,水,对于当时的先民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关键是他们把可能的“水害”变成了水利……而今七星墩被认定为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这是向世界宣布这里是长江中游地区先民的发源地和发祥地,这里的可见“遗迹”无不令人感到我们老祖宗的大智大巧。

叩访七星墩,我脑海里居然形成了一张“图谱”,姑且称之为古代城池建设与水系:“引水进城——分流——贯通全城——水出联外”。我脑海里同时泛起这里出土、被称为“屈家岭文化木浆”的图片——两件木浆,长短各一,皆保存完好——我想象着先民们出行、生活的繁忙情景:长棹短楫交错,凫船或者竹筏木排在水中航行……

时至今天,我们随处可见临水而立、与水结亲的大小城市,人们把水运用到极致。我常想,水也是有灵性的生命体,只有好好地驾驭它利用它才会造福人类。回望七星墩,发掘点裸露,一块块原色土地连接着远古,而周围的稻田一派葱绿,凸显着生机……

是的,我们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之水的滋养,那奔走不息的水流只送岁月,不载世事,却丰康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养育着芸芸众生。

哦,七星墩,你是远古的江南水乡。

(一审:谢振华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