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造福一方百姓——湘西州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和民间文化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时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猛洞河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山间猿啼声不绝于耳,这得益于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湘西州是湖南唯一一个具有“两个立法权”的市州,既享有制定民族自治法规的立法权,又享有地方性法规立法权。

守护绿水青山——

助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生态”是神秘湘西引以为豪的家底,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和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湘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立法,通过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坚守一方山水护民生。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大生物多样性优势,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该条例为全国类似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湘西经验。2022年,该条例获评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聚焦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有效解决湘西州府所在地的城区居民用水问题,为湘西州其他城区饮用水保护提供有益参考依据。

湘西州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协作立法,制定酉水河保护条例,开启湖南省跨省行政区域协作立法的先河,实现流域不同行政区域广大人民群众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条例实施后,酉水河流域其他县,积极响应联席会议的倡议,采取自治县立法或者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酉水河保护,形成全流域联动,切实解决流域环境污染问题。

按照“一区一条例”的立法思路,湘西州人大先后制定小溪、高望界、白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实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全覆盖。

山峦层林尽染,河流碧水如镜。这样的自然美景,造福一方百姓。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许多人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湘西州实现旅游收入644.75亿元;今年上半年,湘西州共接待游客3567.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7.97亿元。

立足民间文化——

推动老手艺变为新产业

“没想到,年过古稀还能靠在娘家做女子时候学的手艺挣钱。”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对织锦的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良,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把产品的种类拓展到手包、围巾、披肩等,这些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土家织锦是湘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通过以来,以土家织锦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保护传承,不少年轻人学习织锦、苗绣、打造银饰,一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推动老手艺变为新产业。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湘西州对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推动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10年,湖南省提出将永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必备条件是遗产地必须要有一部专门的立法保护条例。2013年7月,《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2015年7月4日老司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

古镇、古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乡土记忆。湘西州拥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78个中国传统村落。围绕古城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制定浦市、边城两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及时修订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有力助推文化湘西建设。

如今,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漫步浦市古镇,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挑花等非遗,令游人啧啧称赞。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