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改革故事汇】让森林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畅 张其铉]

会同县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破解阻碍林业改革的“三大难题”——

让森林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肖畅 张其铉

【改革主题】

会同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县,林木遍地,有森林面积2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88%。

守着丰厚绿色家底,会同却长期面临林业资源变现难、林农林企融资难、林业产业发展难的窘境。

早些年,想改变这一窘境的会同人,在全省率先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几年摸索,路没走通,问题倒“出”了一箩筐。

“碰了一鼻子灰”的会同,对原有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一套涵盖林权流转、评估、抵押、交易、拍卖、兜底收储、森林保险的制度设计,堵了漏洞、通了链条,催促森林长“叶子”,也长“票子”。

此项改革去年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目前,该县共流转林地40余万亩,累计发放贷款3.7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0亿元以上。

【改革故事】

9月9日,暑气未消。会同县广坪镇,草木葳蕤,泛着绿光。

自2007年流转广坪镇700亩林地,计划发展木材基地、林下经济与林木加工。造林,便成了该镇吉朗村村民龙丽云的“主修课”。

“像常见的杉树,平均要等20年才能采伐变现。”龙丽云调侃,往林子里投钱,就跟撒雪片一样,可要通过林子赚钱,比登天还难,“做梦都希望能融到资。”

“2012年起,不就可以拿着林权证去银行贷款了吗?”记者疑惑。

“那时候,大多数林农和我一样,宁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愿贷。”龙丽云说,“怕还不起。”

林改初试遇尴尬——

林农不愿贷,银行不敢贷

林业生产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有句俗话: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

2012年,会同想通过林权这一当时的新型抵押物,敲开银行的门,以解林农林业融资之困,让“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可抵押变现的资产。

然而,这股林权抵押贷款的浪潮,虽立于全省“潮头”,却没有掀起多少“浪花”。

“从2012年到2021年,贷款总额不足300万元。”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说。

症结在哪?

“主要在于当时政府只负责搭台,唱戏的是银行与林农,缺少风险联控机制。林农不愿贷,银行不敢贷。”杨海生说。

“贷款利息高,贷下来的钱只能用于林业投入,还款期限只有一两年。”会同县广坪镇吉朗村村民龙丽云说,“林业生产,一两年难见到效益。万一贷了还不起,岂不是被架在火上烤?”

被架在火上烤的不只是林户,还有银行。

当时,会同聘请社会第三方机构,对被抵押的林木进行价值评估。因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加之双方利益捆绑,评估虚高屡见不鲜。

“以往银行在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时,较难对评估价值和实际价值进行甄别,也难以判断其中的风险。”会同农村商业银行行长曾云说,虽然按60%的抵押率发放贷款,实际仍有风险敞口。

而一旦贷款户到期后无偿还能力,银行缺乏林权的处置渠道和机制,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担保与兜底机制,极易造成银行贷款资金损失。“‘坑’多,风险高,不敢贷。”曾云坦言。

重新设计再出发——

3年累计发放贷款超3亿元

如果不能从“一团乱麻”中找出“线头”,解决多方之困,会同林改将陷入“死胡同”。

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还是要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2021年,会同重新设计与优化原有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打出一套涵盖林权流转、评估、抵押、交易、拍卖、兜底收储、森林保险等在内的“组合拳”。

他们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三权整合,在全国率先推出可交易、可流通的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凭证可向银行抵押贷款,并在林木生产、林下经济种植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

优化林权抵押贷款林木资产评估方式,由县林业局林调队牵头负责森林资源评估,物价部门作出价值鉴定,工作经费由县财政足额保障,防范利益捆绑与评估虚高。

优化贷款产品,在降低利息的基础上,将林农单户贷款金额提高到100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8年。所贷款项,可用于包括林业生产在内的合法合规的其他生产经营。

为让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政府从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兜底收储启动资金,同时制定林权兜底收储、森林商业保险制度。

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介绍,林权兜底收储,即借款人逾期1个月还不能还款时,由县林投公司按不高于抵押林权评估值65%的价格进行兜底收储。偿还完成后,该公司既可以通过拍卖等方式将抵押林权处置变现,也可依程序向银行再用林权申请贷款。

森林商业保险制度,即保险公司向抵押林权贷款人,按照实际贷款额度3‰的标准收取保费。若抵押林木遭受冰灾、虫灾、火灾、水灾等灾害,依据损失程度,由保险公司按程序理赔,最高能获得实际贷款额90%的资金赔付。

“这一套‘组合拳’,让人有底气了。”广坪镇吉朗村村民龙丽云说。

2021年,龙丽云用林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90余万元,用于林道修建、工资支付等。林场效益渐好,今年6月,她还清贷款后,再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用于扩大林木加工生产基地,“钱滚钱,才有活路。”

同样有底气的,还有会同农村商业银行行长曾云。“程序规范,渠道畅通,免除了‘收不回’的担心。”从去年初至今,该行累计发放贷款6600多万元。

“3年时间,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超3亿元。目前,全县共流转林地40余万亩,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0亿元以上。”杨海生说,之前“碰了一鼻子灰”,如今终于“舒了一口气”。

小林权变大林权——

引导企业、合作社、林农抱团发展

会同的林权贷并非止步于此。

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告别“木头经济”,小林权变大林权,会同在下一盘“大棋”。

该县以林权贷为桥梁,引导企业、合作社、林农抱团发展。林企依托村级合作社,以租赁或股份合作的形式,流转林农零星林地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凭借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向银行贷款,向村级合作社支付管理费。林农可获得土地流转费或分红,还可优先到基地务工。

“公司流转竹林2万余亩,目前已支付5年的土地流转费及村集体管理费300多万元,其中仅向泥湾村就支付100多万元。”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苛嘉说,“我们利用贷款进行技改扩规,今年产值预计能翻番。”

“小林权变大林权,林农得实惠、合作社得发展、企业得效益。”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说,目前,该县共有15.4万亩林地林权流转到了林企、林业大户,新成立各类林业产业合作社40余个。

林权贷经几年发展,客户群体基本稳定,如何保存量、扩增量?去年,会同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明确集体所有林权交易应进尽进、个人所有林权交易鼓励进入。

“以前林权交易大多在线下,林农的议价能力弱,利益难保障。”杨海生说,中心成立后,线上公开公平公正竞价,不仅可防范围标串标,还能确保百姓利益不受损害。

7月18日,会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受该县广坪国有林场、炮团侗族苗族乡炮团村和岩头坪村委托,在网上公开竞拍转让106.95亩过熟杉木林的所有权。

竞拍吸引来自贵州天柱、湖南靖州、湖南会同两省三县的24位客商参与。经网上41轮激烈竞价,竞拍价格从起拍总价62.26万元一路攀升。最终,来自贵州省天柱县的杨天贵,以90.26万元的最高价,竞拍成功。

“此次竞拍实现溢价28万元,溢价部分由林权所有者拿60%、村集体拿30%。”杨海生笑着说,“森林不仅长‘叶子’,还能长‘票子’。”

【改革评说】

破除障碍,增强林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周训芳

会同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林长制的制度优势,通过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形成政府搭台、银行贷款、保险承保、收储兜底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这一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林地、林木、林生态多方面激发林业经济发展潜力,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二是解除了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银行的后顾之忧,促进了林权价值的多元赋值和增值,实现“小山变大山”;三是打通了生态美和百姓富之间的堵点卡点,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

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有利于全面推动我省破除林业融资体制机制障碍,在林权抵押贷款各个环节实现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全社会同向发力,形成林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彻底告别林业资源变现难、林农林企融资难和林业产业发展难的历史。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基层改革故事汇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